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国内外全科医学师资现状,比较全科医学师资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经验,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提出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的全科医学师资培养与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将成为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渠道,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本文对当前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科学的师资认证标准和考核制度、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标准研究——学徒式培训的启发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培训是通过学徒式教育方式,让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生,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实践的本领,有能力提供基本的、预防的、病人为中心的、综合的、连续的、在社区提供的服务。而实现这个培训目标的师资主要依靠优秀的全科医生。为保证全科医学培训的质量,澳大利亚制定了师资和培训场所标准,规定了师资的基本条件、第一年培训的师资条件、培训过程要求和培训场所要求。中国目前的全科医学师资主要是大学理论老师和医院专科专家,师资队伍学究化和专科化倾向严重。由于过度强调学历和职称,工作在基层的有经验的社区医生往往不能进入师资培养计划中。作者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师承教育方法,选拔和培训优秀的社区医生担当师资,并让他们逐步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的主力,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全科医学学科特征和服务于社区人群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全科医生。  相似文献   

4.
紧抓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推动全科医学人才战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培养具有整体医学观念的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推动卫生服务改革的动力。若忽视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全科医学教育将会失去方向,理论师资、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相互脱节,必然理论脱离实践。本文通过分析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目前在全科医学教育上普遍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强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实施全科医学人才战略的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5.
保障全科医学师资质量不仅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重要基础,而且关系到全科医学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是提高全科医学地位、促进全科医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相关网站及文献,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角色和功能、准入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认证标准进行总结,并对我国全科医学师资质量评价及认证指标体系的发展进行展望,提示未来应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师资质量评价及认定指标体系,成立权威的全科医学师资专业委员会,制定全科医学师资的准入、评价和考核标准,建立系统完善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管理制度,在各省筛选出1~2家优秀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一支相对固定、优质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这将为我国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的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之后,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初步建成了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并建立了全科医师的职称系列,但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经费及师资短缺、社区教学基地不健全等仍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新认识、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学科建设使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师资的培养,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广西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浅谈对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临床基地师资培养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强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是全科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仍然存在全科专业师资建设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多元师资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综合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四元合力的师资团队,创建全科导师-全科师资-专科师资-社区师资的合力带教模式,体现全科医学培养特色,为提升全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培养专科层次面向农村与社区的全科医学人才,师资是关键.为了提升专科层次全科医学师资整体素质,保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采取"加强学习、组织培训、实行考评"的策略,促使全科医学教师从思维理念、道德品行、教学方法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根据全科医学专、兼职教师的不同教学特点,促使其对全科医学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有机融合,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该策略对建设一支高素质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推动全科医学向深层次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梁成竹  杨辉  郭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2,(28):3271-3274
本研究旨在通过学习澳大利亚全科医学的精英教育,改善中国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方法。通过对澳大利亚全科医师的培训流程,澳大利亚全科医师协会与"全科医学之星"的指导与诠释,全科医学的课程设计与培训技巧的介绍,寻求适合中国的培训方法。最终结合中国国情与目前的培训方式,提出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从师资抓起,以发展精英为己任;建立真正的全科医学实习基地,以全科医学的诊疗模式规范化接诊病人;重视沟通,学习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1.
Approval of trainers and training practices in the Oxford region: criteri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New criteria for approving practices for traini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have been accepted by the Oxford regional postgraduate subcommittee for general practice. These criteria cover the trainer, the practice, and the training. Two further papers will discuss new methods of assessment and their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2.
Discussion at case conferences often returns to the difficulties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deficiencies in training of students in the necessary skills. On this occasion we record a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at three levels in a doctor's training: that of a medical student in his first weeks of ward work; of a student about to become a doctor and take clinical responsibility, and of a trainee general practitioner nearing the end of his year's attachment to a group practice. Th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mong a general practice team involved in teaching. Those present are: a final year medical student, a trainee medical practitioner, a health visitor, an attached social worker and three general practitioners, one a lecturer at the nearby teaching hospital, one a trainer in the practice, and a third partne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60°评估方法在社区全科师资基本能力考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360°评估问卷,应用360°评估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名全科师资的个人综合素质、全科医疗工作能力、教学能力等基本能力进行评分。结果社区全科师资的个人综合素质、全科医疗能力、教学能力得分分别为(7.73±0.73)、(6.91±0.91)、(6.44±1.38)分;不同评分者之间的总评分分别为:同级(6.93±0.12)分,医院管理者(6.68±0.74)分,护士(8.17±0.12)分,自评(6.43±0.89)分,不同评分者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1,P=0.000)。结论在360。评估中,不同评分者之间的评分差异可避免单个考核者评分所带来的偏见;社区全科师资教学能力得分偏低,提示社区全科师资培训中需加强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郑闻  陈昌贵  张涛 《中国医院》2009,13(1):46-48
论述了全科医学作为一个独立临床医学专科的理由,根据综合性医院中全科医学专科建立的实践,提出了综合性医院中全科医学专科的职能:带动全科医学科研发展,确立全科医学学术地位;开展全科医学教学工作,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开展全科诊室、家庭病房、全科病房业务,提供人性化、综合性服务;作为连接社区与综合医院的桥梁,畅通双向转诊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服务质量管理框架、措施及借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澳大利全科医学服务的质量管理框架,并从以病人为中心的战略;全科医生教育、培训、认证和持续发展;全科医学服务质量标准;促进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4个方面,阐述澳大利亚持续改善全科医学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为我国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澳大利亚、北美等西方国家全科医学发展的历史,重点考察了这些国家的医学教育中全科医生培训的演变过程,与医院的专科培训的关系,全科医学专业组织的建立过程和发展经历,政府在全科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比较,讨论和分析历史沿袭下来的因素对我国医学发展方向及全科医学发展的影响,以医院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和医院提供大量“一般服务”的矛盾,医学权威结构的状况及其对全科医学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几点政府支持全科医学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澳大利亚是较早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国家之一,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专业组织、课程计划、教学标准、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在借鉴澳大利亚全科医学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提出了拓宽筹资渠道,加强经费管理;加强全科医学或社区卫生服务学术或行业组织的作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考核认证体系;规范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完善全科医学课程计划;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创新考核机制等措施,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平  李晚泉  胡蓉 《当代医学》2011,17(25):18-19
目的探讨用不同的方式对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术(CPR)的效果及价值。方法从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对佛山市三水区的群众进行CPR的普及教育,在普及过程中我们分别采取二种模式进行。A模式:直接进入社区或公共场所采取"培训导师(急诊科医生)—民众"的普及方法。B模式:进入校园采取"培训导师(急诊科医生)—老师—学生—家长"的普及方法,先由培训导师生对老师进行培训,老师再把CPR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课后要学生传授给家长,培训导师对整个过程进行辅导和监督。培训导师对二组的学员都进行课后1周和1个月的随访以评估学习效果。结果 A组模式民众现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1周后及1个月后的随访对CPR的知晓率和掌握率少于15%,B组模式老师的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1周后及1月后的随访对CPR的知晓率和掌握率为100%,学生的知晓率和掌握率大于95.0%,家长的知晓率和掌握率大于75.0%。结论对民众进行CPR的普及教育时采取"培训导师—老师—学生—家长"普及方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培训导师—民众"的普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urvey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academic general practice in the ten Australian medical schools. Despite its lack of resources, low profile and ambivalent acceptance in Australian medical schools, academic general practice has survived. Its problems and potential contribution for producing better doctors are outlin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简要介绍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事实上在我国早已存在,并论述了我国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紧迫性和可能性。文章还就我国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