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种下颈椎内固定技术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颈椎内固定器械的稳定性能,为临床合理选择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用侧块螺钉钢板Roy~Camille法(LMS)、椎弓根钉棒系统(TPS)和经关节螺钉(TAS)三种方法固定,测试三种内固定技术下的稳定性并进行比较。结果侧块螺钉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不及经关节螺钉固定,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各种运动稳定指标均最好。结论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功能相当,却优于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2.
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u GY  Xu RM  Ma WH  Sun SH  Huang L  Yin JW  Jiang W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3):1599-1602
目的 比较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拔出强度。方法 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T1),游离成3个颈椎运动节段(C3-C4,C5-C6,C7-T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螺钉(TPS)固定和经关节螺钉(TAS)固定,置入直径为3.5mm的皮质骨螺钉。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以上位节段侧块外下象限中心点为进钉点,螺钉在横断面内倾约45°,在矢状面尾倾约50°,由上位节段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下位节段的椎弓根,置入下位节段的椎体内;经关节螺钉以上位节段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为尾倾35—40°,外倾15~20°,螺钉向前下方固定关节突关节复合体。置钉后行拔出强度试验,比较二种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强度。结果 下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平均拔出强度为668kg·m·s^-2,而经关节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为414kg·m·s^-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5).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与经关节螺钉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S和TAS组的F值分别为F=2.17,2.03,P〉0.05)。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的静力学拔出强度明显优于经关节螺钉,在生物力学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来庆友 《河北医学》2000,6(5):389-39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8例心肌梗塞(MI)患者进行冠状造影及三年随访资料研究,其中36例侧支积分〉1(CC组),另32例侧支积分〈1*(NCC组)。结果:与NCC组比较,CC组的多支病变及冠脉次全闭塞率较高(P〈0.01),侧支循环及心功能较好(P〈0.01~0.05)。两组的冠脉狭窄,迂曲,钙化程度相似(P〉0.05)。随访研究发现,CC组的近两年优于NCC组(JKP〈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与心钠素(ANP)、内皮素(ET)、胰岛素(INS)之间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和56例正常对照组者的血浆CGRP、ANP、ET、INS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高血压组CGRP水平降低(P=0.067),男性高血压降低更为明显(P<0.05)。A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T水平两组无显著性差异。CGRP与ET之间呈正相关(P=0.0058),CGRP与ANP、IN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SBP与ANP之间呈正相关(P=0.0329)。结论:高血压患者CGRP水平降低,其作用比ET水平变化更为明显。ANP水平与高血压程度有关,呈代偿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刘树平  徐巍  刘跃洪  方志 《四川医学》2008,29(12):1644-1645
目的探讨一种术中判断矢状面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方法。方法7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拍摄标准的以伤椎为中心正侧位X片,侧位片测量准备置椎弓根螺钉的椎体进钉点和棘突后上缘最高点连线与上终板水平线的夹角(A角),作为术中椎弓根钉头(尾)向偏的角度,做到每一椎体个体化。术中根据透视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结果本组71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292枚。按照这种方法首次置定位钉后与上终板水平线相差(2.2.±1.7)°,经透视后适当调整置入的椎弓根螺钉,全部与同位椎体上终板保持平行。结论利用同位棘突后上缘最高点的解剖定位,决定术中螺钉头(尾)偏方向及角度技术上可行,方法简单,操作安全,准确可靠,具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可伸缩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收集新鲜成人颈椎标本(C1-T1)6具,采用朱青安方法分别比较A、B、C、D、E组即完整组、破坏组、自体髂骨植骨加AO钢板固定组、自体髂骨植骨AO钢板及后路棘突钢丝固定组与椎弓根钉固定组在前屈(flexion)、后伸(extension)、左/右侧弯(1ateral bending)及左/右旋转(rotation)6种运动状态下角位移,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 固定后3组脊柱受试单位在6个方向负载状态下的ROM较破坏组明显减少,3组内固定受试组均能达到有效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但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组比前路髂骨植骨AO钢板固定组更能减少生理载荷下的ROM(P〈0.05)。而前路髂骨植骨AO钢板及后路棘突钢丝固定组与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间的ROM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新设计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能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60例120侧寰椎和枢椎防腐湿骨标本。结果:寰椎侧块宽度为(12.72±1.56)mm,侧块长度为(23.60±1.66)mm,侧块高度为(12.46±1.62)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9.34±2.0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06) 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74)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6)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8.25±1.62)mm;寰椎椎弓根中点至枢椎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23±0.56)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6±1.44)mm,高度为(4.60±1.11)mm,其中3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mm,占31.3%,17侧〈3.5mm,占14.2%;寰椎侧块角为(24.6±1.1)°。枢椎椎弓根宽度为(7.60±1.20)mm,椎弓根高度为(7.82±1.22)mm,椎弓根+侧块的长度为(28.33±2.14)mm,内斜角为(14.2±2.0)°,上倾角为(40.1±2.1)°。结论:解剖学测量可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9.
海洛因依赖者细胞免疫功能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52例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海洛因依赖者CD3,CD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l);CD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l),表明海洛因依赖者细胞免疫功能是受损的,同时还发现海洛因依赖者并肝损伤者CD8增高较无肝损伤者明显(P<0.05),CD3,CD4降低较无肝损伤者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例数太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良安  吴亚梅 《四川医学》1998,19(6):470-471
采用3H-Dex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22例正常人及20例哮喘患者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CR)水平。结果: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CR(3966±1109位点/细胞)明显低于健康正常人(5254±1289位点/细胞)(P<0.05);哮喘患者经GC治疗一周后,其白细胞中GCR(2091±494)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哮喘患者GC敏感组白细胞中GCR与GC耐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并对其发生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腰椎能得到可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自制颈椎融合器生物力学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颈椎融合器椎间融合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 12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分为正常对照组 (N)、自制融合器组 (MOF)、同种异体髂骨块组 (LC)和BAK融合器 (BAK)组 ,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颈椎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 :① 3种颈椎融合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正常组与自制融合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②同种异体髂骨块组与自制融合器组的生物特性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③自制融合器与BAK组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自制颈椎融合器强度大、刚度高、下沉移位小、颈椎稳定好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弓根皮质劈裂对椎体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生物力学的影响,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椎弓根皮质劈裂后不同伤椎置钉方式的螺钉内固定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取新鲜小牛胸腰段(T11~L3)标本36具,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A组为椎弓根皮质完整组,B、C、D组均为椎弓根皮质破裂组.4组标本于L1椎体上制作单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然后对B、C、D3组T12胸椎任意一侧椎弓根行外侧1/4切除,作为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弓根皮质劈裂模型.A、B组均为四钉组,C组为经与劈裂椎弓根同侧的伤椎椎弓根置入一钉组(5钉组);D组为经伤椎置入两钉组(6钉组).各组标本行相应螺钉固定,然后在HY-308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以500N的载荷对4组标本均进行10000次疲劳试验,分别测量疲劳试验后4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T12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拔出力的大小及4个方向的活动范围,比较4组的差异.结果 与B组比较,A、C、D3组的模型刚度和最大拔出力均高于B组(P<0.05);B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均明显高于A、C、D3组(P<0.05).C、D两组模型刚度大于A组(P<0.05);C、D两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及螺钉最大拔出力均低于A组(P<0.05).C组各个检测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劈裂将严重影响椎体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经伤椎置钉可以明显提高劈裂椎弓根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弓根皮质劈裂对椎体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评价椎弓根皮质劈裂后不同骨折椎体置钉方式对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成年绵羊胸腰椎脊柱标本(T13~L3)36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每组9具。采用Chiba法在4组标本的L1椎体建立压缩性骨折模型。4组均采用在骨折椎体上下临近椎体置入4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此基础上,C组经骨折椎体置入1个椎弓根螺钉,D组经骨折椎体置入2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切除B、C、D组T14椎体左侧椎弓根外侧1/4,建立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椎弓根皮质劈裂模型。以(300±105)N的载荷对4组模型进行10 000次循环加压,比较4组模型的轴向压缩刚度、T14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拔出力及4个方向的活动范围。结果 A、C、D组的轴向压缩刚度和最大螺钉拔出力均显著大于B组(P均=0.000),B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显著高于A、C、D组(P均=0.000),C、D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最大螺钉拔出力均显著大于A组(P均=0.000),C、D组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显著低于A组(P=0.002,P=0.005),C组各个检测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椎弓根皮质劈裂影响椎体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经骨折椎体置入螺钉内固定能提高劈裂椎弓根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和进钉点进钉角度为置入椎钉提供依据。方法CT测量30例患者颈3-7,CT扫描测量颈椎根以下尺寸,椎根内径、外径、内侧皮质厚度、椎弓根轴长度和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L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 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3 mm,女性为7.4 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2.0 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to-33.7mm和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39.8度to 49.0度。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度,进钉角度尽可能在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上颈椎后路手术中C_(1-2)间静脉窦的解剖特点,寻求更安全的C_1后路螺钉内固定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1至2008年48例(96侧)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病例,其中C_1、C_2新鲜骨折28例,先天畸形、陈旧性骨折脱位20例.其中Gcel侧块螺钉12例(24侧)、谭明生椎弓根螺钉法14例(28侧)、经C_1后弓下缘结合骨腊柱保护C_(1-2)间静脉窦法22例(44侧).结果 经C_1后弓下缘结合骨腊柱保护C_(1-2)间静脉窦法病例共22例(44侧)中出血O例,未采用骨腊柱保护者26例(52侧),出血例侧为5例,其中,行Gcel法侧块螺钉植入固定3例(12.5%),与经C_1后弓下缘法相比出血发生率高(P<0.05),谭明生法经后弓寰椎螺钉2例(7.1%),与经C_1后弓下缘法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el法侧块螺钉植入固定组与谭明生法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置钉96枚均获得成功,48例患者术后3~6个月时均获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等现象.结论 经C_1后弓下缘结合骨腊柱保护法,有良好的骨性标志、良好的血管保护、较大的骨性把持以及广泛的适用性,可减少静脉窦损害、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Yu ZS  Wei F  Liu ZJ  Ma QJ  Chen ZQ  Dang G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52-175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方法对1997至2003年9例同时伴有颈椎前后柱损伤的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4-63岁。7例连续型损伤的病例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加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钢板固定;2例Ⅱ型齿突骨折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加下颈椎后方侧块螺钉固定。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手术在全麻下操作。采用Frankel分级和ASIA运动指数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其中Frankel A 4例,Frankel B 2例,Frankel C 2例,Frankel E 1例。ASIA运动指数评分平均为31.3分。术后平均随访2年7个月。结果随访患者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及融合,无手术并发症。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3例患者神经损伤有恢复,其中2例神经根功能恢复,1例脊髓功能恢复正常。ASIA运动指数评分平均为63.8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的方法,短时间内使多节段颈椎损伤获得减压和稳定,最大限度地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并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可行的治疗颈椎多节段损伤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的研制与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使用瞄准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CT平扫测量C3~C7各椎弓根轴线的内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X线双斜位片测量椎弓根轴线的头/尾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将标本分为两组,用2.8 mm×30 mm的螺钉置入,第1组用手工按定位点及角度直接置入,第2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可三维调节角度并可术中矫正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置入螺钉.结果第1组C3~C7共40枚螺钉,13枚螺钉位于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18枚有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第2组C3~C7共40枚螺钉,36枚位于椎弓根内,4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过程中使用瞄准器有利于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可进入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