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替加环素分别联合磷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对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作用。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分别联用不同机制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CRK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替加环素和复方新诺明对CRKP显示是敏感,其余耐药。替加环素联合复方新诺明,在体外复方新诺明对替加环素的抗菌作用表现出局部协同作用,替加环素其他联合方案对CRKP显示无相关作用。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复方新诺明在体外对CRKP具有一定抗菌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5种中药单体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探讨替加环素与中药单体联合用药的增敏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和微量肉汤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中药单体白花丹醌、二氢丹参酮、葫芦素、盐酸小檗碱和紫胡皂苷d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用棋盘法测定白花丹醌联合替加环素MIC值,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值(FICI).选取CCCP、PAβN及白花丹醌作为外排泵抑制剂,观察外排抑制试验结果.结果 临床分离的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多粘菌素B全部敏感,其中,有8株替加环素耐药菌.5种中药单体中白花丹醌对替加环素耐药菌株抑菌活性最佳,MIC值范围是16~32 μg/mL.白花丹醌和替加环素联合试验中,白花丹醌可逆转部分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75%(6/8)表现为相加作用,25%(2/8)表现为无关作用.外排抑制试验中,CCCP、PAβN及白花丹醌均显示对替加环素有一定的增敏作用.结论 在体外环境下,白花丹醌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一定抑菌活性,联合替加环素可降低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其增加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可能与外排泵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临床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选取122例使用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资料,从抗菌药物的管理、适应症、用药方案、病原学、联合用药、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评价替加环素临床使用的合理性。结果:血液内科和重症监护病房为替加环素的主要使用科室,主要用于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122例患者中,病原学检测121例,其中检出病原微生物92例,标本送检率99.18%,检出率76.03%;发生不良反应7例(5.74%);治疗有效92例(75.41%);存在不合理用药77例次,主要表现为超说明书用药56例次(72.73%),其中超适应症用药5例次,没有首剂加倍39例次,浓度>1 mg/mL 12例次;联合用药抗菌谱重叠16例次(20.78%);多药耐药菌未联合用药4例次(5.19%);使用替加环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1例次。结论:替加环素临床使用在抗菌药物管理、病原学送检、适应症方面基本合理,超说明书用药和联合用药合理性有待提高,应根据说明书及相关指南规范替加环素的使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甘氨环素类抗生素的出现不仅是半合成四环素领域中的重要新进展--它可成为治疗多种致病菌尤其是多级耐药菌包括耐二甲胺四环素菌株感染的重要新药,而且为其它类型抗菌药物的化学修饰提供了新的经验。本文介绍了甘氨环素类抗生素的合成途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替加环素作为甘氨酰环素类的静脉用抗菌药物,首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c SSTI)、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和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了解该药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给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对本院ICU分离的各种常见的多重耐药菌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收集2013全年本院ICU住院患者的常见多重耐药菌(剔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包括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RKP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和替加环素单药治疗或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基础疾病、年龄和病原菌不影响CRKP肺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均P>0.05),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替加环素单药治疗9例,有效3例,有效率为33.3%;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12例,有效9例,有效率为75.0%,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替加环素单药治疗(P<0.05),总临床有效率为52.4%。8例患者治疗后达到细菌学清除标准,清除率为38.0%。CRKP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感染率为47.6%,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并未影响患者预后(P>0.05)。结论替加环素能有效清除CRKP,可作为CRKP肺炎常规抗感染治疗用药,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能有效治疗其他条件致病菌引起的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与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单药及联合使用对耐左氧氟沙星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SMA)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33株耐左氧氟沙星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患者血液及无菌部位体液标本,根据其耐药程度不同分为3组(耐左氧氟沙星SMA 17株;耐左氧氟沙星及复方新诺明SMA 11株;耐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及米诺环素SMA 5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6种抗菌药物对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棋盘式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替加环素与其他5种抗菌药物的联合药敏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FIC)以判定其联合效果。结果 替加环素对耐左氧氟沙星SMA和耐左氧氟沙星及复方新诺明SMA的敏感率分别为76.4%和54.5%,稍低于米诺环素的敏感率。联合药敏结果显示,替加环素与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使用对SMA显示出一定的协同作用,替加环素与复方新诺明和米诺环素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均未显示拮抗作用。结论 替加环素单独或联合使用可以作为临床治疗SMA感染的备选用药。  相似文献   

8.
温隽珉  吴劲松 《吉林医学》2013,34(15):2918-2920
目的:总结培养的4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药敏情况。方法:22例住院患者一共分离出40株对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不敏感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析菌株来源的病区、部位、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和预后等。培养出来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选用15种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5株菌株来自中心ICU(62.5%),8株来自急诊ICU(20%),5株来自呼吸ICU(12.5%),2株来自老干部病区(5%)。从取标本部位看,32株来自痰液(80%),来自腹腔引流液和伤口分泌物各2株(各5%),血流、深静脉导管、胸水、腹水各1株(2.5%)。这22例患者均有肺部感染(100%),有创机械通气20例(90.9%),需气管切开术12例(54.5%),死亡9例(40.9%)。药敏试验显示,对15种常用抗生素均不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分别高达,82.5%、87.5%。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15%。结论:体外药敏试验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已相当严重,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可以作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对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从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41株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 bacterbaumannii,MDR-AB),采用SIEMENS公司MicroScan Walk 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用K-B法测定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占80.5%;病区主要分布在ICU(37%)和神经外科(22%)。除亚胺培南外,其余11种抗菌药物的非敏感率均大于80%。替加环素的非敏感率为80.4%,敏感率为19.5%;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为36.6%,非敏感率为63.4%。结论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非敏感率很高,可能与外排泵系统有关。替加环素对MDR-ABA感染的治疗效果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正>替加环素(tigecycline,tigcil)是首个用于临床的甘氨酰四环素类(glycylcyclines)新型广谱抗生素~([1]),特别是对泛耐药致病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具有非常高的活性,主要用于治疗成年患者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复杂腹腔内感染,如烧伤感染、深部软组织感染等,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不适,一般可耐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致病菌,其耐药性强,耐药谱广。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疗效较好的药物,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等产生了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有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这些耐药机制之间相互协同作用而产生高度耐药。针对这些耐药机制,开发活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对五桠果属植物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五桠果属植物含多种化学成分,按结构类型主要有萜类、黄酮类,多糖类、酚酸类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该属植物及其化学成分多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较强的药理活性,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和良好的潜在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新生儿呼吸暂停是诸多新生儿疾病常见急危症,阐明其病因、临床特征及二者的关系是指导临床确诊和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对我院1995~1997年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暂停92例进行临床分析,并从病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讨论。结果:92例患儿中,新生儿肺炎引起的呼吸暂停66例(3889%),居首位;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早产也是其主要病因。不同病因所致呼吸暂停均有特殊临床表现,且常与原发疾病所致脏器病理损害引起的缺氧及全身性代谢紊乱合并出现。结论:根据不同病因所致呼吸暂停的特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对于进行病因治疗,及时纠正呼吸紊乱,恢复新生儿正常呼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了解长期抗菌药物压力及常用紫外线消毒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影响及替加环素(TGC)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在群体中存续的能力。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TGC敏感鲍曼不动杆菌3株,分别采用多步法及紫外线照射体外诱导耐药,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诱导前后鲍曼不动杆菌对TGC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变化。选取临床分离TGC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株,在空白MHA平板中反复传代,测定其MIC值。最后选取TGC敏感株及TGC诱导同源耐药株进行TGC耐药株适应度代价研究。结果 应用多步法成功诱导出TGC耐药株;紫外线照射虽然对TGC耐药性未发生影响,但其MIC值有上升趋势。TGC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代40代后菌株MIC值无明显变化。TGC敏感株及TGC诱导同源耐药株进行相同条件下培养,体外单独培养时耐药株达到对数生长期及平台期的时间均较敏感株长;混合培养时,随着连续传代,耐药株菌落数量较敏感株迅速减少,甚至耐药株被清除。结论 TGC可诱导鲍曼不动杆菌产生获得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TGC的耐药可能具有遗传稳定性。TGC耐药株较敏感株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尘肺病防治工作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河南省40余年来的尘肺病防治工作效果。方法:采用发病工龄、发病年龄、死亡年龄、死亡病程4项指标对全省1994年底前诊断的24671例尘肺进行分析。结果:矽肺平均发病工龄、发病年龄、死亡年龄和死亡病程,90年代初较60年代初分别延长了7.66年,13.34岁,13.77岁和8.24年,煤工尘肺平均发病年龄、死亡年龄和死亡病程,90年代较60年代初分别延长了6.62岁,10.23岁和7.92年。结论:提示我省尘肺病防治工作效果较显著,矽肺的效果好于煤工尘肺,尘肺病对广大粉尘作业工人的危害程度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微透析技术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动态生物取样技术,具有“活体、微创、实时、高效”等特点,其与现代分析技术联用,实现了连续取样和动态测定,可进行微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准确校正,是测定生物体中待测组分确切浓度的关键步骤,可提高大分子、难溶性物质的回收率,使微透析的应用更为广泛。本文对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校正方法以及近年来提高回收率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艾滋病住院患者细菌血流感染的患病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5年至2020年血培养分离出细菌的艾滋病患者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及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多重耐药的比例。  结果  艾滋病患者中 2015年至2020年间血流感染细菌检出率为4.48%。革兰阳性菌检出128株(59.3%),83株有耐药报告,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94%,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91.4%,未检出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耐药者,多重耐药率38.6%,39.7%的细菌对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革兰阴性菌检出88株(40.7%),70株有耐药报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1.6%,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多重耐药率14.4%,12.8%的细菌对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  结论   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者,革兰阳性菌多重耐药率更高,治疗时可以选择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及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较敏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武昌地区气传花粉的调查,发现悬铃木属、松属、蒿属等13种花粉为本地区优势花粉,将以上13种花粉抗原对210例花粉症患者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蒿属花粉阳性率最高(64.3%),其次是豚草花粉(57.6%)、艹律草花粉(43.8%)、悬铃木属花粉(28.1%)。210例花粉症患者的发病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发病期相对集中在3~5月份和8~10月份,且以8~10月份发病率最高。以上提示,悬铃木属为本地区春季主要致敏花粉;蒿属、豚草属、艹律草属为本地区夏秋季主要致敏花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