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MRC和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头影测量结果,分析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至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诊治的25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治疗组分为两组,包括MRC组13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9.1±1.3)岁;Twin-block组12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10.9±1.1)岁。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拍摄。通过Dolphin软件对颅颌面软硬组织进行数据测量。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C组下颌骨矢状和垂直向生长、下齿槽座角增大、上下齿槽座角减小、下切牙唇倾增加、上切牙舌倾、覆盖减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n-block组患者的上下齿槽座角降低、下切牙唇倾增加、上切牙舌倾、覆盖减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MRC与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治乳牙反牙合后,牙合颌面的改变以及影响治疗后上颌恒切牙牙胚位置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乳牙反牙合患者20例,使用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治乳牙反牙合,采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牙合颌面的改变,采用相关性分析矫治后上颌恒牙胚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 结果乳牙反牙合患者治疗前后相比, 除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NP-FH角(面角)、L1-NBmm距(下前牙切缘点-NB的距离)、MP-SN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夹角)、FH-MP角(下颌平面角)、面轴角(蝶鞍点-颏顶点与眶耳平面夹角)、D1i-Y距(乳切牙切缘-Y轴的距离)、A-Y距(上齿槽座点-Y轴的距离)外,余下19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将患者治疗后的牙合颌面指标及其恒牙胚位置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恒牙胚位置与上颌位置及乳牙位置存在正相关关系。 结论改良〖牙合垫矫治器对于纠正乳牙反牙合疗效肯定,治疗后上颌骨向前生长和乳前牙突度增加均有利于上颌恒牙胚向前下方的位置改变,有利于替牙后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生长型与牙颌补偿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未经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86例.通过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骨性Ⅱ类错合矢状向及垂直向不调程度同上下颌中切牙倾斜程度与(牙合)平面及下颌平面倾斜角度做相关性分析.选择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角)与前颅底平面与上中切牙长轴的交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麦鸥肌功能研究中心(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效果及对患儿口腔习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郑州牟州医院收治的82例处于混合牙列期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38),其中观察组使用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性矫正器矫正治疗。两组矫正疗程均在10~15个月期间。评价两组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对比矫正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结果观察组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以及其交角(U1-NA)距离、U1-NA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小于对照组,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可有效减小患儿上颌前突,显著帮助患儿纠正不良口腔习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托槽隐形矫治联合肌功能训练在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托槽隐形矫治)与观察组(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肌功能训练)各45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所用时间,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颌面部形态及上气道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矫治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年后,两组均建立了正常的覆合、覆盖,观察组前牙覆合、前牙覆盖轻于对照组,上牙弓、下牙弓宽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矫治后前颌面部形态均好于矫治前,观察组矫治后SNB角、L1-MP角、L1-NB角、L1-NB距高于对照组,SNA角、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L1-MP)、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角)及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距)...  相似文献   

6.
赵明莉  刘福来  李永明 《吉林医学》2010,31(23):3820-3822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期Ⅱ类一分类骨性错的牙、、颌面的影响,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临床选择15例早期的安氏Ⅱ类骨性错采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X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15例患者经过6~8个月的治疗后,Twin-block矫治器可显著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ANB角、U1-NB角、U1-NA距、wits值、覆合覆盖减小(P<0.05);SNB角、U1-L1角、Po-NB距显著增加(P<0.05),上下颌骨间关系协调。磨牙关系为I类或偏Ⅲ类关系。结论:Twin-block矫治器适用于生长期Ⅱ类一分类骨性错的早期矫治,可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侧面形。  相似文献   

7.
逄丹  郑会君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14-115
目的探讨Activator-头帽联合矫治器在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Ⅰ分类高角型错[牙合]中临床应用。方法骨性Angel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12例,经手腕骨骨龄分析法确诊其处于青春生长进发期(F—G期)。采用Activator-头帽联合矫治器高后位置牵引,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SNB增大,ANB减小,SN—MP减小,上中切牙角减小且舌移;下切牙角变大。结论Activator-头帽联合矫治器高后位牵引治疗生长发育期儿童骨性Angel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颌骨矢状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ctivator-头帽联合矫治器在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Ⅰ分类高角型错殆中临床应用.方法 骨性AngelⅡ类Ⅰ分类错殆患者12例,经手腕骨骨龄分析法确诊其处于青春生长进发期(F-G期).采用Activator-头帽联合矫治器高后位置牵引,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SNB增大,ANB减小,SN-MP减小,上中切牙角减小且舌移;下切牙角变大.结论 Activator-头帽联合矫治器高后位牵引治疗生长发育期儿童骨性Angel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颌骨矢状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 Activator、FR-Ⅱ、Step-by-step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引起下颌支抗丧失的差异。方法选择36例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的投影测量数据配对治疗组,分成 Activator 功能矫正器组(Activator 组)、FR-Ⅱ型功能矫正器组(FR-Ⅱ组)、Step-by-step 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组(Step-by-step Twin-block组)。每组12例,同时招募符合条件的志愿者1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 Activator组患者上切牙唇倾度无改变,FR-Ⅱ组患者维持了上颌骨和上切牙原来的位置,上颌的生长发育无明显的改变,而 Step-by-step Twin-block组患者上前牙伸长,上前牙突度改变主要是上前牙内倾。3组均对上磨牙具有远中移动作用,均引起下前牙唇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无论是一步法导下颌向前的功能矫治器Activator、FR-Ⅱ型矫治器还是 Step-by-step Twin-block矫治器均引起下颌牙列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10.
秦朴  杜跃华  肖遥  赵蔚萍 《重庆医学》2007,36(4):312-313
目的 评价前庭盾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2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1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1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腭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庭盾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