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根据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或颈内动脉溶栓术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结果:7例患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2例颈内动脉溶栓术。术后无出现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出院时,9例患者GCS评分均达15分,临床症状均改善,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积极采用合理的血管内溶栓联合长期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昱云  谷震  王磊  李亚捷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12):135-137,15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碎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碎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取栓、溶栓及动脉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至1a.结果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脑出血死亡,14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腰穿压力正常,2例症状好转.其中15例3~18月DSA或MRV随访,静脉窦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及侧支静脉回流增多3例,无1例血栓再形成.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52例,根据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钻颅上矢状窦溶栓的治疗,同时均口服华法林并持续6~12个月。结果27例轻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22例重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3例重症患者行钻颅上矢状窦溶栓术,均痊愈。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的特点,可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针对分型选择不同的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血管内治疗,采用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相结合、静脉溶栓与静脉内机械碎栓相结合.术后积极消除病因,抗凝治疗3~6个月.结果:6例患者经治5例痊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病情危重者溶栓效果不佳死亡.4例DSA示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1例浅表静脉扩张明显改善,静脉窦显影基本正常.结论: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的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和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经过.结果 9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癫痫发作得到控制.复查腰穿压力恢复正常,复查头颅MRI、MRV显示上矢状窦、直窦、窦汇、恒窦及乙状窦均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CYST早期诊断明确后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效果佳;各种溶栓治疗中,静脉窦内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率最高,其中显效11例;有效5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有颅内高压表现,头部CT高度怀疑脑CVST患者,及时行MRI+MRV等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确诊后应尽早抗凝、溶栓治疗,和静脉窦内介入接触性溶拴血管再通率高.  相似文献   

7.
白晶  吴江  杨弋  杨薇 《吉林医学》2007,28(7):880-882
目的:针对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及治疗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内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妊娠期1例,产后13例,口服避孕药史者3例,服用减肥药史者1例,以头疼、癫痫、视力障碍为主要症状。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稳定。结论: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药等所致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滞流有关。抗凝、溶栓治疗有较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减少病史率。方法:对14例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中1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14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表现为静脉窦密度增高5例,脑出血4例,颅内低密度灶2例,CT未见异常3例;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介入溶栓、碎栓及取栓治疗,1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内血栓形成,分析其疗效。方法9例诊断明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动脉内溶栓,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尿激酶溶栓。结果6例患者脑静脉窦主干再通,脑静脉回流通畅颅内压基本恢复正常,Ⅰ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1例病程较长,治疗效果差,恢复不明显。结论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好、预后佳,与相关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评价应用介入手段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宣武医院自2005年3月—2007年2月收治的2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18例行脑静脉窦机械性碎栓治疗和局部溶栓治疗,5例患者接受静脉窦置管溶栓合并颈内动脉溶栓,5例进行静脉窦置管溶栓合并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术后予以积极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PT及PT值,将INR控制在2.0~2.5。结果出院前19例患者腰椎穿刺时颅内压在150~200mmH2O,血管造影或MRV检查证实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8例患者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27例患者的症状、体征都有不同的改善,其中22例头痛消失,3例有轻度头痛,2例视物不清,记忆力下降。1例因产后3周渐进性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经全脑DSA明确为颅内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虽积极予以静脉窦溶栓和碎栓治疗,但因患者病情严重,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脑静脉窦血栓个性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针对脑静脉窦血栓的不同发病特点,探讨多种形式的经血管内途径和综合处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 经头颅MR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168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分别采用:(1)经颈内静脉途径直接溶栓26例;(2)经颈动脉途径溶栓98例;(3)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9例;(4)单纯抗凝治疗20例;(5)对合并颅内出血的脑静脉血栓的治疗15例.结果 共随访6~168个月,有效率为97.6%;复发率为6.6%;并发症为1.2%;病死率0.6%.经过较为规范的静脉窦溶栓和抗凝,多数患者可以达到静脉窦再通、恢复主引流;部分患者虽然静脉窦并没有再通或影像恢复不理想,但是侧枝引流系统明显加强,随着颅压下降,临床症状也逐渐改善.结论 根据脑静脉窦血栓发病的不同特点,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式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26例中,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20例。脑脊液压力增高者24例,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典型病例颅脑CT可见到血栓局部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伴有出血和水肿。MRI平扫可见病变静脉窦异常血栓信号。MRV和DSA可见病变静脉窦显影不良或不显影。经降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部分病例行溶栓治疗,18例好转出院(69.2%);痊愈3例(11.54%),DSA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死亡1例(3.85%);另有4例患者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总有效率80.8%。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溶栓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合并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患者6例,颈动脉穿刺行颈动脉内尿激酶注入3例,10万单位,1次/d,共7天,同时口服华法令。经股途径穿刺,静脉窦内置管溶栓3例,每日经微导管内给与尿激酶50万单位,2次/d。5~7天后复查DSA造影后拔管,同时口服华法令。结果术后6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缓解,头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脑脊液压力从400mmH2O降至200mmH2O以下。4例DSA复查结果提示,静脉窦较术前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动静脉循环时间已缩短至11s内。结论采用颈动脉内注射或经静脉窦内置管直接溶栓,纤溶药物不仅可以直接起到溶解血栓和降低高凝血状态的作用,而且防止外周脏器的不必要的继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4.
封浑  李吕力 《医学综述》2014,(24):4500-450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少见却可能致死的疾病。抗凝是一线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可因此获益,但抗凝后仍有部分患者病情恶化。抗凝失败时,可考虑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静脉接触溶栓、机械溶栓、经动脉溶栓及支架植入术等方法,然而其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治疗标准。该文对CVST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治疗后全部患者颅内压均得到降低,死亡2例,重残3例,完全恢复6例。结论MRV及DSA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宋萍  杨峰  武夏夏  柏福运 《当代医学》2021,27(13):85-86
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系成像(MRVI)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经临床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首先开展MRI平扫,然后开展MRVI扫描、MRI增强扫描,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检出情况。结果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共诊断出静脉窦血栓36个。MRI扫描后共检出30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83.33%(30/36);MRVI扫描后共检出32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88.89%(32/36);增强扫描后共检出34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94.44%(34/36)。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发现,受累部位静脉窦内无流空效应,存在血栓混杂信号,其中8例T1WI、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5例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结论采用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系成像能准确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6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致病因素、治疗和预后,探讨该疾病的特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 方法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8年5月诊断CVST患者共68例,采集记录患者临床表现、诱发因素、影像学资料、脑脊液检查、D-二聚体、个人史、家族史及预后。 结果 68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男∶女比为1∶1.27,平均发病年龄(35.5±12.4)岁。47例(69.1%)患者找到可能存在的诱因及病因。临床表现方面,首发症状为头痛者58例(85.3%)。影像学方面,14例(20.6%)有脑实质受累,54例(79.4%)患者发生2个及2个以上部位的静脉窦血栓。发生血栓部位最多的依次为:侧窦106个,上矢状窦30个,直窦12个,深静脉2个,4个累及颈内静脉。66例患者行腰穿脑脊液检查,64例(97.0%)颅内压增高,>300 mm H2O(1 mm H2O=9.8 Pa)者38例(57.6%)。68例患者中仅有26例(38.2%)患者D-二聚体增高。本组患者经抗凝、部分联合静脉窦内取栓或支架等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预后,其中6例患者随访中复发,再次治疗后症状缓解。 结论 CVST好发于青年,头痛为主要的首发表现,侧窦(横窦、乙状窦)及上矢状窦最容易发生血栓,且多发生于多个部位,多数患者颅内压增高但不伴有脑实质受累,D-二聚体正常不能排除诊断,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CVT)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系成像(MRV)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诊断和临床治疗的58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资料。全部由MRI平扫,其中39例有2D-PC法MRV成像,观察脑静脉窦、脑静脉内和脑实质内信号改变。结果:脑静脉窦血栓49例:单独静脉窦血栓31例,8例合并浅静脉血栓,其中3例合并出血;4例合并脑深静脉血栓;6例同时合并深静脉、浅静脉血栓。单独脑深静脉血栓9例。结论: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首选、最有效而又无损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