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6例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结果16例该介入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10倒致密栓塞,6例大部份栓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14例临床随访3~24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加强对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抗凝治疗的护理、防止动脉瘤再出血及防止血管痉挛等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248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以及治疗时间窗为标准分类,比较外科手术夹闭组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处于同-Hunt—Hess分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较Ⅲ、Ⅳ、V级患者效果好。CTFisher分级为1、2、4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对处于同一分级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Fisher分级为3级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外科手术夹闭。处于相同直径大小、相同年龄段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治疗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时,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中、晚期时两种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夹闭组中,早期手术夹闭效果优于中、晚期,中期与晚期手术夹闭的效果无差异;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早、中、晚期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均适合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处于CTFisher分级为3级、治疗时间窗为早期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长期临床效果差异仍待大宗病例随访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邹桂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南京210029)关键词颈动脉瘤;外科手术;护理体会颈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手术是一项近年来国内新开展的手术,我院于1994—1996年成功地为6例颈动脉瘤病人进行了颈动脉瘤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64±5.97)d,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37±8.59)d,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临床疗效、预后效果、并发症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均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疗效,血管介入治疗的住院时间要短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颞部AVM以前均采用外科手术结扎颈外动脉。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AVM在临床上己逐渐应用。我院用超选择线微粒栓塞治疗颞部AVM(动静脉畸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1年7月~1993年5月,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采用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和采用单纯外科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ABI变化、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动脉通畅率。结果在手术成功率、ABI变化、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动脉通畅率上,研究组都比对照组有优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更值得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难点。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LVIS)支架是新一代自膨编织闭环支架,得益于其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及良好的顺应性,LVIS支架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表现出极高的临床价值。文章对LVIS支架的特点、应用、置入过程、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支架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德慕尼黑消息:西德多特蒙德大学教学医院放射诊断研究所Karl Mathias提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一种安全、有效而经济的方法。在慎重选择的、易患卒中的病人中可取代外科手术,治疗因颅内、外起因的脑局部缺血。在过去的8年中,Mathias及其助手用气囊扩张术解除了101名病人由于锁骨下动脉近端、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以及  相似文献   

9.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个动脉瘤的3D DSA与2D 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是脑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十余年前,大规模多中心的的随机对照研究已经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脑缺血的发生。近年来,由于血管内技术的微创伤特点,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受到许多人的青睐,甚至有人认为支架技术可以取代外科手术。但事实并非如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为时尚早。 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及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orth American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均证实了颈动脉内膜切除在预防脑缺血中的重要作用。到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