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济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变化对肺结核新发病例数的影响,为肺结核的防控与防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搜集济宁市2014-2018年每日PM2.5数据及肺结核新发病例数,采用R软件进行PM2.5对肺结核新发病例数发病影响的时间序列病例交叉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 2014-2018年济宁市P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浙江省嘉兴市热浪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中热浪定义为日最高温度不低于35 ℃,且持续不少于3 d。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方法,调整每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和空气污染指数建立条件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嘉兴市2008~2011年热浪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并分析滞后效应。 结果 2008~2011年共出现6次热浪。滞后2 d时热浪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影响的效应值最大,RR值为1.342(95%CI:1.081~1.667)。热浪对≥65岁老年人在滞后2 d时RR值最大,为1. 296(95%CI: 1.027~1.636),对女性在滞后2 d时RR值最大,为1. 407(95%CI: 1.021~1.937)。 结论 热浪会增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65岁老年人和女性为脆弱人群。  相似文献   

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1):1011-101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其主要污染物。PM2.5不仅对心肺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PM2.5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合肥市2014~2016年PM2.5日均浓度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效应的影响。 方法 从合肥市气象局、环保局获得2014~2016年气象、环保资料,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死因监测系统获取人群死亡资料。采用基于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控制时间趋势、温度、相对湿度、星期几效应、法定节假日等因素,分析污染物PM2.5浓度对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效应,包含当日(lag0)、滞后(lag1~lag5)和累积滞后(lag01~lag05)效应;分析了老年人组(≥60岁)和非老年人组(<60岁)间PM2.5浓度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同时分析引入SO2、NO2、O3污染物后,对PM2.5浓度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效应的影响。 结果 PM2.5浓度对因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人数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当日(lag0)和累积滞后5 d(lag05)影响最大,lag0超额死亡危险风险(ER)为0.53%(95%CI: 0.09%~0.98%),lag05的ER为1.01%(95%CI: 0.33%~1.70%)。在老年人组(≥60岁)中,PM2.5浓度对因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人数的效应更加显著,也是对lag0和lag05影响最大,lag0的ER为0.57%(95%CI: 0.11%~1.03%);lag05的ER为1.04%(95%CI: 0.33%~1.76%)。而在非老年人(年龄<60岁)人群中,PM2.5浓度对因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人数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在多污染物模型分析中,加入污染物SO2、NO2后,发现均可减弱PM2.5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群的影响,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2014~2016年PM2.5污染物能增加合肥地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且在老年人中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总结不同粒径颗粒物对心血管疾病急性有害效应的影响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选择心血管疾病、颗粒物、时间序列研究等相关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和参考文献,对检索文章按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为4类:PM10、PM2.5~10、PM2.5、超细颗粒物(UFP);然后对每种粒径的颗粒物根据效应变量(RR或RD)及结局(入院或死亡)进行分类,将符合标准并能够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定量合成.纳入文献之间的异质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α=0.10),若检验提示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值和95%CI;若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值和95%CI.对不符合Meta分析的文献进行定性的系统评价;同时对潜在的发表偏倚进行Begg′s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对纳入的51篇文献分类整理,将文章中的结果进行合并计算,得出颗粒物与心血管疾病的总效应关系,入院率结果显示:PM10 RD 0.7%(0.1%,1.3%),PM2.5~-10 RD 0.3%(0.01%,0.7%),PM2.5 RD 0.9%(0.7%,1.1%);死亡率结果显示:PM10 RR 1.02(1.01,1.03),RD 0.51%(0.36%,0.65%);PM2.5~-10 RR 1.024(1.010,1.038),RD 0.3%(0.01%,0.6%);PM2.5 RR 1.013(1.002,1.025),RD 0.86%(0.47%,1.24%).UFP对人群心血管影响的研究较少,共纳入9篇文献,均提示UFP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结论:颗粒物是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且与其粒径有关,纳米级物质研究成为热点,有关资料目前相对匮乏,将是以后研究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四种大气污染物对东营市东营区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慢性阻塞型肺病、肺结核)日入院人数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东营区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每日大气污染物浓度及呼吸系统疾病入院数据,采用泊松回归分析将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双向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相结合,分别计算四种污染物对三种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作用的RR值。结果 在排除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PM2.5、PM10、NO2、SO2日平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对肺炎入院影响的最大RR值为1.252(1.090~1.438)、1.094(1.021~1.173)、1.462(1.179~1.814)和1.275(1.079~1.505),滞后3 d、6 d、4 d和6 d;对慢性阻塞型肺病入院作用最大RR为1.478(1.245~1.754)、1.156(1.046~1.279)、1.774(1.297~2.428)和1.215(1.011~1.461),滞后4 d、5 d、4 d和0 d;对肺结核病入院作用最大RR值为2.423(1.618~3.630)、1.629(1.288~2.059)、1.892(1.220~2.935)和1.939(1.453~2.590),滞后3 d、0 d、0 d和5 d。结论 大气污染物浓度短时间内升高可使东营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人数增加,不同污染物作用强度和滞后效应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发育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以大气采样器将北京市某地区采暖期PM2.5收集在石英滤膜上,超声震动后将洗脱液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PM2.5样品。采用体外全胚胎培养模型,将胎龄9.5 d的SD大鼠胚胎以50 mg/L PM2.5染毒,然后用不同剂量(0.1、0.5、1.0、5.0 μmol/L)的槲皮素干预,培养48 h后对大鼠胚胎生长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态分化进行评分。染毒结束后,剥离卵黄囊,制备胚胎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情况。结果:PM2.5染毒后,大鼠体外胚胎的卵黄囊直径、头长、颅臀长和体节数明显减少,各组织器官形态学评分明显降低,细胞线粒体内ROS水平显著升高。槲皮素干预后,对PM2.5致胚胎生长发育阻滞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使胚胎卵黄囊直径、颅臀长、头长增大,体节数增多,卵黄囊血管分化情况得到改善,并对PM2.5所致的尿囊、体屈、心脏、后脑、中脑、前脑、听觉、视觉、嗅觉、腮弓、上颌突、前肢芽及后肢芽分化抑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细胞内线粒体ROS含量也显著降低。1.0 μmol/L槲皮素干预效果最佳,其他3个剂量组的槲皮素干预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效果均不及1.0 μmol/L剂量组。结论:适量补充槲皮素对PM2.5致胚胎发育毒性有拮抗作用,清除线粒体内ROS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段美华 《中外医疗》2008,27(26):108-108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本研究面向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中年人群进行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较为全面的CVD危险因素调查,为下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康成  孙艳 《卫生职业教育》2017,(15):126-128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居民对大气颗粒物PM2.5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街头拦截方式,在公园和居民社区等人群较为密集的地点对在哈尔滨市居住超过1年、年龄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共调查400人,有效应答372人,有效应答率93.0%。PM2.5知识达标111人,达标率29.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是影响PM2.5知晓率的因素。知道PM2.5的193人中,49.7%的受访者关注政府公布的PM2.5监测数据,75.1%的受访者支持政府每天公布PM2.5监测数据,他们对PM2.5监测点的支持率前3位是工业区(81.3%)、居民区(75.1%)、商业区(65.8%),他们认为增加绿化面积(87.6%)、治理工业污染(85.0%)、控制汽车尾气排放(82.4%)是控制PM2.5污染的主要措施。在空气污染严重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有265人,其主要应对措施是减少外出(61.1%)、佩戴口罩(75.1%)、紧闭窗户(82.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M2.5知识达标者采取防护措施的人数比例高于PM2.5知识不达标者。结论居民对PM2.5的认知水平仍有待提高。居民非常支持政府公布PM2.5监测数据,要求政府落实减排降污政策与降低PM2.5健康危害的意愿强烈。  相似文献   

10.
关注中国大气灰霾(PM2.5)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新常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4年3月的最新估计认为[1],全球2012年由于大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约七百万人,占全球总死亡的八分之一,这一数字比早前其公布的数据高出近一倍,并认为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因素( the world ’s largest single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WHO认为目前大气污染的人群健康效应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40%)、脑卒中(40%)、慢性阻塞性肺病(11%)、肺癌(6%)和儿童下呼吸道感染(3%)等5种。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of SARS in Beijing. Methods The approach of time-series Poisson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SARS mortality,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other factors from April 25 to May 31, 2003 in Beijing. Results An increase of each 10 μg/m3 over a 5-day moving average of PM10, SO2 and NO2 corresponded to 1.06 (1.00-1.12), 0.74 (0.48-1.13) and 1.22 (1.01-1.48) relative risks(RRs) of daily SARS mortality, respectively, The relative risks (RRs) values depended largely on the selection of lag days.Conclusion The daily mortality of SAR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ir pollutants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Jia E  Chen S  Qi G  You C  Ma J  Zhang J  Wang Z  Qian W  Li X  Wang H  Ma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183-1186
目的 研究人群中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江苏省邳州市的农村共调查35-59岁的常住居民1196人,其中男性533人,女性663人,平均年龄为46.7岁。应用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空腹真胰岛素,采用HOMA指数作为胰岛素抵抗的指标。应用Spearman相关、偏相关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超重、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乱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结果 真胰岛素与HOMA指数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89(3.02-7.09)mIU/L及0.98(0.57-1.44),在性别间分布均为女性高于男性(P<0.01)。HOMA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数目的相关系数为0.290(P<0.01)。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与腰围变量后,HOMA指数与危险因素数目的偏相关系数为0.1776(P<0.01)。非条件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独立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相关,其OR值(95%可信限)为1.250(1.089-1.434)。结论 胰岛素抵抗为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中心环节,非酯化脂肪酸的代谢异常引起碳水化合物与血脂代谢紊乱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导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社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长期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评价社区对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长期干预对人群全死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987年在北京市崇文区和西城区分别选择个不相邻、人口和社会经济学构成相似、框架人口约为1万的自然人群作为研究社区,崇文区为干预社区,西城区为对照社区。1987年5-7月从2个社区35岁人群中分别选取约2700名既往无脑座中病史的居民作为队列人群,对其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检后开始干预,随访队列人群并收集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20年广州市PM2.5污染物污染特征及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定期收集广州市2020年的天气逐日统计数据(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包括主要城市气象影响因素(平均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浓度(PM2.5、SO2、NO2、O3等)以及城市居民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死亡病例等相关资料,采用统计描述分析PM2.5的污染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PM2.5与其他大气污染物(SO2、NO2、O3等)的相关性;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控制其他大气污染物(SO2、NO2、O3 等)对PM2.5的干扰,分析PM2.5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广州市的城市PM2.5污染物在当地气象气候因素和其他季节条件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年平均浓度为29.39 μg/m3,低于国家二级浓度限值(35 μg/m3);日均浓度在冬春两季较高,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一级标准限值(35 μg/ m3)的天数为113 d,超标率为 30.96%,PM2.5污染物与其他类污染物(SO2、NO2、O3 等)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与气象因素中的气温和气湿存在负相关;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数与PM2.5浓度呈现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17,与NO2和O3 之间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33、0.268。单污染物模型的结果显示PM2.5的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超额危险度(ER)在不同滞后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危险度也在相应增加。可以推断PM2.5可能是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2020年广州市PM2.5的年平均浓度与去年相比有明显改善,但日均浓度超标情况仍然严峻,广州市大气PM2.5污染对城市居民循环系统死亡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并且显著增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  相似文献   

15.
周敏  郑子光  游宏宇  郭淼  喻伟  杨旭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7):2114-2119
背景暴露于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会增加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明显。目的 探究室内空气颗粒物对老年人心肺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及短期使用空气净化器是否改善老年人的心肺健康。方法 2020年1月选取中国重庆市江北区老年公寓24名健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一项随机双盲交叉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老年人平均分为两组,交替使用真、假空气净化器48 h,期间有12 d的洗脱期。每次净化结束后测试老年人14种循环系统的炎症、凝血和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及肺功能、血压、心率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等健康指标。应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健康指标的影响。结果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假净化器相比,使用真净化器的老年人血液炎症因子中纤维蛋白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改变量为-15.1%[95%CI(-23.1%,-6.3%),P<0.05]、-17.7%[95%CI(-22.9%,-12.3%),P<0.05]和-17.2%[95%CI(-23.9%,-9.8%),P<0.05];凝血因子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市大气颗粒物(PM)中所含多环芳香烃化合物(PAHs)和多种致癌性金属的浓度及其致突变活性。方法:根据某市功能分区,选择工业区、居民区、郊区及干道旁4个大气质量观测点,用大流量大气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样品中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浓度,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大气颗粒物中As、Cr、Ni和Be的浓度。以Ames试验检测样品的致突变性。结果:工业区大气PM浓度为491μg/m3,As、Cr、Ni和Be的浓度分别为28.78、71.04、37.08、0.62ng/m3,显著高于其他各采样点(P<0.05或P<0.01)。大气PM中有机提取物(EOM)和PAHs浓度也是工业区较高,但与其他各采样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采样点大气PM中EOM致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菌落数显著高于大气PM致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菌落数。加S9的大气PM或EOM致沙门氏菌的回复突变菌落数显著高于不加S9的样品。大气PM或EOM致TA98和TA100突变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冬季高夏季低。结论:工业区冬季大气中PM和致癌性金属的浓度较高;大气PM的致突变活性主要与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有关;大气PM具有很高的间接致突变活性和较弱的直接致突变活性。  相似文献   

17.
Li XY  Wang J  He Y  Fa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1847-1851
目的 了解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 (PAO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以及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PAOD的患病率。方法 以北京万寿路地区 6 0岁以上人群 2 12 4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 94 3人 ,女性 1181人 ,年龄 6 0~ 95 (6 8 5 4岁± 5 4 3岁 )。以踝肱动脉压比值 (ankle armindex ,AAI)≤ 0 9为PAOD诊断标准 ,确定和比较PAOD患者人群与非PAOD人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结果  (1)本次抽样调查人群中PAOD的现患率为 15 9% (标化现患率后为16 4 % )。 (2 )老年PAOD人群中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高血压 (5 5 8% ) ,高脂血症 (5 4 3% ) ,冠心病 (4 1 0 % ) ,糖尿病 (2 5 4 % ) ,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非PAOD人群 ;PAOD人群中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和男性冠心病的患病率亦明显高于非PAOD人群 (P均 <0 0 1) ;PAO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非PAOD人群的 1 36~ 1 6 3倍。 (3)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PAOD的患病率明显增高 ,患有 1~ 3种心血管高危因素人群PAOD的现患率分别为 17 5 5 %、2 0 33%和2 2 14 % (χ2 =7 2 4 0 8,P <0 0 5 )。结论 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PAOD的患病率明显增高 ,而PAO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亦明显高于非PAOD人群 ,其流行病学调查、诊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血脂异常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然而空气污染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如何,目前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矿区空气污染物暴露与中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2019年抽取湖南省西部两个矿区45岁以上的居民1 965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取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血脂指标,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估算矿区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并估算个体的每日平均摄入量(ADD),根据ADD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Q1组(0.5~0.7 m3·kg-1·d-1,n=172)、Q2组(>0.7~0.9 m3·kg-1·d-1,n=870)、Q3组(>0.9~1.1 m3·kg-1·d-1,n=717)、Q4组(>1.1 m3·kg-1·d-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妇在孕前及孕期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暴露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敏感暴露窗口。 方法 基于山东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山东省平台数据库孕产妇医疗数据,选取2018~2020年期间孕产妇资料;收集山东省64个监测站公布的PM2.5、PM10、NO2和SO2的逐日监测资料,选取研究对象各暴露时间段内的空气监测数据;根据孕妇家庭住址和监测站地址的经纬度坐标,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计算每位研究对象暴露时间段内逐日个体暴露浓度,进而获得每位研究对象在孕前期、孕早期和孕中期每个暴露窗口期内的平均暴露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PM2.5和PM10暴露与GDM发生风险的关系;进一步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PM2.5和PM10的敏感暴露窗口。 结果 (1)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18 407名,其中1 020例孕妇患有GDM,基于本健康医疗大数据GDM患病率为5.54%。(2)PM2.5在孕中期的平均暴露浓度为(52.45±18.26)μg/m3,高于其在孕前期[(50.71±16.98)μg/m3]及孕早期[(51.08±17.15)μg/m3]的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8,P<0.001);PM10在孕前、孕早及孕中期的暴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 P=0.124)。(3)调整协变量后,PM2.5和PM10在孕中期的平均暴露浓度与GDM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暴露浓度每增加10 μg/m3,GDM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8%和15%(OR=1.18,95%CI: 1.07~1.31; OR=1.15,95%CI: 1.09~1.21)。(4)DLNM分析结果显示,PM2.5和PM10暴露导致GDM发生风险增加的敏感窗口期分别在第18~24孕周和第14~22孕周。 结论 孕中期PM2.5和PM10暴露明显增加GDM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