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的养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依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提出了只有情志调和、饮食有节、适应环境才是正宗养生之道的学说.本文特针对此学说进行相关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内经》中"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人体观的分析,探讨了《内经》所体现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推崇的是由人的多重属性和多重关系而展现出来的"人的世界",而《内经》中的身体,是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的存在,体现了以生态的自然人为本,重视病患精神状态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它在中医学的理论地位不可替代,综观后世医家书立说,没有不追本溯源到《内经》的——“法必仲景、理必灵素”。但在社会环境巨变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它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不但经常成为时人抨击中医不科学的对象,而且常被解释得体无完肤,以致失去其应有思想风貌。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所以笔认为,对《内经》评价仅停留于理论阶段是不够的,需要实践检验和判定。只有能指导实践并为人类所需的理论才是好理论,才有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伤寒“日传一经,七日复传”自古以来备受争议.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素问》中运气七篇大论和《伤寒论》原文,综合历代医家和后世学者的说法,从气化的角度论述伤寒六经实质,肯定了伤寒之邪“日传一经,七日复传”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伤寒之邪日传一经乃经表之传经,非在里脏腑之间的传经.因其经表之传经为日传一经,即按照“一日太阳、二日阳明...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与其他各文明医学之所以有着深刻的不同,是因为它包含了中国古代之科学哲学的许多方面。它的哲学意味着中医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从生命探索人生、从哲学探索生命的道路。《黄帝内经》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的朴素辩证的生命观,被后世医家应用于指导临床,贯穿在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祖国医学之所以能够经受两千年实践的检验,为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天地观的内容及意义,学术界多有论述,且开始结合哲学、宗教、建筑等多领域进行研究[1].中国医学文化史著名学者马伯英曾于2014年就中医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在《科学》杂志撰文,认为中医整体论“由三大支柱支撑:一是天地人大小宇宙观,二是活体生命观,三是生命关系网”[2].本文试图梳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天地观寻找支持,以天地观作为理论建构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而成为经典文本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虽是讨论内伤杂病方药的辩证应用的典籍,但书中不乏论及针灸的治疗。本文结合该书内容,就扶阳固既、清肝泻实、引阳散寒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也对该书在论及针灸等方面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代医学论文总集,乃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黄帝内经》运用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相成思维全面地诠释"气交"理论,认为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自然万物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天人一体观,"气交"理论揭示了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天地自然变化对生命生理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从顺应自然观、未病先防观、摄养情志观、适当运动观、食饮有节观、起居有常观等6个方面,对养生保健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通过对《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分析并结合元代养生家贾铭所撰《饮食须知》的论述,分析《饮食须知》中的食疗养生观,总结出《饮食须知》对于食物的选用十分考究,强调饮食禁忌,重视食物的寒热调和,不提倡生食、久食、多食的学术特色,以期更好地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的养生。  相似文献   

15.
论《黄帝内经》对《说文解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说文解字》与《黄帝内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考察,前者具有接受后者影响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分析二者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可知:《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地-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地-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探索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  相似文献   

16.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学说,在阴阳的相互关系中,《黄帝内经》更加重视阳气的作用,认为阴阳关系是以阳气为主导、阴气为从属的,这一思想是《周易》重阳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延伸。在这一重阳思想影响下,《黄帝内经》更加重视寒邪与阳虚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外感热病、痹症、咳嗽、痛症、水肿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与感受寒邪或自身的阳气虚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重视阳气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相似文献   

17.
通便法即指运用通大便的方法使燥屎、瘀血、宿食、痰饮及虫积等有形之邪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方法。本文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对仲景对该法的运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首篇在全书具有纲领性的作用,本文将仲景在首篇的论述从预防医学思想、整体观思想、护理学思想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标本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黄帝内经》标本理论的重要意义,分别从病程,医患,病症,病机,运气等五个方面论述标要的含义,探讨标本缓急,间甚,逆从等治疗原则,并指出标本之治贵在切合病情需要,灵活掌握和运用,不可拘泥于原文。  相似文献   

20.
“摶”之俗体作“(搏)”,与“搏”形近,近一个世纪来《伤寒论》《金匮要略》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凡“搏”皆讹为“搏”,而赵开美本《伤寒论》、元大德《千金翼方》或作俗体“搏”,或作繁体“摶”;元邓珍本《金匮要略》、赵开美本《金匮要略》皆作俗体“搏”,是诸善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一作“搏”者。本文确证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皆为讹字,当作“摶”。200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文本《伤寒论》据笔者意见已将“搏”改为“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