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Wang X  Lin Y  Yi B  Wang X  Liang C  Li Z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2):1863-1967
目的:研究牵引成骨技术在下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使用3种牵引器对8例由肿瘤或囊肿切除所致下颌骨缺损患进行牵引成骨矫治。患的平均年龄为31.5岁(8-54岁)。其中2例升支缺损患使用特制牵引器以保持升支正常高度;2例患采用了特制三焦点牵引器;3例患使用了垂直牵引器。结果:7例患的下颌骨缺损均按术前的方向及长度得以成功矫治。1例患远中段23mm的缺损由于传送盘固位螺钉松动而导致牵引成骨失败。结论:牵引成骨技术可用于下颌骨缺损的重建修复。下颌骨缺损牵引成骨重建的最佳时机是肿瘤或囊肿切除术中。  相似文献   

2.
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的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为长期以来口腔颌面部诸多复杂疑难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本研究始于1997年,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的临床应用研究:先后完成了7个种类117例疑难牙颌面畸形矫治.在国际上同类临床研究中病种最多,病例数量最多,并发症最少.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全、颌骨缺失重建的牵引成骨治疗系在国际上首先报告.(2)实验研究:先后使用16只恒河猴、12只山羊就颌骨牵引成骨机制、下颌骨牵引成骨对下牙槽神经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上颌骨两种不同牵引方式对成骨质量的影响以及颞下颌关节成形术的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对临床具有指导价值的结论.(3)内置式颌骨牵引器的研制:研制了7种17个规格的内置式颌骨牵引器.经3组动物实验(40个牵引器)、95例(使用牵引器118个)临床试用证明不仅组织相容性好,生物力学性能符合要求,而且设计合理,价格低廉,为在我国应用推广这一技术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在各类疑难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牵引成骨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方法:选择常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所难以矫治的7类复杂牙颌面畸形88例,采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矫治,其中包括腭裂继发重度上颌发育不全(9例 )、半侧颜面发育不全(11例)、重度小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7例)、颞下颌关节强直(14例)、颌骨缺失重建(8例)、牙槽突缺失垂直牵引成骨(17例)、上下颌牙弓狭窄牵引成骨扩大(12例)。其中22例采用德国Medico n公司与Martin公司生产的牵引器,其余均采用不同类型的国产牵引器。其截骨方式、牵引器选择与安放、牵引方式依不同患者的畸形分类、畸形严重程度、不同颌骨部位而不同。结果:88例患者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54岁,平均22.5岁,上颌骨牵引成骨距离7 ~15 mm,下颌骨12~50 mm。3例因合并局部慢性感染,导致部分新骨吸收;另3例因牵引器故障,下颌下缘骨折等原因另行手术完成牵引;其余所有病例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牵引成骨,取得了良好成骨效果,并使患者的牙颌面畸形得到满意矫治。结论: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技术为各类复杂疑难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是很有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单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伴小颌畸形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7例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的成人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及下颌骨体(13侧)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前经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7例患者均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其中3例为重度OSAHS,另4例为轻、中度OSAHS。6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1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7例患者的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手术包括两个术式: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和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后间歇期5—7天,牵引速度1mm/d,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5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PSG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OSAHS症状均减轻或消失。除1例术前重度者术后诊断为轻度外,其余6例患者术后PSG检查结果显示均已达到治愈标准。7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复查18—51个月,平均随访复查时间34.3个月。无小颌畸形及关节强直复发。结论: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可有效矫治成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HS.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能有效缩短治疗疗程,减少手术次数。术后开口训练对牵引间隙内的骨形成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腭裂术后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手术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配合正颌外科手术矫治腭裂术后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23例患者,17例患者实施上颌骨高位台阶状Le Fort Ⅰ型截骨术,其中11例采用内置式牵引器,6例应用外置式牵引器;另外6例患者行高位上颌前部截骨术,其中3例为内置式牵引器,3例为外置式牵引器。13例患者还配合施行了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和颏成形术。术后临床评价颌骨畸形的矫治效果,并分别于术前、牵引完成时、牵引完成12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A点水平移动量和∠SNA度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DO治疗过程,颌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DO完成时A点水平前徙量平均为7.9 mm,DO完成后12个月时为7.1 mm。∠SNA在术前平均为70.8°, DO完成时平均为81.6°,DO完成后12个月时平均为80.9°。结论:DO可成功矫正唇腭裂术后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长期随访虽有一定的复发,但治疗效果保持得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牵引成骨在矫治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各类疑难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所难以矫治的牙颌面畸形8例,采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技术矫治,其中包括上颌发育不全(3例)、半侧颜面发育不良(4例)、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引发小颌畸形(1例)。采用自制不同类型的国产牵引器。其截骨方式、牵引器选择与安放、牵引方式依不同患者的畸形分类、畸形严重程度、不同颌骨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结果:8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牵引成骨。取得了良好成骨效罘。无骨创感染,并使患者的牙颌面畸形得到满意矫治,平均随访27个月。矫治效果稳定,无复发。结论: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技术为各类复杂疑难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钛网塑形同期种植体植入修复狗下颌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4例狗切除单侧下颌骨体,以自体腓骨瓣血管吻合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以微钛板内固定,钛网塑形人工骨粉植入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同期用人工种植体各一枚植入移植腓骨处,定期进行血液指标检测,X线检查及动物处死后组织学检查。结果:X线、骨密度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下颌运动功能检测、扭转、剪切力、压力、弯曲试验结果显示,植人物愈合正常,下颌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钛网塑形同期种植体植入修复狗下颌骨缺损是可行的,重建下颌骨的功能和外形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 H 型缺损 5 例,L 型缺损 10 例,LCL 型缺损 9 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 CT,采用 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节段缺失弹性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使用钛镍合金牵引器弹性加载自动牵引成骨重建节段性缺失下颌骨的动物建模方法。方法:分别选用8只成年杂种犬和12只成年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手术截除犬一侧下颌骨体部3cm骨段、兔一侧下颌支1.5cm骨段,不同方法安放自制钛镍记忆合金牵引器,术后定期观察,至3月时处死取材,观察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钛镍合金牵引器的弹性加载张力作用下,采用保留一侧骨膜附着完全骨切开形成的传送骨段可自行移动完成牵引成骨,初步修复了实验动物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结论:弹性加载自动牵引成骨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杂种犬及纯种兔可为这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应用口内型牵引成骨器矫治小下颌畸形疗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应用口内型牵引器行牵引成骨延长下颌骨,矫治小下颌及偏颌畸形,对牵引成骨技术在颌骨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手段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 8例小下颌患者接受了双侧下颌牵引成骨治疗。安置牵引器后第5-6天开始牵引,6例牵引速度为0.8mm/d2例为1mm/d牵引到位后固定71-139天拆除牵引器。结果最大牵引幅度24.4mm,最小幅度8.5mm。所有病例在拆除引器时均能看到完全成熟的新骨。最长随  相似文献   

11.
吻合血管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整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经验,方法:15例下颌骨肿瘤手术后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肌(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其中9例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4例下颌骨颏部缺损,将腓骨截成2-3段修复颏部形态,其中1例伴有口底黏膜和颏部皮肤复合洞穿缺损,应用双皮岛腓骨皮瓣同时修复骨缺损以及口腔衬里和皮肤覆盖;5例下颌体部和升支缺损,将腓骨截成2段形成下颌角;6例下颌体部缺损用1段腓骨修复,其中1例骨整合种植体即刻植入,半年后行Ⅱ期手术,完成种植牙修复,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过程顺利,骨肌皮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以提供充足的骨组织以及肌肉和皮肤等软组织,适合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为下一步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锥形束CT检查,上颌骨定点匹配重叠后定量分析术前与术后下颌骨形态、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健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不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的形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髁突位置表现为向外向下移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侧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术可以健侧下颌骨作为匹配区域分析患侧下颌骨形态及位置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体三维图像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重建下颌骨体的三维图像,对牙种植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带有牙齿和牙槽窝的下颌骨为实验模型,应用CT实施层厚2 mm,层距l mm的薄层连续CTM扫描。将二维CT图像经VX3000扫描仪扫描并输入计算机,通过配准等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的实验研究。结果:重建的下颌骨及牙齿三维图像重建逼真,既能精确显示其三维空间结构和形态,亦能沿X、Y、Z轴完成连续旋转变换。结论:由二维CT图像重建的三维图像所表达的视觉效果,可在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牙种植术前诊断软件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Ping FY  Yan FG  Chen J  Yan JL  Chen GF  Ji ZW  Huang J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7):1169-1172
目的探讨三维头颅模型技术指导下的模型外科在血管化自体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对2001—2005年就诊的下颌骨缺损患者24例,采用CT扫描结合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头颅模型,在三维头颅模型上进行模型外科,预制个性化下颌医用重建钛板,应用血管化自体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观察疗效。结果三维头颅模型指导的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下颌骨缺损患者修复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半年复诊,面部外形左右对称,开口无受限,健侧咬颌关系无偏斜,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口腔内黏膜及颌下未见瘘管,下肢活动无任何障碍。口腔全景片示,移植的腓骨与下颌骨完全骨性愈合。三维CT扫描示,下颌骨外形恢复良好。结论三维头颅模型能真实体现病灶,为准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为模拟手术提供仿真的平台,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在上下颌骨人工牙种植区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人工牙前检查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螺旋CT对38例患者的俩骨种植区进行扫描,通过相应的牙科扫描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获得种植区的冠状面、状面、轴面图像。结果 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种植区颌骨的外形及其内部的重要解剖结构,并能利用其图像上的标尺精确测量种植区的骨量,为人工牙种植手术方案的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By using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technique, 3 cases of mandibular hypoplasia were treated by home-made and German-made jaw distraetors: including one patient suffered from bilateral ankylos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d 2 patients from deficiency of mandible. The duration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as one month. The bone distractor was remove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all 3 cases.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can successfully be used in mandibular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has much more advantages than traditional techtuqu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颌管的解剖结构与牙种植的关系.[方法]选取15具牙列完整的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和5具经过动脉血管内灌注的新鲜标本,测量下颌骨在每个牙位截面上有关牙槽嵴及下颌管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槽嵴顶以及下方10mm宽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宽;牙槽嵴由上向下逐渐增宽;下颌管位于下颌骨体内下方走行中偏舌侧,并近下颌骨下缘,在下颌第1,2磨牙区下颌管走行与下颌下缘成平行状,在近颏孔处转向外和向颊侧出颏孔;下颌管内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之上.[结论]牙种植术中按正常解剖部位并且侧重颊侧骨板操作,可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如果术中下颌管内突然涌出大量新鲜血液,则提示若继续手术可能损伤下牙槽神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测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为口腔医师开展牙种植术及牙槽外科手术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CBCT影像资料共339例,根据不同的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分析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走行。  结果  下颌管距牙槽嵴顶、颊侧骨板、舌侧骨板及牙根根尖的距离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下颌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年龄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下颌管的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在下颌骨中从远中向近中由舌侧向颊侧并逐渐靠近牙槽嵴顶走行;运用CBCT能够清晰的观测到下颌管在下颌骨内三维位置,对下颌骨外科手术及种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 variety of free flap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mandible reconstruction. The iliac crest has similar dimensions and form to the lateral mandible. The success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flap transplan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those of other microvascular bone transplants.

Aim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use of the vascularized free iliac flap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 following surgical resection.

Methods

Data from 33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perations, including segmental mandibulectomy, immediate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and second-stage surge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The size of segmental mandible defects ranged from 6 to 13 cm. Surgicase for cranio-maxillofacial reconstruction software was used for patients with mandible defects greater than 10 cm.

Results

One flap loss occurred related to vascular thrombosis. The survival rate was 96.97 %, and the mean follow-up was 26 months. A total of 81 osseointegrated dental implants were placed in 25 patients with adequate outcomes; 21 patients (63.64 %) showed complete recovery, and in 18 out of these 21 patients, occlusion rehabilitation with fixed dentures benefitted from an appropriate distance between upper teeth and new alveolar bone. Donor-site morbidity was moderate, and 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results.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is a reliable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hemimandibular body defects with an acceptably low rate of morbidity. The iliac crest is a safe foundation for the placement of osseointegrated implants, which enable good re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