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方法临床系统采集22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运用SAS6.1l软件进行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和方差分析等多元统计。结果多元分析提示3类证候特点:第1类为湿热内蕴、血瘀阻络、肝脾气虚的134例;第2类为气阴两虚,气虚重于阴虚,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兼有血瘀的62例;第3类为气阴两虚,阴虚重于气虚、瘀热内蕴,兼有湿邪内停的27例。分析相关实验室指标在3类证候间的变化显示,邪实为主、兼有正虚的的第1类,其血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显著高于正虚为主、兼有邪实的其它两类;阴虚为重的第3类,其血纤维结合蛋白(FN)、血浆凝血因子V(FV)、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自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值均显著低于气虚重于阴虚的第2类及邪实为主的第1类。结论多元统计方法在较大程度上能体现出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特点及规律性,3类中医证候特点基本符合临床。证候分类与实验室指标结果提示,肝组织炎症是湿热内蕴的病理基础,肝功能障碍、肝实质损害程度是肝炎后肝硬化肝肾阴虚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肝炎后肝硬化气虚血瘀的核心病机及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的主要证候病机,采用不同功效中医古典方剂进行肝硬化多模型的疗效比较研究,明确滋肾养肝的一贯煎对肝细胞损伤为主的肝硬化模型有突出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一贯煎可显著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为主证患者的Child-Pugh评分;深入研究表明,一贯煎治疗肝硬化主要机制在于改善肝实质细胞衰减,调控干细胞分化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组织缺氧状态,抑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新生以及改善炎症微环境等。基于“病-方(效)-证”相关理论,认为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关键病理学基础与肝实质细胞衰减、肝再生障碍、肝组织缺氧、肝窦内皮损伤和血管新生,以及与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微环境病变有关。提示着力加强方证病理生物学基础研究可能成为中医药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与临床应用,认为湿热瘀毒复合病机是肝硬化进程演化中的核心病机,瘀热是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中的关键环节。并对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辨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思路,揭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对肝硬化形成和加重过程中免疫及炎症反应网络的多环节调控作用机理,为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生物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常见症状和体征与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揭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本质。方法:纳入2002年1月~2006年1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和普陀区中心医院的44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采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甲胎蛋白和B超等)。按出现频次高(〉40%)的中医症状或体征的有、无逐一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各症状、体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以探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常见证候的分类特征及生物化学特点。结果:44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出现频率大于40%的最常见症状和体征有乏力、尿黄、肝掌、面色晦黯、脉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多梦寐差、肢体困重、脘腹胀满、目黄、脉细、急躁易怒、脾大、纳谷不馨和胁肋疼痛。基于课题组前期对90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证候分析的结果,440例患者的证候主要概括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瘀热内蕴和肝郁脾虚4证。其生化特点显示,湿热内蕴证表现为肝脏的炎症活动明显,合成功能差;肝肾阴虚证则表现为肝脏炎症活动不明显,合成功能差;瘀热内蕴证表现为肝脏炎症活动不明显,但肝脏合成功能差,脾厚度增加;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瘀热内蕴同时伴有腹水增多。肝郁脾虚证也表现为以肝脏的炎症活动为主,但疾病严重程度较湿热内蕴证为轻,可伴有合成功能下降,同时腹水量少,门静脉内径小。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不同证型具有不同的病理特点,表明中医证候分类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5.
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武 《当代医学》2009,15(27):155-155
肝纤维化是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酒食不节,痰湿内生,外感湿热毒邪,邪去未尽,留着肝体,致使气滞血瘀、痰瘀凝结、壅塞肝络而成。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塞肝络,形成痞块。辨证分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和热郁血瘀3种证候类型。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组合情况,以初步了解其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现行多个诊疗共识以及前期文献回顾,并经过2轮专家论证,最后制订《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依此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频数、频率等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结果 801例患者有7种病性类证候要素,其中气虚517例,血瘀503例,水停462例,阴虚448例,气滞438例,阳虚428例,湿热257例,且气虚、血瘀、水停、阳虚在失代偿期的分布频率高于代偿期(P0.05)。314例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血瘀最为常见(36.36%),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气滞(20.00%)、气虚+阴虚+血瘀(11.32%)、气虚+阳虚+阴虚+气滞(16.13%)、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45.1%)最为常见;487例失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水停最为常见(90.91%),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水停(57.45%)、气虚+血瘀+水停(26.44%)、气虚+阳虚+血瘀+水停(23.40%)、气虚+阳虚+气滞+血瘀+水停(25.00%)最为常见。属于6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的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60.00%的患者未合并水停;失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59.81%的患者未合并湿热。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在代偿期以单一与2~5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血瘀、气滞;失代偿期则以3~7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水停。2期均有气虚、血瘀等基本病机,也有各期病机侧重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测定147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流速、脾静脉血流流速,并检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证型(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无显著性差异;患者门静脉流速、流量,血瘀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脾静脉内径,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比较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P<0.01;脾静脉流速,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静脉流量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比较P<0.0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与Ⅲ型前胶原,肝肾阴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在Child-Pugh分级中,C级脾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A级肝气郁结证发生率最高.结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湿热内蕴证和肝气郁结证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活动期与静止期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等信息,采集血液标本并统一检测指标;依据课题组形成的专家共识《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比较肝炎肝硬化患者活动期与静止期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血清Hcy水平,探讨Hcy水平与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 71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在活动期的出现频率均高于静止期,其中血瘀、阴虚、气虚、阳虚、水停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不分期与分期比较的结果均表明,判定具有阴虚、湿热、气滞、阳虚者的Hcy水平均低于非判定组,判定具有血瘀、气虚、水停者的Hcy水平均高于非判定组,其中静止期的气滞判定组患者的Hcy水平与非判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期阴虚、气虚判定组患者的Hcy水平与非判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活动期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及血清Hcy水平高于静止期,表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可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及病情的程度;血清Hcy水平与常见中医病性类证候要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探讨肝炎肝硬化常见中医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病理学基础及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793例脂肪肝患者证候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脂肪肝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方法:采用以病统证,病证结合的研究模式,建立基于EPidata3.1软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调查的脂肪肝证候表观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对证候数据进行二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肝郁脾虚、脾虚、脾虚湿阻、轻证湿热内蕴、血瘀、重证湿热内蕴、痰湿内阻是脂肪肝的基本证型。脂肪肝以单个证型和2~4个基本证型组合形式多见,病机较为简单时,脾虚湿阻型最为常见,病机较复杂时,肝肾不足型最为常见。108例(13.6%)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型,46例(5.8%)患者表现为证候不可分类型,其余患者被聚为脾虚痰瘀互结(91例,11.5%)、肝肾阴虚(147例,18.5%)、脾虚痰湿中阻(254例,32.0%)、脾虚湿热内蕴(81例,10.2%)和肝郁脾虚湿阻(66例,8.3%)等5种证型。 结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脂肪肝的证候分布规律,值得深入研究;本病病位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脾虚为本病基本病机,痰、湿、瘀、热、肝郁为本病主要病理要素;肝肾阴虚是本病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对近20年(1991年—2010年)肝硬化证候相关现代文献的全面检索,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频次进行分析。结果①获取肝硬化相关证候82个,其中代偿期32个,失代偿期55个,出现频率位居前5位的证候如下:代偿期为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胃湿热证,失代偿期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气滞湿阻证和瘀血阻络证,总体为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肝气郁结证和脾虚湿困证;②获取肝硬化证候要素共计24个,其中病位类7个,分别为肝、脾、肾、络、胆、胃、中焦,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均有出现;病性类17个,根据出现频率,在代偿期出现的12个依次为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湿阻、虚、气虚、阳虚、气逆、寒湿、热/火、血虚,失代偿期出现的16个依次为气滞、血瘀、湿阻、湿热、阴虚、气虚、阳虚、虚、水停、寒湿、痰、热/火、气逆、出血、热毒、血虚。结论①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辨证分型比较繁杂,代偿期以肝气郁结、血瘀阻络和肝胆湿热等实证多见,失代偿期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虚证多见。②从病位证候要素分布可见,以肝、脾、肾常见;从病性证候要素分布可见,失代偿期出现了代偿期未出现的水停、出血、热毒等病性类证候要素,说明失代偿期证候比较复杂,病情危重。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的病机认识和辨证论治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我国人群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性肝炎,其中以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最多见,肝纤维化的病因主要是湿热疫毒入侵,并与正气不足有关。病机关键为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应以凉血化阏解普基本方法,配合滋养肝脾,利湿化瘀等法,可初步分为以下6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即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淤证,热毒瘀结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认为热毒瘀结是肝纤维化的中心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 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 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14.
LgA肾病血尿属于祖国医学“尿血”范畴。临床上可分为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多与风热、湿热邪毒侵袭人体有关 ;慢性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多与脾、肾、肝等脏器的气虚、阳虚、阴虚而导致的血脉瘀阻、血失常运有关。治疗上可按本病的主要分型 ,如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外感风热型、下焦湿热型、心火炽盛型、热结咽喉型、气滞血瘀型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炎后肝硬化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7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系统性调查,填表收集一般情况、病史、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肝功能(ALT、AST、AKP、GGT、Alb、PA、STB、CB、BA)、HA、PT、血脂(CHO、TG、HDL、LDL、Apo-A1)等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等,建立信息数据库,了解该病种的证型分布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证及肝肾阴虚证最为多见。AST在湿热蕴结组与脾肾阳虚组中较高,脾虚痰湿组中较低,且湿热蕴结组与脾虚痰湿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均值,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脾肾阳虚证(P<0.01),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PT均值,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P<0.05),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TB、CB均值,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1),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B在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湿热蕴结证与肝气郁结证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A均值,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5),两两比较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肝脏合成功能较差,Alb、PT可作为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胆汁酸可作为反映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湿热蕴结证病机病理的一个客观指标;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患者存在明显的胆红素代谢障碍。对处于肝炎后肝硬化疾病中期的患者,辨证分型与肝酶检测指标相结合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判断预后;以虚证为主的肝肾阴虚证较以实证为主的湿热蕴结证其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反映了其正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运用于判断慢乙肝纤维化程度提供客观材料。[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丽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310例慢乙肝患者,监测肝组织病理活检肝纤维化指标,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310例慢乙肝以肝郁脾虚型居多,其次为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而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都以S2期纤维化为主,瘀血阻络型以纤维化S4期为主;212例轻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相对平和质在纤维化≥S2间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医证型与客观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中医证候隐含着病因病机,通过总结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证候分布规律探讨其病因病机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6年7—12月到河南省中医院生殖科就诊的200例由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诊断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证候资料,总结证候分布情况,结合年龄段,以单一证候为证候统计基础,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总结女性不孕症的证候分布规律,探讨其病因病机特点,并阐明各个证候的病因病理机制。 结果 200例患者共出现296个频次的单一证候,其中肾阳虚证、肝郁证、湿热证、血瘀证为女性不孕症最常见的证候,分别占31.42%、23.65%、21.62%、14.86%,四证总计占91.55%。证候与年龄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的主要证候各不相同,20~29岁的主要证候为湿热证、肾阳虚证、肝郁证、血瘀证,30~39岁的主要证候为肾阳虚证、肝郁证、湿热证、血瘀证,40~49岁主要证候为肾阳虚证、肝郁证、肾阴虚证。 结论 肾阳虚衰、肝气郁滞、湿热蕴结、瘀血阻滞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病机,各个年龄段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要点,20~29岁女性不孕症的病机要点是湿热蕴结,30~39岁的病机要点是肾虚肝郁,40~49岁的病机要点是肾阳虚衰。   相似文献   

19.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指卵泡成熟后不破裂排出卵子,而发生原位黄素化并分泌孕激素,使机体发生与排卵周期类似的变化,是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1]。随着超声卵泡监测技术与促排药物的广泛运用,LUFS的检出率和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不孕症患者中达25%~45%[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癜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辨证分型规律.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例白癜风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聚类及频数分析.结果 证候聚类聚为5类,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各类证型及比例为:气血不和型(49,24.5%)、肝肾不足型(44,22.0%)、湿热内蕴型(31,15.5%)、脾胃虚弱型(38,19.0%)、气滞血瘀型(38,19.0%).结论 白癜风聚类证型以气血不和型及肝肾不足型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和湿热内蕴型,突出了皮损辨证在白癜风辨证分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