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收集1997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的婴幼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患儿29例,将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体温增高者18例,伴惊厥1例.查体:面神经征阳性4例,腓反射阳性1例,前囟未闭者均有明显隆起或紧张,全部病例无脑膜刺激征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果全部病例经脱水降颅压、病因及对症治疗后,颅内压增高症状均在2~8天内消失.  相似文献   

2.
1996年2月-2004年12月,我们收治各种原因所致的婴幼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39例,现将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明  曾庆红 《医学文选》2001,20(2):189-189
良性颅内压增高是指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但无局限性的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余均正常,神经放射学检查除外占位性病变,预后较为良好的临床综合征。曾被称为假脑瘤、耳源性脑积水、脑脊液吸收减少综合征等[1]。现将我院神经内科1995年以来收治的8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7~30岁,平均21岁,男:女=1:0.6,发病前有可能的致病因素2例,其中发热1例,月经不调1例,其余无明显原因。病程33天~5个月,平均住院42天。1.2临床表现头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本…  相似文献   

4.
胡香玉  玉庭芝 《中原医刊》1997,24(10):16-16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合并良性颅内压增高症36例临床分析胡香玉玉庭芝刘艳霞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467000)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呼吸道其它并发症,感染扩散引起败血症及化脓病灶或各种结缔组织疾病。颅内压增高症是指脑实质内液体增...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 (IIH)是指在临床上排除了颅内占位、感染、脑积水及其他脑器质性病变后而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 。既往被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假性脑瘤”[2 ,3 ] 。临床上并不少见 ,由于对本病的诊断只能采用排除的方法 ,需要临床做大量的工作以免漏诊、误诊。本文总结分析了 2 6例II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部分患者的随诊资料并进行总结 ,以探讨其可能的病因。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均来自 1994~ 2 0 0 1年IIH住院患者。其中女性 18例 ,男性 8例 ,女性与男性患者比为 2 .3∶1。年龄 12~ 6 …  相似文献   

6.
李冰心 《疑难病杂志》2008,7(6):371-371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为药源性血液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药物被认为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最重要的原因。现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临床发现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Idiopathic intractranial hvpertension,IIH)是指在临床上排除了颅内占位、感染或脑积水等疾病后而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在有些文献中,也有作者称之为“假性脑瘤”(pseudotumor cerebri)^[1]。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IIH患者并不少见,目前对其诊断只能采用排除的方法,故其诊断的准确性与诊疗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总结我院诊治的IIH患者资料以及部分患者的随访资料,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9.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 (benignintracranialhypertension ,BIH)或原发性颅内压增高症 (idiopathicintracranialhypertension ,IIH)临床上并不罕见 ,这类患者几乎总是首先被考虑为脑瘤所致的颅内高压症 ,故临床上又称假性脑瘤 (pseudotumorcerebri,PTC) [1] 。我们对 1992~ 1999年本院经治的 14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BIH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例 ,女 8例 ,年龄 5~ 5 3岁 ,平均( 2 7.13± 4 .7)岁 ,多见于 15~ 30岁年龄段。临床发病时间最短为 2 0d ,病程最长达 3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良性颅内压增高又称“假脑瘤”。旨在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而脑脊液检查正常、神经放射学检查排除了占位性病变及脑积水者。自1975~1995年共收治良性颅内压增高2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2例,女14例,年龄4~50岁。其中,年龄4~10岁3例,11~20岁8例,21~30岁8例,31~40岁2例,41~50岁5例,11~30岁为发病高峰。发病因素:发病前有头部外伤患者5例。有中耳炎者1例,妊娠后出现高颅压者2例,患有硬皮病者2例,其余均病因不清。病程最短26天,最长3年,2月之内发病17例(65%)。临床表现:头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崔志强  修波 《北京医学》2011,33(5):374-376
目的 探讨脊膜膨出术后并发良性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脊膜膨出术后片发良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因延误诊疗双目几近失明,5例因诊疗不及时双眼视力明显下降,17例经过规范治疗疗效满意.结论 脊膜膨出术后可并发良性颅内压增高,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延误治疗可导致视力...  相似文献   

12.
良性高颅压迄今为止临床报道并不多见,易与其它颅内压增高的疾病混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多数病人预后良好,部分病程较长者,可因严重的视乳头水肿导致继发视神经萎缩而失明[1]。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就收治的13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本组13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分析其疗效。方法:对135例0-3岁ITP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35例中90例发生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占66.7%;15例发生于疫苗注射后,占11.1%;5例发生于以原体感染之后,占3.7%;5例弓形虫IgM阳性,占3.7%;20例原因不明,占14.8%,发生ITP。其中急性118例,占87.4%;慢性17例,占12.6%。结论:病毒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有关,0-1岁ITP患儿疗效较1-3岁ITP患儿好,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的高低及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颅内压增高48例临床分析李淑贤王军刘秀梅(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沈阳110001)关键词颅内压增高;病因分析本文对48例原因不明的颅内压增高病人进行了病因分析,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90~1996年我院病人48例,男17例,女31例,年...  相似文献   

15.
良性颅内压增高病因分析(附2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俊  李舜伟 《北京医学》2002,24(6):369-371
目的对良性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5例临床诊断为良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可能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病因: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原因不明6例,单纯肥胖、撤激素反应、鼻窦炎、垂体饱满各1例.临床症状、体征以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视物模糊为主.头颅MRI发现空泡蝶鞍16例.CSF检查4例蛋白轻度增高,2例寡克隆抗体区带(+).所有病例均行降颅压治疗,抗凝治疗7例,加用激素治疗3例,加用开颅减压治疗1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良性颅内压增高并非完全良性,有时可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多数均有病因可寻,其中由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者比例较高,部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有异常发现.因此,对良性颅内压增高病人提倡行头颅DSA或MRV以及血凝机制的检查,对寻找病因有帮助.早期治疗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型 (AITP)和慢性型(CITP)。我科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 6 9例婴幼儿 AITP,并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及疗效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9例中男 4 9例 ,女 2 0例。全部为 <3岁的婴幼儿 ,年龄最小 1个月 ,其中 <3个月 16例 ,~ 6个月15例 ,~ 1岁 11例 ,~ 2岁 15例 ,~ 3岁 12例。全部患儿符合 AITP有关诊断标准 [1 ] 。1.2 诱因 :4 1例 (5 9.4 2 % )有明确诱因 ,其中 36例病前1~ 3周有前驱感染史 ,为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婴幼儿ITP有其特殊性,现对我科1999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5例2岁以下ITP患儿之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为200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住入院的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77例。  相似文献   

19.
分析15例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病因为:药物、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和重度贫血。预后良好。并对其临床表现特点和发病机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5例患儿中急性型占98.54%,慢性型占1.46%。47.8%的患儿发病前1~4周曾有感染史;32.68%的患儿在发病前3d~1月曾有预防接种史。病原学检查185例,阳性占52.97%。临床表现以轻、中度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合并内脏等重度出血者占6.24%。188例给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血小板在2周内、1周内、3d内达正常水平者分别为96.28%、77.13%和32.98%。结论小儿ITP患者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病毒感染与小儿ITP有密切关系。发生于预防接种后的ITP高于以往报道,其中以乙肝、百白破疫苗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