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 对3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脾功能亢进均得到缓解,A组术前术后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奇静脉内径变小(P<0.01),血流量下降(P<0.01),血流速度降低(P<0.01);B组门静脉管径变小,流速降低,流量下降(P<0.01),但奇静脉管径无明显改变,流速降低,流量下降.两组奇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随访3~12个月,B组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6例,继发性门脉血栓形成1例,而A组仅出现1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结论 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能有效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该方法 操作相对简单,侵袭性小,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差难以耐受外科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冠状静脉栓塞加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直视下行胃冠状静脉栓塞加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8例,1例因肺动脉栓塞术中死亡,1例胃粘膜糜烂出血,术后17天死亡。36例康复出院,随访21-82个月(平均60个月),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6例,胃粘膜病变出血3例,死亡11例,目前生存25例,无肝性脑病,肝功正常,脾亢消失,恢复良好,本文讨论了该术式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以及预防肺动栓塞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脾切除后经胃冠状静脉注入TH胶治疗门静脉高压,能使胃冠状静脉及胃底和食道的曲张静脉立即栓塞,并起到闭塞贲门周围血管使门体静脉断流的作用。适用于择期手术、急危患者、多次手术再出血及预防性手术。经急诊手术、选择性手术和预防性手术各1例的治疗观察,无一例死亡。胃冠状静脉切开插管注入TH胶优于直接穿刺注入,并应正确掌握TH胶注入量。  相似文献   

4.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食管静脉曲张治疗方法较多,如三腔两囊管压迫配合胃镜套扎或硬化治疗疗效明显,而胃底静脉曲张除部分病人有手术条件可做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5.
柴文晓  车明  王江业  郑宁刚 《当代医学》2009,15(17):267-26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治疗价值。方法插管于门静脉脾门处,造影证实曲张的胃冠状静脉,以无水乙醇、弹簧圈栓塞。结果10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呕血停止。随访3~18个月,6个月内再出血2例,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2例为肝功能衰竭。结论急诊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是抢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孙林  龙林  周闯  刘剑 《当代医学》2021,27(5):134-135
目的 比较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TIPS治疗)和单独治疗组(TIPS单独治疗),每组50例.比较两组PPG、PVP指标水平,肝功能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PPG、PV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两组AST、ALT、ALB、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分流道通畅率、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食管胃曲张静脉再出血、整体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IPS单独治疗比较,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孙林  龙林  周闯  刘剑 《当代医学》2021,27(5):134-135
目的 比较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TIPS治疗)和单独治疗组(TIPS单独治疗),每组50例.比较两组PPG、PVP指标水平,肝功能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PPG、PV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两组AST、ALT、ALB、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分流道通畅率、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食管胃曲张静脉再出血、整体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IPS单独治疗比较,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11例TH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临床治疗结果表明:(1)11例中的4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均在12h左右出血基本停止,随访近一年未再发生出血现象。(2)10例半年后复查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一年后复查食道钡餐透视X线平片发现8例患者食道静脉曲张有不同程度减轻。(4)11例中1例因术中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因此我们认为此术式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较易推广,是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脏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胃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16例病人行经皮穿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脏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胃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结果:所有病人手术成功,胃食管曲张静脉得到了有效地闭塞。随访3—12个月,其中6个月内再出血仅1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均为肝功能衰竭。结论:该手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该方法合理,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既降低门静脉压力,又闭塞了曲张的胃冠状静脉及其属支,可作为外科直视下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加脾切除术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为外科常见急症,治疗方法很多,我们采用冠状静脉栓塞加脾切除术治疗5例,近期效果良好。本法优点为手术方法简单,断流胃底并能在急症时应用起到立即止血作用。文中讨论了手术方法,手术注意点和适应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5例(研究组)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的疗效,并与26例(对照组)同期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食管曲张静脉消除率、门静脉血栓形成率及胃黏膜病变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诊12个月,研究组食管静脉曲张清除率96%(24/25),对照组50%(13/26)(P<0.01)。研究组无复发出血,对照组复发出血率为11.5%(3/26)(P<0.05),研究组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分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8例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其中一人出现胃黏膜病变出血(P<0.05)。研究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8%,2/25)明显低于对照组(34.6%,9/26)(P<0.05)。结论: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食管曲张静脉消除率高,可避免术后胃黏膜病变加重,且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可重复实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与双介入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分析12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住院患者,其中64例行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手术组),58例行双介入栓塞术(介入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12月与治疗前血细胞及肝功能变化;两种治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随访观察1年期间患者死亡率与再出血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均得以改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介入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手术组;术后随访观察1年期间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介入组再出血率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且远期疗效优于双介入栓塞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内镜治疗预防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行内镜治疗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肝硬化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患者591名,分为PVT组(n=122,20.64%)和无PVT组(n=469,79.36%)。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MELD评分、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切脾比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MELD评分、血尿素氮降低、D 二聚体升高、脾脏切除史是与PVT形成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6,0.026,0.014和<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应定期随访MELD评分、肝功能、D 二聚体水平及腹部超声,对有脾脏切除史的患者需给予更高警惕。  相似文献   

14.
门脉高压性胃粘膜损害出血的细胞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永忠  何泽生 《医学争鸣》1997,18(3):266-269
探讨肝硬变门脉高压性胃粘膜损害出血的机制。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肝硬变门脉高压大鼠在饥饿12-36h后的胃粘膜上皮细胞标记指数变化及其与胃粘膜出血的关系。结果:1;LC-PHT鼠平均LI氏于对照,出血灶局部2LI低于周围相对正常粘膜。2.随饥饿持续时间延长LI呈降低趋势,而出血率及严重程度呈增加趋势,尤以严重程度增加为著。3.当出血为0-3级时与LI呈显著负相关;为3-4级时两者间呈正相关但未达显  相似文献   

15.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是由脾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上消化道出血疾病,却是门静脉高压症中唯一可以治愈的类型。胰源性疾病是RPH最常见的病因,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其临床特征。对于肝功能正常及不明原因脾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考虑RPH的可能。RPH临床表现较为隐匿,与肝硬化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对该疾病认识不足,临床易误诊。原发疾病多样性造成RPH临床表现多样化,使疾病诊断复杂化,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选择辅助检查加以诊断。疾病诊断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同时遵循个体化原则。RPH的预后主要与原发疾病相关,良性病变预后好,恶性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的比较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洛沙坦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32例,随机分为洛沙坦(25 mg/d)治疗组和普奈洛尔(30~80 mg/d)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2、3周时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每位患者的门静脉内径(DPV)及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对比这两种药物对门静脉压力影响.结果普奈洛尔组治疗后DPV下降、VPV增快,治疗前后的数值分别为,(14.44±1.41)mm,(7.75±1.20)cm/s及(12.13±1.49)mm,(11.25±1.82)cm/s,P<0.05.洛沙坦组治疗后DPV亦明显下降,VPV增快,治疗前后数值分别为,(14.69±1.31mm,7.50±1.22)cm/s及(12.00±1.37)m,(11.00±1.54)cm/s,P<0.05.但两组药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笔者的研究过程中,这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有意义的不良反应.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洛沙坦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一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压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的比较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洛沙坦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32例,随机分为洛沙坦(25mg/d)治疗组和普奈洛尔(30 ̄80mg/d)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2、3周时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每位患者的门静脉内径(DPV)及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对比这两种药物对门静脉压力影响。结果普奈洛尔组治疗后DPV下降、VPV增快,治疗前后的数值分别为,(14.44±1.41)mm,(7.75±1.20)cm/s及(12.13±1.49)mm,(11.25±1.82)cm/s,P<0.05。洛沙坦组治疗后DPV亦明显下降,VPV增快,治疗前后数值分别为,(14.69±1.31mm,7.50±1.22)cm/s及(12.00±1.37)mm,(11.00±1.54)cm/s,P<0.05。但两组药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笔者的研究过程中,这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有意义的不良反应。结论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洛沙坦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一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压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应对措施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史、出血量、门静脉内径等)、手术方式、手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血栓者45例,无血栓者55例.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血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史及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350 mL、门静脉直径≥1.2 cm、术后血流速度<15 cm/s、术后血小板计数≥700×109/L及术后门静脉压力≥35 cmH2O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大小及术后门静脉压力是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减少患者失血量,术后积极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目的主要是治疗其并发症,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主要术式有分流和断流两种。两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其争论已经几十年,但仍未定论。目前认为很难有定论,应结合个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亦即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肝硬化伴有食管静脉曲张患者202例,其中出血组112例,未出血组9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e回归分析,分析临床各项指标与出血的关系,同时评价北意大利内镜协会出血风险指数在出血风险预测中的作用。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在病程、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指数、红色征以及食管静脉曲张Grade分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预测因素为病程、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红色征。出血组出血风险指数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入院期间再出血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低于未再出血组(P〈0.01),再出血组出血风险指数和未再出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病程、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红色征是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风险指数在预测出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