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4~2007年南宁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南宁市报告的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及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330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2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2/10万、副伤寒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4/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数的54.54%。结论南宁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仍需采取对农民、学生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加快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近5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广州市伤寒、副伤寒近50年的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 对1950~1999年广州市传染病年报的伤寒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显示近50年发病率在1.27/10万-61.33/10万水平波动,逐代年下降,50年代发病率38、70/10万为最高,60年代后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为3.04/10万;死亡率、病死率逐年代大幅下降,50年代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89/10万、2.32%,1987年后仅1999年有1例死亡病报告。病例分布广泛,从90年代以前以市区为主转变为90年代的以市辖县为主状态;全年均有病例,8月份为最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0—9岁组为主,占总病例的31.01%,并有向大年龄组推移的趋势;职业分布以儿童、工人、学生为主,农民和干部职员有增加倾向。结论 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21世纪广州市伤寒病的防治应以农村和儿童青少年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部分实验室检测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7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3419例,年均发病率30.79/10万,年均病死率0.09%,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为全国发病率的4.38倍。报告伤寒病例占73.54%。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区为黔西南州,其次是贵阳市和安顺市。全年均可发病,5~9月发病占62.30%。男女病例之比为1.28∶1,5~55岁发病占88.31%。农民发病占33.43%,学生占25.53%。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423起,报告病例20214例占19.55%,暴发疫情呈逐年减少趋势;暴发地点多在贫困农村、学校和城郊结合部;水型暴发起数占50.57%,食物型18.39%。流行菌型79.87%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19.31%。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及四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6.44%、11.49%、8.05%、4.6%、2.3%及1.15%;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菌素敏感,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及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93.18%、2.27%及1.62%;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明显降低,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日益严重,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流行菌型及药敏监测势在必行,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控制措施,保证"洁净的饮用水、卫生的食物和有效的健康教育"等最基础和重要的措施落在实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玉溪市70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按照1:1配比,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不同流行强度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高流行区为经常在外就餐(χ2=8.28,P﹪0.05 OR=1.68)、经常吃凉菜(χ2=6.78,P﹪0.05)和经常吃烧烤(χ2=4.27,P﹪0.05),中流行区为经常饮用生水(χ2=21.99,P﹪0.05)、经常饮井水(χ2=17.35,P﹪0.05),低流行区为有接触史(χ2=10.06,P﹪0.05)、经常饮用生水(χ2=11.81,P﹪0.05)和经常饮井水(χ2=10.06,P﹪0.05)。结论玉溪市伤寒/副伤寒不同流行区域主要流行危险因素不同,高流行区流行危险因素是经常在外就餐、经常吃凉菜和经常吃烧烤,中流行区的流行危险因素是经常饮用生水、井水,低流行区的危险因素是接触史、经常饮用生水、井水。因此根据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广州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工作方案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集2017年广州市伤寒副伤寒病例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广州市伤寒和副伤寒共报告发病126例,发病率0. 8 972/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结论2017年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常年散发,以夏秋季、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郴州市近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情况。结果郴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62例,发病率为1.61~6.70/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下,地区分布上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结论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高发地区发病下降迅速。但需加强对农民、学生和儿童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改善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了解1994~200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方法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1200例、伤寒为285例;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伤寒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相似文献   

9.
桂林市1999~200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甲型副伤寒在桂林市的持续流行已成为桂林市伤寒副伤寒持续高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市首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解其发病趋势,进一步探讨其流行规律,现将桂林市以甲型副伤寒为优势菌种的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伤寒Vi多糖菌苗接种率与甲型副伤寒爆发的关系。方法将广西1995—2004年间甲型副伤寒爆发和伤寒Vi多糖疫苗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将甲型副伤寒爆发次数和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率及使用时间进行Poisson regression分析。结果甲型副伤寒爆发次数和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率及使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与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流行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副伤寒的扩散蔓延.方法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调查112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和224例对照,计算比值比(OR),及OR的95%可信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用生井水的OR值为17.98,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79.79,P<0.001).饮用生水是引起此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结论饮用井水为此次甲型副伤寒暴发的相关因素.有关部门应加强学校的饮用水卫生管理,开展学校饮用水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监测,保证学生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防止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3.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环丙沙星口服治疗伤寒的疗效,对61例伤寒患者给予环丙沙星05g,一日二次口服,14d疗法结果:治愈率为9672%,开始退热时间为(202±09)d,体温退至正常时间为(402±151)d体外药敏试验中,伤寒杆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与先锋必相似表明环丙沙星是简单、安全且高效的治疗伤寒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锦州地区1993—1998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该病流行的幅度与褐家鼠的密度大小有关系。近6年来,发病708例,死亡16例,该病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景洪地区伤寒、疟疾重叠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近十年来的伤寒、疟疾重叠感染患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结果:12例伤寒重叠感染间日疟8例,恶性疟3例,疟原虫阴性的1例是在确诊伤寒后,按伤寒治疗,高招变质 续不退,贫血加重是,经诊断必疟治疗,体温降至正常才诊断为重叠感染的。结论:在疟疾流行地区、流行季节,诊断伤寒时,要考虑重叠感染疟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伤寒并发肾脏损害的临床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伤寒并发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144例伤寒患者中,47例(32.6%)存在肾损伤,表现为尿常规异常.并发肾脏损害者的心肌损害及多器官损害多于无肾损害者,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后,47例伤寒并发肾脏损害患者的尿常规于1~3周内恢复正常。结论:伤寒可并发肾脏损害?并发肾损害者病情较重,应及时检查.避免漏诊。治疗时应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  相似文献   

18.
戎云青 《医学综述》2006,12(19):1213-1213
1998年11月江苏丹阳地区12个行政村发生副伤寒甲暴发流行,截止1999年1月共有144例发病。我院收治副伤寒6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