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冠心病(CAD)伴心外膜脂肪(EAT)增厚的SD大鼠模型,为研究EAT在CAD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模型组(35只)。模型组大鼠高脂饲料喂养,从第0天开始,前3个月每月按20万U·kg-1腹腔注射维生素D3 1次;对照组大鼠喂养基本饲料,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造模210d。通过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血脂水平、EAT厚度和心肌组织病理表现等对模型大鼠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毛黯淡,活动量少,喂饲90~180 d时大鼠体质量增加速度减慢,180~210 d时大鼠体质量逐渐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值明显升高(P<0.01),EAT明显增厚(P<0.05)。心肌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对照组大鼠冠状动脉内膜、中膜未见增厚,血管壁完整,未见血管狭窄,心肌间小血管未发现粥样斑块,内膜完整且未增厚;模型组大鼠冠状动脉出现内膜及中膜增厚,内皮破坏,大量粥样斑块形成,甚至钙化,冠脉狭窄85%以上,心肌间小血管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且内膜明显增厚。结论:成功复制SD大鼠CAD伴EAT增厚模型,该模型可用于EAT在CAD中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中Kruppel样因子7(KLF7)通过核因子κB(NF-κB)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成熟,阐明KLF7在冠心病(C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CAD组)及非冠心病患者(non-CAD组)各30例,收集一般资料.使用qRT-PCR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28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各114例。采用CT技术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LDL—C、HDL—C及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将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两组患者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是否仍有差异。结果(1)冠心病组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为(6.27±285)mm,非冠心病组为(4.24±259)mm,冠心病组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在均衡其它因素后,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的差异依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与冠心病相关,可被视为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冠心病胸痛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的关系,探讨EAT厚度对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证实各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狭窄<50%的非冠心病胸痛患者6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EAT厚度及三磷酸腺苷负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CFR,分析EAT厚度与CFR的关系.结果:完成CFR测定者61例,平均CFR为2.98±0.67;其中出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即CFR <3者34人(56%),平均CFR为2.52±0.32;CFR≥3者27人(44%),平均CFR为3.56 ±0.52.CFR <3组EAT厚度明显大于CFR≥3组[(3.4±0.8)mm vs.(2.3±0.6)mm,P<0.001],EAT厚度与CFR呈显著负相关(r=-0.66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厚度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7.78,95%CI:2.44 ~24.7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T厚度>2.9 mm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FR <3)的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92.3%(曲线下面积0.860,P<0.001).结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增加,心外膜脂肪厚度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心外膜脂肪厚度>2.9 mm预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围绕在心肌与冠状动脉周围的一种特殊内脏脂肪组织,可产生内源性促炎因子,通过旁分泌途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CT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密度可能为早期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分层提供影像学依据。该文主要就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密度的方法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EA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以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1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检测受试者的血脂、空腹血糖、尿酸、肾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等指标,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Gensini积分,同时应用超声测量EAT,根据EAT值将患者分为低值、中值、高值3组。结果与EAT低值组比较,中、高值组患者腰围较大,hs-CR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T与年龄、腰围、体质量指数、hs-CRP、ISI、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0.124~0.302,P<0.05或P<0.01),与HDL-C呈负相关(r=-0.251,P<0.01)。随着EAT值增加,Gensini积分明显增大。结论冠心病患者EAT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别分析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心周脂肪(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比较其优劣。方法对104例受检者进行CTA检查,在钙化积分图像基础上测量心外膜脂肪和心周脂肪体积,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结果 EAT体积与PAT体积具有显著相关性(r=0.877,P0.01);两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积分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2支、3支冠脉病变的EAT、PAT体积大于单支病变(P0.05),2支、3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两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相仿。结论 EAT体积与PAT体积显著相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是全球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2021年我国CVD现患人数达3.3亿,其中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约890万。CHF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本质是心脏结构与泵功能异常,呈现出呼吸困难、头晕、乏力、外周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CHF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成熟,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同学者运用各种影像学测量技术研究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使得EAT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已基本明确。其中CT测量EAT体积因其准确度高于超声测量的EAT厚度,且成本和效率均优于MRI而被广泛运用。文中就EAT数量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外膜脂肪组织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和病理生理学特点,使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作者就心外膜脂肪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分析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D患者53例作为CHD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员40例作为正常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超声EAT测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统计所有患者超声测量的右心室前壁舒张末期、收缩末期EAT厚度,应用ROC曲线分析法分析其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CHD组患者右心室前壁舒张、收缩末期EAT厚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右心室前壁收缩末期心外膜脂肪组织增厚程度明显高于舒张末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EAT厚度>4.5mm诊断CHD,在舒张末期时,敏感度为93.26%,特异度为73.2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6,在收缩末期时,敏感度为96.53%,特异度为79.49%,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结论:CHD患者右心室前壁舒张、收缩末期EAT明显增厚,收缩末期EAT增厚程度更为显著,超声测量收缩末期EAT厚度可作为检查冠心病新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王志高  孙国伟 《医学综述》2014,(14):2575-2576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间的脂肪组织。多项研究显示,EAT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方法测量EAT正逐渐开展,为EAT与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该文通过总结EAT与冠心病的关系,为更好地指导EAT测量、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 厚度与非肥胖患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 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3 年5 - 8 月本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的非肥胖患者64 例,男36 例,女28 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静脉取血行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31 例因胸痛入院,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的非肥胖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非肥胖冠心病组EAT 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1±1.7 mm vs 5.3±1.2 mm,P < 0.01)。冠心病多支病变组EAT 厚度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8.8±1.6 mm vs 7.3±1.5 mm,P < 0.05)。 结论 非肥胖冠心病患者EAT厚度显著增高,即使是体质量正常患者心外膜脂肪显著增厚也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Recent studies have reported circular RNA (circRNA) expression profiles in various tissue types; however, circRNA expression profile in human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AT) remains undefined. This work aimed to compare circRNA expression patterns in EAT between the heart failure (HF) and non-HF groups.MethodsRNA-sequencing was carried out to compare circRNA expression patterns in EAT specimens from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ses between the HF and non-HF group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as performed for validation. Comparisons of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using t test, Mann-Whitney U test, and Chi-squared test.ResultsA total of 141 circRNA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HF and non-HF groups (P < 0.05; fold change >2)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56 up-regulated and 85 down-regulated. Among them, hsa_circ_0005565 stood out, for it had the highest fold change an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F patients i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validation. The top highly expressed EAT circRNAs corresponded to genes involved i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cluding GSE1, RHOBTB3, HIPK3, UBXN7, PCMTD1, N4BP2L2, CFLAR, EPB41L2, FCHO2, FNDC3B, and SPECC1. The top enriched Gene Ontology term 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pathway were positive regulation of metabolic process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se data indicate EAT circRNAs may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metabolic disorders causing HF.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测量心周脂肪体积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是沉积在心脏周围,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文中通过双源CT(64排)测量PAT体积,评价其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221例同期行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生化测定。使用双源CT测定PAT体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患者的冠心病诊断,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的PAT体积明显大于女性(P〈0.05),冠心病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PAT体积与年龄、性别、BMI、腰围、高血压病、白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有高度相关性。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T体积、BMI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PAT体积诊断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72.10&#177;4.4)%(P〈0.001),明显优于腰围[(53.8&#177;5.9)%,P=0.487]和BMI[(43.8%&#177;5.8)%,P=0.253]。结论PAT体积与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心病的发生有高度相关性。PAT体积与冠心病的密切程度优于腰围和BMI,可作为一个新的冠心病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随之而来的支架内再狭窄成为心血管领域的新难题。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始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新生内膜增厚和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共同加速了支架内再狭窄的进展。心外膜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破坏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稳态,从而参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过程。此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心外膜脂肪组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的研究进展、心外膜脂肪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