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以胚胎干细胞(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对皮肤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类真皮,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B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植入后3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细胞柱伸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B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β1整合素、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以修复缺损皮肤,在其下真皮层有分化为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的结构,但是是否来源于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方法,为构建新的组织工程皮肤奠定基础。【方法】 先把成纤维细胞放置于胶原海绵真皮支架内,体外培养2d,再放置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体外培养3d,观察其形态和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成纤维细胞与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均在真皮支架内黏附,免疫组化表明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仍呈Bl整合素强阳性和CK15、CK19阳性。【结论】 结果提示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在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皮肤内仍维持未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皮肤类似物,探讨其在皮下的分化潜能。【方法】Hoechst33342标记E14-ES细胞,经羊膜诱导4d后,形成表皮干细胞克隆,并以其作为种子细胞,取129胎鼠成纤维细胞与复合凝胶-明胶海绵复合,形成皮肤类似物,埋植于129小鼠皮下组织。术后2周、4周、6周、8周取材,做HE染色观察,β1整合素、CK15、CK19、CEA、CK18免疫组化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术后2周和4周,植块内可见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6周和8周后,可见角化复层上皮、毛囊样、汗腺样、皮脂腺样等结构,免疫双标结果显示,植入2周和4周,带有蓝色核标记的细胞形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呈β1整合素、CK15、CK19、CEA和CK18阳性,6周和8周后,HE染色中汗腺样结构呈CEA、CK18阳性。【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与类真皮构建的皮肤类似物,在同种小鼠皮下有分为角化复层上皮、汗腺样、毛囊样、皮脂腺样等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方法,为构建新的组织工程皮肤奠定基础。【方法】 先把成纤维细胞放置于胶原海绵真皮支架内,体外培养2d,再放置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体外培养3d,观察其形态和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成纤维细胞与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均在真皮支架内黏附,免疫组化表明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仍呈Bl整合素强阳性和CK15、CK19阳性。【结论】 结果提示ES细胞源表皮样干细胞在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皮肤内仍维持未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表皮干细胞在腹腔微环境中的分化情况,为研究其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分化稳定性和全能性及寻找新的皮肤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 小鼠ES E14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5 d,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克隆,它们呈β1整合素?CK15和CK19阳性,移植入裸鼠腹腔?对移植后细胞的分化情况进行形态学和CEA?CK10?CK18?CK19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小鼠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在裸鼠腹腔内1~4周,细胞分化为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种植5周后,除上述结构外,可见角化复层扁平上皮?毛囊样?汗腺样及皮脂腺样等结构?免疫组化表明汗腺样结构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而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分别呈CK19和CK10阳性?【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小鼠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在腹腔微环境下同样具有分化为角化复层上皮?毛囊样?汗腺样和皮脂腺样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皮肤类似物,探讨其在皮下的分化潜能。【方法】Hoechst33342标记E14-ES细胞,经羊膜诱导4d后,形成表皮干细胞克隆,并以其作为种子细胞,取129胎鼠成纤维细胞与复合凝胶-明胶海绵复合,形成皮肤类似物,埋植于129小鼠皮下组织。术后2周、4周、6周、8周取材,做HE染色观察,B1整合素、CK15、CK19、CEA、CK18免疫组化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术后2周和4周,植块内可见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6周和8周后,可见角化复层上皮、毛囊样、汗腺样、皮脂腺样等结构,免疫双标结果显示,植入2周和4周,带有蓝色核标记的细胞形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呈B1整合素、CK15、CK19、CEA和CK18阳性,6周和8周后,HE染色中汗腺样结构呈CEA、CK18阳性。[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与类真皮构建的皮肤类似物。在同种小鼠皮下有分为角化复层上皮、汗腺样、毛囊样、皮脂腺样等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表皮干细胞在腹腔微环境中的分化情况,为研究其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分化稳定性和全能性及寻找新的皮肤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小鼠ES E14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5d,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克隆,它们呈B1整合素、CK15和CK19阳性,移植入裸鼠腹腔。对移植后细胞的分化情况进行形态学和CEA、CK10、CK18、CK19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小鼠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在裸鼠腹腔内l~4周,细胞分化为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种植5周后,除上述结构外,可见角化复层扁平上皮、毛囊样、汗腺样及皮脂腺样等结构。免疫组化表明汗腺样结构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而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分别呈CK19和CK10阳性。【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小鼠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在腹腔微环境下同样具有分化为角化复层上皮、毛囊样、汗腺样和皮脂腺样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胚胎来源表皮干细胞构建的人工皮肤模型InspectskinⅠ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作用,为构建含皮肤附属结构的检验用皮肤奠定基础。【方法】将人羊膜和BMP-4定向诱导小鼠胚胎细胞分化为表皮干细胞,采用筏式培养在体外与PHBV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经短暂培养后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创面,对移植物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移植物可封闭皮肤缺损,在其表面可形成复层表皮样结构,真皮部分可见大小不等的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汗腺样结构和毛囊样结构。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标结果表明新生表皮的基底层分别呈CK19和CK10阳性,腺管样结构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结论】体外重建的人工皮肤能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胚胎来源表皮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复层扁平上皮、汗腺样结构和毛囊样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胚胎来源表皮干细胞构建的人工皮肤模型InspectskinⅠ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作用,为构建含皮肤附属结构的检验用皮肤奠定基础。 【方法】 将人羊膜和BMP-4定向诱导小鼠胚胎细胞分化为表皮干细胞,采用筏式培养在体外与PHBV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经短暂培养后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创面,对移植物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 移植物可封闭皮肤缺损,在其表面可形成复层表皮样结构,真皮部分可见大小不等的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汗腺样结构和毛囊样结构。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标结果表明新生表皮的基底层分别呈CK19和CK10阳性,腺管样结构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 【结论】 体外重建的人工皮肤能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胚胎来源表皮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复层扁平上皮、汗腺样结构和毛囊样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分化潜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为研究其分化的调控机制及寻找新的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d,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克隆,用胰酶消化后移植裸鼠皮下20d、30d及50d。对移植后细胞的分化情况进行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分析。【结果】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在裸鼠皮下20~30d后,细胞分化为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它们可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种植50d后,除上述结构外,可见角化复层扁平上皮、毛囊样、汗腺样及皮脂腺样等结构。【结论】研究结果提示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及毛囊样、汗腺样和皮脂腺样等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give rise to all blood and immune cells and are used in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protocols to treat a wide variety of refractory diseases, but the amplification of HSCs has been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vitro.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xpansive effects of 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 region derived stromal cells on HSCs were explored, attempting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SC transplant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 The murine stromal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GM region of 12 days postcoitum (dpc) murine embryos and bone marrow(BM)of 6 weeks old mice, respectively. After identification with flow cytometry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the stromal cells were co-cultured with ESCs-derived, cytokines-induced HSCs. The maintenance and expansion of ESCs-derived HSCs were evaluated by detecting the population of CD34+ and CD34+Sca-1+cells with flow cytometry and the blast colony-forming cells (BL-CFCs), 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colony-forming cells (HPP-CFCs) by using semi-solid medium colonial culture. Finally, the homing and hematopoietic reconstruction abilities of HSC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murine model of HSC transplantation in vivo.Results AGM and BM-derived stromal cells were morphologically and phenotypically similar, and had the features of stromal cells. When co-cultured with AGM or BM stromal cells, more primitive progenitor cells (HPP-CFCs ) could be detected in ESCs derived hematopoietic precursor cells, but BL-CFC’s expansion could be detected only when co-cultured with AGM-derived stromal cells. The population of CD34+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 were expanded 3 times,but no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the population of CD34+Sca-1+ cells was noted when co-cultured with BM stromal cells. While both CD34+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 and CD34+Sca-1+ cells were expanded 4 to 5 times respectively when co-cultured with AGM stromal cells. AGM region-derived stromal cells, like BM-derived stromal cells, could promote hematopoietic reconstruction and HSCs’ homing to BM in vivo.Conclusions AGM-derived stromal cell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M-derived stromal cells could not only support the expansion of HSCs but also maintain the self-renewal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ey are promising in HSC transplantation. Chin Med J 2005; 118(23):1979-198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全反式维甲酸(RA)和SB431542对胚胎干细胞(ES)及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MSC)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鼠ES和i PS根据不同的分化条件分为对照组、SB431542组及RA不同浓度组,对照组为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完全培养基,SB431542组为DMEM完全培养基中含10μmol·L-1SB431542,RA不同浓度组的DMEM中分别含0.05、0.10、0.20、0.40 nmol·L-1RA。分化培养4 d后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05和干细胞抗原1(Sca-1)的表达,以CD105+细胞和Sca-1+细胞的比例确定i PS和ES向MSC分化的程度。结果小鼠ES和i PS在ESGRO-2i培养基里生长较好。ES分化4 d后,对照组和SB431542组ES和i PS分化成内皮样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RA的培养基中ES和i PS可有效分化为纤维状细胞。ES分化4 d后,SB431542组Sca-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105+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A 0.05、0.10、0.20、0.40 nmol·L-1RA组中,ES分化的CD105+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B431542组(P<0.05),Sca-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SB431542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0.20 nmol·L-1RA组的CD105+和Sca-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0.05、0.10、0.40 nmol·L-1RA组(P<0.05)。i PS分化4 d后,SB431542组CD105+细胞和Sca-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5、0.10、0.20、0.40 nmol·L-1RA组中,i PS分化的CD105+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B431542组(P<0.05),Sca-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SB431542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0.20 nmol·L-1RA组Sca-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0.05、0.10、0.40 nmol·L-1RA组(P<0.05),0.20 nmol·L-1RA组CD105+细胞比例显著高于0.05、0.10 nmol·L-1RA组(P<0.05),但与0.40 nmol·L-1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RA可以促进ES和i PS向MSC样细胞分化,分化方法较为简单,分化周期较短,为多能干细胞向MSC样细胞的分化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肝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为成熟肝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的双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肝干细胞不仅参与了肝脏的稳态维持、损伤修复和肝再生,而且在肝脏疾病的细胞治疗、人工生物肝及肝导向基因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对几种主要类型的肝干细胞及它们的来源、分子标志物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肿瘤干细胞是近年来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它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致瘤能力以及不断分化的潜能。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干细胞可能与肿瘤的产生、易复发和转移、具有强耐药性等有密切关系。有学者在造血系统肿瘤和多种实体瘤中分离并鉴定出肿瘤干细胞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理论。现主要从肿瘤干细胞学说、生物学特性、鉴定分离、纤维肉瘤干细胞相关研究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和肿瘤细胞都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二者的调节机制也有相似之处,如端粒酶的活化、凋亡的抑制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癌瘤内有部分细胞具有类似干细胞的功能(肿瘤干细胞),其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实体瘤(乳腺癌)、恶性神经胶质瘤中被分离出来,在放疗或化疗后可继续存活,对治疗有对抗作用,是维持癌瘤恶性的关键。文章介绍有关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高杨  李立 《医学综述》2011,17(3):374-377
肿瘤干细胞(CSC)假说是近年来提出的关于肿瘤发生的新理论,该学说认为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突变发育成肿瘤,只有一部分特殊的细胞能够发育成肿瘤,并维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过去几年内研究者已经证明包括肝癌在内的许多CSCs的存在,并分别针对肝癌干细胞与肝癌的关系、肝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标志等问题展开讨论,总结了一些治疗措施。现对CSCs及肝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肠道损伤常见于核事故及战时核武器伤,也是临床腹部肿瘤放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放射线损伤肠道上皮细胞、肠血管内皮细胞及影响肠道神经免疫系统有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干细胞对损伤组织进行结构修复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各种成体干细胞可以定植于肠道并促进肠道组织结构的恢复,分化成肠道正常功能细胞等方面的研究给放射性肠道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自发向造血分化过程中造血干细胞和成熟血细胞标志出现时间,这将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提供依据.方法 将我所建立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chESC3)自发分化形成拟胚体,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造血相关基因KDR、Bmil、Scl、gata2等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6、8、10、12 d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表达,并通过造血集落培养方法检测这些时间点造血集落形成能力,最后将拟胚体制备石蜡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10、12、15、18 dCD45阳性阳性细胞数.结果 造血干细胞早期基因KDR、Bmil在hESCs中有表达,同时该基因随着拟胚体培养时间的延长,在第4~6天开始上调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性基因Scl,gata2在6~8 d开始表达,并且维持高表达到12 d.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hEBs中CD34阳性细胞数,发现其随时间的延长有增多的趋势,6、8、10、12 d分别为(1.4±0.4)%、(3.4±1.3)%、(5.5±2.2)%、(5.1%±1.7)%;6、8、10、12 d的拟胚体细胞进行集落培养检测形成的集落数在每105个拟胚体细胞中分别为0、7±2、37±11、89±29,P<0.01;集落细胞表达CD45,瑞士吉姆撒染色,可以检测到分叶核粒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对10、12、15、18 d拟胚体进行切片染色,发现在这4 d中可以明显观察到CD45阳性细胞的出现,并随时间的延长而数量增多,分别为:0、40.5±15.09、178.6±55.89、253.0±52.04,P<0.05.结论 在自发向造血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经历了 3个阶段:hESCs向胚层特异性细胞分化(前6~8 d);造血干祖细胞扩增期(第8~12天);成熟血细胞大量出现期(15 d以后).  相似文献   

20.
刘昊 《医学综述》2014,20(19):3508-3509
颅内恶性肿瘤浸润生长、复发快,是当前神经外科治疗的难点。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存在少数"种子细胞"——脑肿瘤干细胞,其不仅可增殖、分化为肿瘤细胞,同时也主导肿瘤的血管生成、侵袭与转移。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对于阐释脑部肿瘤的发病和发展机制有重要作用。该文就脑肿瘤干细胞的起源、分化、标志物以及治疗等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