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肿瘤干细胞存在于肿瘤组织中,其自我更新及分化等生物学特性使之在恶性肿瘤的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恶性肿瘤在临床中含有起病隐匿,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具有伏而发病,病情深重和病势易变的“伏毒”特征,故将中医伏毒学说与恶性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病理特性相结合进行理论阐释,结合正虚毒结的临床常见证型及历代医家学术总结,提出扶正祛毒法作为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基本治则,为进一步科学论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3.
《中医学报》2019,(10):2087-2091
正虚、癌毒、血瘀三因素皆会导致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并贯穿整个病程。正虚是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形成的基础;癌毒是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形成的催化因素;血瘀是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形成的必经过程。虚、毒、瘀互相胶结,相互促生。治疗时应综合使用益气养血法、解毒散结法和活血化瘀法,并佐以健脾益胃之法。此外,还需根据疾病在不同时期正虚、癌毒、血瘀三因素的偏重不同,分清三种治法的主次。从正虚毒瘀论治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可扶其正气、散其结聚、破其瘀势,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癌毒是肿瘤发生和传舍(转移)的根本,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湿、瘀等诸邪搏结、合酿癌毒是癌毒产生的病机。癌毒致瘤的核心病机涉及“正气亏虚” “痰瘀郁毒”。“络虚失约” “癌毒挟邪” “经络传舍”涉及癌毒传舍的核心病机。扶正抗癌是防治癌毒及肿瘤转移的治则;重视通络祛毒治法;重视复方大法、多法联用;重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医毒邪理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局部或广泛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在其基础上伴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和细胞异型增生(Dys)者癌变的可能性比较大,故CAG被WH0列为胃癌前病变。胃癌是常见的源自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尽管近半个世纪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研究显示,内镜与活检发现胃癌伴CAG者占53%~97%,慢性胃窦炎伴严重萎缩者10年累计危险率为4%~30%,而正常胃黏膜者〈1%^[1]。因此,积极有效防治CAG,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因此研究运用中医药防治CAG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基因调控与表达的异常、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相关,明确机制尚未阐明。中医认为,乳腺癌的病机总属"正虚邪盛",病变过程中出现痰浊、血瘀、毒热等病理产物,并贯穿疾病始未。乳腺癌病位在乳房,与肝、脾、肾、冲任关系密切。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从肝、脾、肾分别调治,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7.
研制调查问卷,进行临床一线专家大样本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的问卷调查,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运用频数、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明确证候要素的判断标准,归纳出主要证素,其中毒邪的证候要素在各个阶段均持续存在,贯穿冠心病病变始终,并有其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邪毒壅盛证和气虚证荷瘤小鼠垂体上调与下调的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荷瘤小鼠早期邪毒壅盛证与气虚证垂体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小鼠标准化四诊及辨证方法,及GeneChip Mouse Exon 1.0 ST Array等技术,检测H22荷瘤小鼠早期邪毒壅盛证和气虚证、中期阳气虚证、中晚期气阴阳虚证3阶段4个证候垂体的基因表达,筛选邪毒壅盛和气虚两证候垂体基因表达与正常比较一致上调或下调的基因。结果:①邪毒壅盛证和气虚证垂体表达上调的基因有5个,其中邪毒壅盛证Alas2、Sgk、Cbln3表达高,十分突出,可能与该证候形成有关;②邪毒壅盛证和气虚证的垂体有13个基因表达几乎关闭,其中Abpg、Pip,以及Car6、Klk1b22、Klk1b3、Klk1b9、Muc10、Ren1、Hspa1a、Wfdc12等基因在正常组表达量大。结论:荷瘤小鼠垂体早期出现显著的衰退表现,而个别基因表达的增加,可能与邪毒壅盛有关。  相似文献   

9.
清热解毒活血法在治疗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医清热解毒活血法,从速、从重、从足治疗痰热壅肺之肺炎,热毒内壅之阑尾炎等,可速去其邪、正本清源屡用屡中,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10.
慢性迁延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不外乎内外二因:内因主要是由于外伤、手术等耗伤人体的正气,导致阴阳失调,正气虚则皮毛不固,易于感受邪毒;外因则多为失治误治、术后疮内留有异物或创面引流不畅,邪毒郁于局部,气血凝滞,瘀久而化热,热胜肉腐而成脓破溃流滋.正气不足为其本;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为其标.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及外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毒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文献论述、国家药典规定、名家理论经验及实验结果,阐述有毒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思考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结果:有毒中药从理论、实验及临床经验均有广泛应用,解毒扶正培本理论从理论与现代研究上均取得一定的成就,解毒法从外治到内治亦取得一定疗效.结论:抗肿瘤治疗可以应用有毒中药,但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狼疮静颗粒对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LN患者共40例,治疗组22例(西药治疗加狼疮静颗粒).对照组18例(单纯西药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Upr)、尿沉渣红细胞计数(URB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SLEDAI积分及肾虚湿毒证主要证候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西药的副作用.结果治疗组对蛋白尿〈3.5g/24h的患者在d8以后减少蛋白尿的作用较好,减轻血尿、降低SLEDAI积分的作用于第4周即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肾功能有一定的改善,同时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地缓解皮肤红斑、腰酸痛症状(P〈0.05),减少激素所致的心悸、手抖等副作用(P〈0.05)。结论在西药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狼疮静颗粒,有助于控制狼疮的病情活动、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对减少蛋白尿、减轻血尿、改善肾功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继承先贤理论,系统总结、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发病特点,形成了以脾胃功能为核心,气机升降为主线,甘温除热降阴火为具体措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目前肿瘤的中医治疗同样强调改善脾胃的功能及气机的升降,与李东垣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深刻理解李东垣"补中、升阳、降阴火"理论并灵活运用,对肿瘤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除湿方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片,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健脾除湿方治疗,方药组成:人参12 g,茯苓10 g,白术9 g,莲子肉20 g,砂仁12 g,薏苡仁12 g,苦参9 g,白鲜皮9 g,白扁豆10 g,山药10 g,滑石9 g,泽泻10 g,萆薢12 g,甘草9 g,每天1剂,常规水煮分早晚内服。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症状评分、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及临床疗效,并检测两组血清中TNF-α、IL-1和IL-18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皮疹形态、皮疹面积评分及EA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1.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TNF-α、IL-1和IL-1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除湿方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疗效显著,且能改善患者瘙痒程度,减小皮疹面积等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TNF-α、IL-1和IL-18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根据多年从事疡科及内科的临证经验,借鉴疡科相关理论并将其引用到肿瘤的治疗中,形成"引疡入瘤"的学术思想,具体包括疡理诊瘤、疡法治瘤、疡药疗瘤等内容。提出疡科对肤膜及内外辨证的论述是疡理诊瘤的理论基础;疡科阴阳辨证及内外同治的方法是疡法治瘤的治则;据发展阶段不同而辨证用药是疡药疗瘤的依据。刘尚义教授"引疡入瘤"的学术思想开拓了肿瘤辨治的方向,为临床防治肿瘤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其理论思想奠定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依据气机升降理论较为全面地制定治则.气机升降失调是导致肿瘤与机体失衡的基本病理过程,是肿瘤产生的共性病机,但是不同肿瘤的病机一定存在着某种特异性,而这种病机特异性则表现在脏腑气机升降的特异性,以此制定肿瘤治则可使治疗肿瘤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等特点,且对重大新药创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妍  李伟兵 《中医学报》2016,(12):1829-1832
肿瘤发病以寒热胶结、正气虚弱为主,临床以阴证、阳证并见,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寒热、阴阳混淆的复杂证候为主要表现,故治疗应以寒温并用、补泻兼施、通调阴阳为大法,在用药配伍上顺应机体生理特性和肿瘤病邪特点,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寒性药、热性药、补益药、祛邪药,以并治寒热,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宁方联合推拿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试验,第一阶段(试验前3个月)A组患者为干预组(静宁方联合推拿组),B组为对照组(静宁方组);第二阶段(试验后3个月)A组为对照组,B组为干预组。于每个阶段开始、结束时应用SNAP-Ⅳ父母等级评定量表评估治疗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两组接受静宁方联合推拿干预后,均表现为注意缺陷评分、多动/冲动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阶段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儿注意缺陷评分、多动/冲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反应。结论:静宁方联合推拿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具有较好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宋欣伟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诊治CTD-ILD的要点。[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病案,从中医病因病机、脏腑传变、中西药联合施治等方面对宋欣伟教授诊治CTD-ILD的中医理论及处方用药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宋欣伟教授提出以“风、毒”分期论治CTD-ILD,急性期以治“风”为首,辨表里内外、兼夹传变,强调早期识别病情变化,谨防“炎症风暴”;慢性期以祛“毒”为要,并明确所合之邪,权衡病势及邪正盛衰,可重用虫毒之物以毒攻毒,并兼顾调补脾肾。所举验案为干燥综合征并发ILD,病程已属晚期,治以益气养阴、搜风攻毒、祛瘀通络,经投以生脉散加减,联合西药抗炎及抗肺纤维化治疗,终获良效。[结论]宋欣伟教授针对临床中CTD-ILD复杂性、异质性、难治性的特点,提出分期诊治理论,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个体化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的把握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借鉴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