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应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11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包括3例血疱状动脉瘤。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栓塞术后即时造影显示11个动脉瘤100%栓塞10例,其中的3例血疱状动脉瘤,2例完全栓塞,另1例虽然达到完全栓塞,但因瘤腔内弹簧圈被血流冲离动脉瘤腔,溢入颈内动脉内。95%栓塞1例。11例患者术后24个月内行临床随访,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全部为0分。仅9例同意行CTA复查,无动脉瘤腔复发。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虽然操作相对复杂,但能够即时将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隔离,达到解剖治疗效果。目前适合于出血性颈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急诊治疗。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微弹簧圈栓塞治疗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评价颅内动脉瘤 (ICA)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CF)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 3例ICA和 8例CCF进行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3例ICA瘤腔均完全充填闭塞 ;4例CCF栓塞完全成功 ,2例栓塞 1周后杂音消失 ,2例栓塞后分流减少约 5 0 % ,症状好转。结论 :ICA和CCF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少、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BN  Sun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34-2235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是指发生于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椎,基底动脉分支的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5%,其中基底动脉分叉部及主要分支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约占后循环动脉瘤的50%。  相似文献   

5.
6.
2007年9月-2008年12月期间。我院遇见3例极为罕见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特殊类型复杂动脉瘤,术前造影发现动脉瘤形态等异常、体积较大或伴有血栓,2例术中游离或者夹闭瘤颈后出现瘤颈撕裂及颈内动脉壁破裂等严重后果,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6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间,收治6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对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例动脉瘤都位于颈内动脉的床突上段没有动脉分叉,也没有动脉分支的部位。有2例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5例手术治疗,4例术后情况良好。结论一般认为此类动脉瘤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对于此类极易破裂的动脉瘤,夹闭加包裹手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6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间,收治6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对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例动脉瘤都位于颈内动脉的床突上段没有动脉分叉,也没有动脉分支的部位.有2例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5例手术治疗,4例术后情况良好.结论一般认为此类动脉瘤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对于此类极易破裂的动脉瘤,夹闭加包裹手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分析手术治疗 39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 17例 ,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 15例 ,大脑中动脉瘤 5例 ,大脑前动脉瘤 2例 ,均采用翼点入路和显微手术。结果疗效优 36例 ,良 1例 ,差 2例 ,无手术死亡。认为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时机 ,采用显微技术 ,充分的术中降压和脑回缩 ,以及有效地防治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应用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 术后造影示移植的血管通畅、动脉瘤不显影,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指标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标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方法:高频B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与正常组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抗氧化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直线回归分析氧化应激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患者年龄、舒张压、总胆固醇、血磷及MDA、AOP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GSHPx显著低于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MDA、AOP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GSHPx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OPP、血磷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氧化应激是MHD患者早期动脉硬化表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与颈内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56例(56眼)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选取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者36例(36眼),均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测定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内径(systolic diameter,Ds)、舒张期内径(diastolic diameter,Dd)、收缩期血流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峰值(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形成情况,计算颈内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管壁运动度(wall motion degree,ΔD)、动脉紧张度、扩张性、压力-应变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Eρ)、僵硬度指数(stiffness index,β)、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将2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颈内动脉狭窄发生比例及颈内动脉的IMT等指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内动脉管壁运动度(ΔD)、动脉紧张度、动脉扩张性、压力-应变性系数(Eρ)及顺应性(AC)等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及僵硬度指数(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发生与颈内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A case of aneurysm of the extra-cranial s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extending to the base of the skull is described. Treatment comprised proximal vessel ligation, the tolerance of the patient''s cerebral circulation to this procedure first being assessed by measuring the back pressure across the circle of Willis after temporary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The value of this techniqu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杞苷对H2O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分子机制。方法黄杞苷(5、10、20、40、80和160μmol·L-1)预处理SH-SY5Y细胞12 h, MTT法检测黄杞苷对H2O2诱导损伤后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氮蓝四唑(NBT)法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检测试剂盒和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NADPH)检测试剂盒测定黄杞苷对H2O2诱导损伤后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对SH-SY5Y细胞进行活性氧(ROS)水平的测定。黄杞苷(20μmol·L-1)预处理SH-SY5Y细胞12 h, H2O2孵育6、12和24 h或用黄杞苷(5、10和20μmol·L-1)预处理细胞12 h, H2O2孵育12 h,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rf...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鲜姜有效部位对离体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健康大鼠每日ig不同剂量(200、400、800mg/kg)鲜姜有效部位或洛伐他汀(40mg/kg),共4d,取含药血清作为受试药物。采用H2O2建立离体培养的ECV-304细胞氧化应激的损伤模型,测定细胞存活率、内皮细胞培养液中LDH、MDA水平及细胞中MDA水平。结果鲜姜有效部位含药血清能够显著提高H2O2损伤的内皮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受损内皮细胞培养液中LDH,并减少细胞培养液及细胞中MDA。结论鲜姜有效部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可减轻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仙茅苷对H2O2氧化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DMSO溶剂对照组(0.1%)、H2O2氧化损伤组(200μmol/L)、槲皮素干预组(槲皮素30μmol/L+H2O2200μmol/L)、低浓度仙茅苷干预组(仙茅苷0.5μmol/L+H2O2200μmol/L)、中浓度仙茅苷干预组(仙茅苷5μmol/L+H2O2μmol/L)、高浓度仙茅苷干预组(仙茅苷50μmol/L+H2O2200μmol/L)。用H2O2氧化损伤经槲皮素及不同浓度仙茅苷预培养24 h的心肌细胞,18 h后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心肌细胞内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并测定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和生长抑制率。结果 H2O2氧化损伤后LDH、MDA含量明显升高,GSH-px活性明显下降,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均增加(P〈0.01);而经槲皮素、不同浓度的仙茅苷预处理组的心肌细胞,LDH、M DA含量明显下降,GSH-px活性明显升高,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降低(P〈0.01);且仙茅苷对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仙茅苷预处理心肌细胞可保护H2O2所诱导的氧化损伤,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81例101枚UIA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2月。其中夹闭组19例19枚动脉瘤,介入栓塞组11例12枚动脉瘤,观察组53例70枚动脉瘤。影像学随访58例70枚动脉瘤,其中夹闭组14枚,介入栓塞7枚,观察组49枚。结果:夹闭组均恢复日常生活,介入栓塞组2例轻度残疾,观察组死亡5例、中度残疾4例、轻度残疾1例。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影像学随访发现UIAs多为中小型(<10 mm)。夹闭组均完全夹闭,介入栓塞1枚大部分栓塞,观察组1枚瘤颈增大、2枚瘤体增大、破裂5枚,其中破裂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5 mm)。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UIAs多为中小型,其破裂往往发生在小型动脉瘤。UIAs处理方式还需进一步明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将给动脉瘤的处理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氧化应激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稽留流产妇女胚胎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维生素E(VitE)的测定,探讨氧化应激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用化学比色法对25例稽留流产妇女和33例正常早孕妇女胚胎组织中SOD、姒及VitE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早孕妇女相比,稽留流产妇女胚胎组织中MDA水平都升高(P〈0.05)。SOD(P〈0.05)、VitE(P〈0,05)水平却都下降。结论氧化应激与自然流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超声分级,并与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检测的90例患中,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组69例,对照组21例。结果:冠心病组中,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冠脉病变组之间无差异。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分叉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比。颈动脉超声可对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