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 8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6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性103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2.2±12.9)岁;平均透析龄(5.8±3.3)年,以RDW正常值上限14.6%为界分为RDW正常组124例和RDW升高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RDW与各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RDW正常组平均年龄、转铁蛋白低于RDW升高组,血清前白蛋白、肌酐、血钾、铁蛋白高于RDW升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DW与血清前白蛋白(r=-0.216,P=0.005)、透析前血肌酐(r=-0.156,P=0.046)、血清铁蛋白(r=-0.170,P=0.040)呈负相关(P<0.05),与C反应蛋白(r=0.207,P=0.008)、转铁蛋白(r=0.216,P=0.005)呈正相关(P<0.05)。结论:RDW与血液透析患者年龄、营养状况、炎症状态等因素有关,对RDW的监测有助于发现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并可以通过干预其相关影响因素达到提高透析质量及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胡晨姣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40-42,45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常见致伤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并发症与骨折的关系,分析常见致伤因素、高危因素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70~79岁患者的比例最高,男女患者不同年龄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1).男性和女性均以股骨颈骨折的发病比例较高,但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更高,与男性比较(P<0.01).跌倒导致的髋部骨折比例最高,其次为车祸.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中不同致伤原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危险因素中,骨质疏松的比例最高.两组不同危险因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主要的致伤因素是跌倒,而骨质疏松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对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48例,女性组52例;根据不同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40岁组27例、40~60岁组34例、≥60岁组29例。分别采用匹兹堡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文版SF-36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在骨折前、骨折后第4周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骨折后第4周男性组、女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均高于同组骨折前,组内差异(P<0.05);骨折后第4周,女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均高于同条目男性组,组间差异(P<0.05)。骨折后第4周男性组、女性组PF、RP、BP、VT、SF、RE 、MH、GH评分,组内差异(P<0.05);骨折后第4周女性组PF、RP、BP、VT、SF、RE 、MH、GH评分均低于同条目男性组,组间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睡眠质量中除睡眠时间外,其余均总体呈下降趋势;PF、RP、BP、VT、SF、RE 、MH、GH评分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P<0.05);3组除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外,骨折第4周其余睡眠项目指标评分均高于同组同组骨折前,组内差异(P<0.05);除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外,≤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其余睡眠项目指标增值评分呈增加趋势,组间差异(P<0.05)。≤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PF、RP、BP、VT、SF、RE 、MH、GH增值评分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P>0.05)。结论:脊椎压缩性骨折后,男女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总体均下降,以女性更甚;年龄越大,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越差,睡眠质量总体与年龄呈正比,而生活质量在不同年龄阶段改变的差异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的患病率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的使用情况,并探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与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 OVCF)、髋部骨折、所有部位骨折和FRAX软件评估的骨折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6月—2019年11月在上海市普陀区选取甘泉和宜川2个社区,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并对1098例55~85岁研究对象进行BMD测量和胸腰椎X线侧位的摄片。基于脆性骨折的OP诊断标准,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7组。A组: 髋部脆性骨折史;B组: 椎体脆性骨折史及形态学椎体骨折;C组: A+B;D组: 骨密度T-值≤-2.5;E组: 低骨量(-2.5<T-值<-1.0)合并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脆性骨折;F组: 低骨量;G组: 骨量正常。结果在1098名调查对象中,OP总患病率为56.1%,其中女性占64.8%,男性占43.7%。较55~69岁女性相比,70~85岁女性中A组、B组、C组、D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而G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较55~69岁男性相比,70~85岁男性中D组、F组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而G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在OP患者中,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仅占2.92%(18/616)。单纯补充钙剂者占5.84%(36/616),联合钙剂、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者占8.11%(50/616)。在中老年人群中,骨密度T-值≤-2.5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最高(男性35.2%、女性22.1%)。在55~69岁女性中,骨密度越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越高(P<0.05)。然而在55~85岁男性中,较-2.5<T-值<-1.0相比,T-值≥-1.0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上海市普陀区中老年人OP患病率高,骨密度与OVCF的发生呈负相关、与髋部骨折无相关性,且多数OP患者未进行正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因此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规筛查骨密度、加强宣教对预防老年人群骨折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BUA)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根据性别将537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即男性组和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BUA水平,对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BUA进行Pearson直性相关分析. 结果男性组心力衰竭患者的BUA水平高于女性组(P〈0.01).男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BUA呈负相关(r=-0.206,P〈0.01).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BUA呈负相关(r=-0.185,P〈0.01). 结论男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UA水平多高于女性患者.男性及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BUA均呈负相关,但男性的相关性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201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性别、年龄等,阐明部分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病特点,为防治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2年6月至2008年10月期间本院住院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患者201例,按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结论 5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105例,占髋部骨折患者的52%,男性患者96例,占髋部骨折患者的48%,男/女值约1/1,说明男性骨质疏松症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结论部分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在年龄段、骨折部位、性别等方面各有不同,应引起重视,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妇女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与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水平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63名40~80岁健康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雌二醇、睾酮、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定总体、腰椎正位、总髋部BMD以及体脂、瘦体质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脂联素与总体BMD、腰椎BMD、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负相关(分别r=-0.181, r=-0.208, r=-0.228, r=-0.203, P<0.05),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相关性依然存在(分别r=-0.131, r=-0.140, r=-0.159, r=-0.172, P<0.05)。瘦素与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正相关(分别r=0.162, r=0.210, P<0.05);瘦素与总体BMD、腰椎BMD不相关;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瘦素与前臂BMD相关性存在(r=0.157, P<0.05),而与髋部总体BMD相关性消失。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瘦体质量、脂联素、雌二醇是总体、髋部与前臂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绝经年限、瘦体质量、BMI、脂联素、雌二醇是腰椎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脂联素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近5年来汕头地区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数据,分析髋部骨折的性别比、发病年龄、骨折类型和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分布,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类型髋部骨折临床特征的差别.结果 共纳入1 437例患者,其中男570例,女867例,股骨颈骨折1 159例,转子间骨折278例;性别比(男/女)0.66,其中股骨颈骨折性别比(男/女)为0.61(439/720),股骨转子间骨折性别比(男/女)为0.89(131/147),不同类型髋部骨折的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患者发病年龄为(66.20±21.26)岁,其中男(56.74±24.01)岁,女(72.42±16.52)岁,男女发病年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发病年龄(64.45±21.98)岁,转子间骨折为(73.50±16.02)岁,骨折类型之间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髋部骨折四季均可发病,春季359例,夏季352例,秋季323例,冬季403例,男女发病(P=0.910)、股骨颈骨折与转子间骨折(P=0.859)的季节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汕头地区髋部骨折以女性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更为常见,不同性别及骨折类型的发病年龄存在显著差别,发病季节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外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该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外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60岁(51.5%),50岁以下男性较女性多发,50岁以上女性较男性多发。跌伤、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事故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占94.1%,不同受伤原因在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类型和地区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主要损伤节段为:L1、T12、L2,占73.7%。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最多,有129例,占58.4%;胸腰段合并其他节段骨折患者有92例,占41.6%。有120例(54.3%)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不同性别合并损伤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高发类型均为Denis Ⅱ型。结论:胸腰椎骨折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应根据其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6例,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手术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手术期骨科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予以综合性护理,两组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护理干预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4.74%vs 76.32%)(χ2=5.21,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2.11% vs 73.68%)(χ2=4.55,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7.89%vs 26.32%)(χ2=4.55,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较确切,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雒萌  哈斯   《中国医学工程》2013,(9):9-9,11
目的探析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实施全髋关节和股骨头人工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1例,治疗组实施股骨头人工置换,对照组实施置换全髋关节,比较两组的手术参数、评估术后1~5年后骨折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手术各项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术后3~5年,对照组的Harris优良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实施股骨头人工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各有利弊,但置换全髋关节远期的临床效果确切,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选择。  相似文献   

13.
杨艳  阮洪梅 《西部医学》2013,25(1):146-147,150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痴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05年11月~2012年6月在医院住院期间发生骨折的60例患者分为老年痴呆组36例,平均年龄(66.11±4.81)岁,精神分裂症组24例,平均年龄(66.00±4.82)岁,对两组患者骨折发生的年龄、性别、时间、部位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骨折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发生的部位和原因之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两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可有效地减少住院期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进而减少老年住院患者的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广西东兴市18~84岁京族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757名健康查体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结果:血尿酸平均(306.39±93.98)μmol/L,男性平均为(353.88±95.20)μmol/L,女性均为(273.63±77.84)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人数71名,患病率为23%;女性53名,患病率为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01)。18~44岁年龄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19.9%、女性为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脂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独立相关(P〈0.05)。结论:广西东兴市京族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性别、年龄、BMI、高血脂可能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药物预防桡动脉痉挛(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经桡动脉介入术患者进行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及地西泮干预,观察各组药物及相应药物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1200例,随机分为4组(A、B、C、D),A组予硝酸甘油200μg和维拉帕米1 mg;B组予硝酸甘油200μg;C组予维拉帕米1 mg;D组为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每组随机分为2亚组(A1、A2;B1、B2;C1、C2;D1、D2),1组术前30 min给予地西泮0.15 mg/kg(年龄>65岁剂量减半),2组不应用地西泮。分别观察各组内和组间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情况。结果实际入选病例数1167例,平均年龄(65.7±8.3)岁,男621例,女546例;桡动脉痉挛发生率A1(3.4%),A2(4.1%);B1(4.2%),B2(5.4%);C1(12.4%),C2(14.8%);D1(23.6%),D2(33.8%),组内无差异(P>0.05);组间比较,A1与B1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维拉帕米与单用硝酸甘油效果最佳,再次为单用维拉帕米,术前应用地西泮可减少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不明确。故主张单独应用硝酸甘油,不必要术前常规应用地西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南宁市2013年肺炎支原体(MP)抗体检测结果,了解其感染状况及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被动明胶颗粒凝集法检测9 115例拟诊断为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MP抗体。结果 9 115例呼吸道患者检出MP阳性例数为4 558例,检出阳性率为50.00%,其中男性检出阳性率为46.75%,女性检出阳性率为54.13%,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中检出率最高为4岁(60.60%)及8岁(60.60%)及8岁(69.89%),≤1岁及>60岁以上患者阳性检出率最低分别为28.00%、28.26%,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年每月均可发病,冬季检出率最高,不同季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市2013年MP感染在性别、年龄、季节存在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69.89%),≤1岁及>60岁以上患者阳性检出率最低分别为28.00%、28.26%,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年每月均可发病,冬季检出率最高,不同季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市2013年MP感染在性别、年龄、季节存在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20岁为主要易感人群,全年均可发,以冬季为高发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9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8例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科护理方法,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予以系统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DVT发生率为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在疾病知识知晓、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执行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稳定性及预后。方法选择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年龄70~89岁,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则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评估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及随访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手术平均时间以及平均卧床时间方面分别为(857±57)rain、(85±45)rain,显著少于对照组的(923±21)rain、(170±48)min,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平均出血量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整体良好,疗效基本相当;观察组生活质量满意度为7429%,显著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局部组织修复快,对于体质较差的高龄患者,该术式是提高生存质量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马焕林 《医学综述》2014,(2):366-368
目的探究并分析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汕头潮南民生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仅进行骨折治疗,B组患者采用骨折治疗联合运动康复一体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在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三个时间段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术后关节活动度(ROM)在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三个时间段呈逐渐增高的趋势(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10.0%vs 40.0%,χ2=12.000,P<0.05)。B组患者疼痛总发生率低于A组(32.0%vs 64.0%,χ2=10.256,P<0.05)。B组患者ROM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82.0%vs 56.0%)(Z=5.271,P<0.05)。结论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治疗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有很明显改善,且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3年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