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检测吗啡对C6胶质瘤细胞RNA合成的影响。 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吗啡影响C6胶质瘤细胞RNA聚合酶Ⅱ通用转录因子F(TFⅡF)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吗啡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与相应对照组相比,TFⅡF转录产物均明显减少;纳络酮能阻断吗啡对TFⅡF基因表达抑制的作用。结论:吗啡通过μ受体途径介导C6胶质瘤TFⅡF基因表达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吗啡对神经细胞模型PC12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酶与分解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暴露于吗啡不同时间的PC12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腺苷激酶(AK)和腺苷脱氨酶(AD A)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应时段对照组相比,PC12细胞暴露于吗啡12及24 h时,HGPRT 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作用48 h时HGPRT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72 h后HGPRT mRNA水平再次升高(P<0.05);吗啡处理的PC12细胞于12和24 h时,AK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作用48 h时AK mRNA水平升高(P<0.05),72 h后AK mRNA水平恢复正常;ADA mRNA水平均表现为轻度降低,12 h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吗啡影响神经细胞嘌呤核 苷酸代谢,使细胞内腺苷酸及腺苷水平增高,这可能是吗啡依赖和耐受形成的机理之一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源性嘌呤核苷酸对吗啡致神经细胞核苷酸合成代谢降低的影响。方法: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单嘌呤核苷酸(AMP+GMP)组、三嘌呤核苷酸(ATP+GTP)组、吗啡+AMP+GMP组及吗啡+ATP+GTP组。应用RT-PCR法检测各实验组腺苷激酶(AK)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转录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吗啡组AK mRNA及HGPRT mRNA表达量(分别为1.330±0.108和1.407±0.141)与对照组(1.874±0.161和1.923±0.155)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吗啡+AMP+GMP组AK mRNA表达量(1.626±0.171)与吗啡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GPRT mRNA表达量(1.796±0.168)高于吗啡组(P<0.05)。吗啡+ATP+GTP组AK mRNA表达量(1.107±0.164)低于对照组(P<0.01),HGPRT mRNA表达量(1.563±0.209)与吗啡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嘌呤核苷酸能改善吗啡所致的PC12细胞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4.
吗啡对肠道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及戒断状态下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剂量递增腹腔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模型。试剂盒检测血浆尿酸含量、血浆及小肠组织黄嘌呤氧化酶(XO)的活性。提取小肠组织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肠组织XO mRNA的水平,以β-actin mRNA为内标。结果:血浆尿酸水平显示,7 d吗啡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XO酶学结果显示,7 d吗啡用药组X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自然戒断组与纳洛酮对照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小肠组织XO酶学结果可见, 7 d吗啡用药组与纳洛酮戒断组X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小肠组织XO的mRNA水平可见,7 d吗啡用药组、自然戒断组和纳洛酮戒断组XO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吗啡促进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吗啡促进大鼠小肠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关键酶XO的活性,纳洛酮不能阻断该作用。提示吗啡对小肠XO的作用是通过非μ受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氯化甲基汞抗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氯化甲基汞(MMC)抗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体 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MMC给药实验组(将0.08~10.00 μmol•L MMC按浓度梯度分为8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MMC对体外养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杀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MC对C6胶质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25、2.50、5.00和10.00 μmol•L-1的MMC在体外均可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C6胶质瘤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增殖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50、5.00和10.00 μmol•L-1 MMC 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4、8、16和32 h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杀伤作用随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0.31、0.63、2.50、5.00和10.00 μmol•L-1 MMC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24h后细胞凋亡/坏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5、2.50和5.00 μmol•L-1 MMC 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72 h后,G0/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MC能够杀伤大鼠C6胶质瘤细胞,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具有应用于胶质瘤治疗 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洛因对C6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海洛因对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表达的影 响,为探索海洛因成瘾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加入浓度为0~100 mg•L-1的海洛因进行细胞培养,24 h后用MTT法检测海洛因对C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RT-PCR法检测海洛因作用下C6细胞PCNA mRNA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海洛因浓度为10、20和100 mg•L-1时C6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0.62%、80.97% 和62.73%,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P<0.05)。在转录物水平,浓度为20 mg•L-1的海洛因作用于C6细胞48 h时,PCNA基因的转录产物PCNA mRNA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值为0.297(P<0.01)。结论:海洛因浓度为20 mg•L-1时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接近30%,可能与海洛因成瘾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米材料介孔硅(MSN)承载阿霉素(DOX)在C6胶质瘤细胞和荷瘤大鼠的体内分布情况及其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将MSN按浓度梯度分别与C6胶质瘤细胞孵育,通过CCK-8细胞活力检测MSN细胞毒性;DOX与MSN/DOX按时间梯度分别与C6胶质瘤细胞共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吞噬;构建荷瘤大鼠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DOX与MSN/DOX后,通过免疫荧光及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体内主要脏器的药物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细胞凋亡。结果:MSN按浓度梯度1μg/mL、10μg/mL、50μg/mL加入C6胶质瘤细胞后,C6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随介孔硅浓度递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μg/mL浓度梯度组1h、6h、12h、24h酶标仪检测结果分析显示,C6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MSN/DOX组随时间增加在C6胶质瘤细胞中的DOX药物含量高于DOX组;MSN/DOX组在荷瘤大鼠胶质瘤组织中的DOX药物含量高于DOX组,且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MSN细胞毒性低,可承载DOX更多地进入C6胶质瘤细胞,并促进C6胶质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胶质瘤细胞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用1,10,100umol/L三种浓度的ATRA作用于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24,48及72h后,通过细胞间染料传输实验检测缝隙连接功能,以半定量RT-PCR检测ATRA作用下C6胶质瘤细胞Cx43基因的转录。结果:对照组C6胶质瘤细胞GJIC功能很低,经1,10,100umol/L三种浓度的ATRA作用后,增强了GJIC。这种增强作用在ATRA作用24h后即十分明显,在1,10umol/L两种浓度下,ATRA对GJIC的增强作用可以持续到ATRA作用72h后,而经100umol/L的ATRA作用48h后,GJIC功能的增强则不如低浓度ATRA作用下明显,结论:对于C6胶质瘤细胞,ATRA是有效的GJIC功能增强剂,此种增强作用可能是通过转录后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吗啡、纳络酮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摄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吗啡及纳洛酮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传代提纯达98%以上(免疫组化检测GFAP进行鉴定),通过掺入H^3-谷氨酸进行培养,观察吗啡,纳络酮及吗啡加纳络酮对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的影响。结果:单独应用吗啡,纳络酮均可增强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的功能(P<0.01),联合应用则对吗啡或纳络酮的谷氨酸提取有抑制作用。结论:吗啡,纳络酮可调节星形质细胞的谷氨酸的提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吗啡对培养的大鼠胶质细胞瘤C6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采用氮蓝四唑(MTT)比色法及3H-TdR掺入法研究吗啡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吗啡对细胞P53及Bcl-2蛋白质水平的影响。 结果:不同浓度吗啡(0.01、0.1、1.0、10和100 mg•L-1)作用于培养C6细胞24 h后,3H-TdR掺入量以剂量依赖的形式降低,不同浓度组之间及不同浓度组与对照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TT法测得的细胞增殖抑制率达30%以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10 mg•L-1吗啡作用于培养的C6细胞24 h后,C6细胞的P53及Bcl-2蛋白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减少(P<0.01)。结论:吗啡对胶质细胞瘤C6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吗啡使细胞中P53及Bcl-2蛋白质水平均降低。  相似文献   

11.
吗啡对培养大鼠胶质细胞瘤C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吗啡对神经系统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克隆大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cDNA基因片段,并应用逆转录PCR技术研究了吗啡对大鼠胶质细胞瘤C6细胞PCN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0.1、1.0 mg.L-1 吗啡作用于大鼠C6细胞24 h后,PCNA mRNA相对含量明显下降,且剂量越高PCNA mRNA相对含量越低.结论:吗啡对正常生长的大鼠C6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C6细胞PCNA的转录过程,使PCNA转录水平降低,从而抑制细胞核酸合成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吗啡对C6神经胶质瘤细胞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循环代谢产物含量及其相关酶基因转录的影响,探讨吗啡依赖与耐受的作用机制。 方法: 传代培养的C6神经胶质瘤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 C组),吗啡组(M组),纳洛酮加吗啡组(N+M组)和纳洛酮组(N组),应用比色法测定C6神经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Glu及Gln的含量,应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C6神经胶质瘤细胞Glu-Gln 循环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谷氨酸脱氢酶(GDH) 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C组比较,M组细胞外Glu含量显著性增加(P<0.01)。与M组比较,N+M组细胞外Glu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与C组比较,M组、N组以及N+M组细胞外Gln含量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组比较,M组、N组细胞GS mRNA转录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M组比较,N+M组细胞GS mRNA转录活性显著升高(P<0.01);与C组比较,M组细胞GDH mRNA转录活性升高(P<0.05)。与M组比较,N+M组细胞GDH mRNA转录活性显著性升高(P<0.01)。 结论:吗啡可能通过对Glu-Gln 循环关键酶GS和GDH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调节细胞外Gln和Glu浓度,其机制可能与吗啡依赖等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小剂量纳洛酮在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在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A)中加用小剂量纳洛酮对镇痛效果、吗啡用药量及其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将59例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吗啡组和纳洛酮组接受术后静脉PCA治疗.吗啡组为150ml盐水中加入60 mg吗啡(PCA剂量为吗啡1 mg),纳洛酮组为在吗啡组的基础上加入6 μg/kg纳洛酮.记录启动PCA泵后0、2、4、6、8、12、24 h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视觉模拟评分(VAS)、吗啡的消耗量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在启动PCA泵2 h时,吗啡组和纳洛酮组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4、6、8 h后安静时吗啡组VAS评分分别为(43.6±5.4)、(38.2±4.6)、(42.3±4.8)mm,纳洛酮组为(37.6±6.0)、(31.8±5.4)、(33.2±6.3)mm;活动时吗啡组VAS为(51.6±6.0)、(42.8±5.6)、(48.3±4.9)mm,纳洛酮组为(49.6±5.8)、(37.2±6.0)、(42.1±5.3)mm,两组VAS在安静和活动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24 h吗啡总用药量纳洛酮组(36.6±13.5)mg较吗啡组(43.7±14.6)mg显著减少(P<0.05);恶心、呕吐在4、8 h时纳洛酮组的发生率较吗啡组低(P<0.05),头晕、瘙痒及呼吸频率、指脉搏血氧饱和度、术后排气时间、镇静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术后吗啡PCA治疗药液中加入小剂量纳洛酮可增加吗啡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消耗量,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心肺复苏后6 h犬脑组织病理及S100蛋白、S100B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以探讨纳洛酮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予体外电击诱发室颤,对照组:心跳骤停后予标准心肺复苏术;纳洛酮组:心跳骤停后予标准心肺复苏术 纳洛酮;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于复苏后6 h取脑海马组织行脑形态学检查及S100蛋白和S100B蛋白mRNA表达的测定.结果:纳洛酮组S100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多于空白组.S100B蛋白mRNA表达在空白组、对照组、纳洛酮组分别为0.028±0.019,0.367±0.015,0.130±0.018,其中空白组和对照组的S100B蛋白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病理变化明显,可见神经元脱失、神经元胞浆浓缩、核仁不清、毛细血管明显肿胀变形等.而纳洛酮组相同部位的神经元脱失和损伤轻于对照组,仅少数神经细胞和毛细血管出现程度不等的水肿样改变及胞核固缩现象.结论:使用纳洛酮后心肺复苏犬脑组织的病理损害有所减轻,纳洛酮可能与降低心跳骤停后脑组织S100B蛋白mRNA表达因而使S100蛋白的生成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15.
观察吗啡依赖或戒断时大鼠脊髓,脑干和皮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ial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以及受体GDNFR-α和GDNFR-β基因的表达以及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Ach)、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或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处理后对它们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mRNA作为内标检测GDNF,GDN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