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增高.现将有关突发性耳聋与ICAM-1和VCAM-1关系作一综述,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通过诱导sICAM-1、sVCAM-1的表达,促进了AS的发展。抑制黏附分子及其介导的黏附作用可望成为MS个体以及具有MS组分而尚未诊断为MS的个体预防和减慢向AS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就sICAM-1和sVCAM-1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其致AS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及其与总胆红素关系 ,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 :选取 17例脑梗塞伴有高血压患者 ,应用ELISA法测定发病后第 1、3、7、14天时血清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的含量 ,并与血清总胆红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发病后第 1、3、7、14天时间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分别为 16 2 5± 2 2 3ng/ml、172 5±2 2 1ng/ml、194 9± 2 11ng/ml、15 5 9± 2 0 8ng/ml,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脑梗塞发病后第 1天到第 7天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呈上升趋势 ,之后下降 ;血清胆红素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应激性保护措施 ,其值的增加可能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Zhao X  Song GM  Xu JL  Wang XJ  Song HM  Q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57-2659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中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ICAM-1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和VCAM-1的表达水平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l(SVCAM-1)水平与老年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老年MS患者40例,非MS患者(NMS组)39例,正常对照组(NC组)32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SVCAM-1、IR程度的差异。结果①MS组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NMS组(P〈0.05),且两组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VCAM-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老年M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且随MS组分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7.
以往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研究多聚焦于其在参与炎症调节以及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等方面。但最近VCAM-1被证实参与肿瘤的形成、扩散、转移等过程。VCAM-1在不同组织的差异生物学表达状态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VCAM-1在肿瘤中表达的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对疾病的临床治疗、药物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检测96例克罗恩病( CD)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细胞黏附分子-1 ( ICAM-1 )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CD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均明显增高(P<0. 01). 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组,各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1);按临床特征分组,各组内血浆中ICAM-1 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CD患者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与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期间移植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霉酚酸酯(MMF)对移植动脉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设Wistar到Wistar大鼠的同系腹主动脉移植对照组、SD大鼠到Wistar大鼠的同种移植组、同种移植MMF治疗组和抗黏附分子单克隆抗体治疗组。采集移植动脉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移植动脉组织ICAM-1及VCAM-1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移植动脉组织ICAM-1、VCAM-1表达较弱;同种移植组在排斥反应期间移植动脉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ICAM-1、VCAM-1表达强度和数量明显增加,且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MMF治疗组移植动脉仅微弱表达ICAM-1、VCAM-1,同时少有淋巴细胞浸润,与黏附分子单克隆抗体治疗相似。结论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关;MMF能显著抑制移植肾ICAM-1和VCAM-1的表达和淋巴细胞的浸润,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ICAM-1和sVCAM-1及CD18水平。以年龄相当而无重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sICAM-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升高,且AMI组各指标水平高于UA组,UA组高于SA组(P均〈0.05)。结论:ICAM-1、VCAM-1、CD18及P选择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高尿酸血症与其他代谢异常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和其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780例健康人群进行调查,观察在健康人群中高尿酸血症和其他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中13.43%患有高尿酸血症;其他的代谢异常分别为肥胖、高血压、空腹高血糖、高Tc、高TG、高LDL—C、低HDL—C、高nonHDL—C及脂肪肝,其患病率分别为11.8%、28.9%、20.2%、34.0%、26.4%、36.3%、31.7%、21.3%、39.8%。与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代谢异常在高尿酸血症中患病率较高;分别对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但两组间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血清尿酸水平有独立相关性的因素为肥胖、高血压、低HDL—C、高TG及脂肪肝。结论高尿酸血症能够使其独立相关因素的代谢异常发生危险性加大。  相似文献   

12.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瘤体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VCAM- 1)及外周血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s VCAM- 1)的表达与胃癌的血管生长、转移方面的影响。方法 :对 4 1例胃癌、8例良性胃溃疡、10例正常人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 ,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 2 5例正常人、3 0例胃癌术前和术后 1周外周血进行检测 ,分析瘤体及外周血清中 VCAM- 1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VCAM- 1不仅在胃癌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 ,在胃癌细胞膜上也有表达 ,而且 VCAM- 1的表达强度、表达率与胃癌血管的生长和转移有关。胃癌组病人外周血清中 s VCAM- 1的浓度比正常对照组高 ( P<0 .0 1) ,并且术后胃癌病人血清中 s VCAM- 1的浓度下降 ( P<0 .0 1)。结论 :VCAM- 1在胃癌的血管生成、癌细胞转移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s VCAM- 1有望成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 ALCAM)是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在白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其通过异嗜性黏附形式( ALCAM-CD6)和同嗜性黏附形式( ALCAM-ALCAM)介导细胞间黏附。研究表明,ALCAM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恶性黑色素瘤、结肠癌、乳腺癌和神经胶质瘤等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血管粘附因子-1(VCAM-1)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标本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VCAM-1的表达与乳腺癌转移及术后早期复发有关.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VCA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和31.75%,2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提示检测VcAM-1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有助于对术后患者选择放、化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与妊高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分子 (sVCAM - 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VCAM - 1 )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 )的关系。方法 收集 2 0例妊高征患者及 2 6例正常孕妇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sIVCAM - 1和sVCAM - 1的浓度。结果 妊高征组血清sIVCAM水平比正常对照组高 ,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妊高征组血清sVCA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统计学上差异显著 (P <0 0 0 1 )。结论 sVCAM可能参与了妊高征的病理生理变化 ,并可能对于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易伟  姚骏  胡志前 《医学综述》2014,(8):1345-1348
血管黏附蛋白1(VAP-1)是一种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多功能蛋白。VAP-1既是一种黏附分子,又是一种胞外酶,其在白细胞渗出、黏附级联反应、糖代谢调节、血管损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炎症性疾病、糖代谢相关疾病、肿瘤、脑卒中等众多临床疾病中,VAP-1的表达及功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使用VAP-1抗体和抑制剂已经在许多临床疾病的动物模型上显示了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黏附分子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食管癌瘤体中血管黏附分子 (VCAM 1)及外周血血清中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 (sVCAM 1)的表达与食管癌的血管生长、转移方面的影响。方法 :对 4 1例食管癌、8例良性食管溃疡、10例正常人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 ,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 2 5例正常人、30例食管癌术前和术后 1周外周血进行检测 ,分析瘤体及外周血清中VCAM 1的表达与食管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VCAM 1不仅在食管癌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 ,在食管癌细胞膜上也有表达 ,而且VCAM 1的表达强度、表达率与食管癌血管的生长和转移有关。食管癌组病人外周血清中sVCAM 1的浓度比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1) ,并且术后食管癌病人血清中sVCAM 1的浓度下降 (P <0 .0 1)。结论 :VCAM 1在食管癌的血管生成、癌细胞转移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sVCAM 1有望成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8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sVCAM-1、CRP和sCD40L的水平。结果 MHD组血浆sVCAM-1、CRP和sCD40L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HD伴冠心病组sVCAM-1、CRP和sCD40L水平明显高于不伴冠心病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sVCAM-1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0.413,P<0.01),与sCD40L呈正相关(r=0.368,P<0.05)。结论 MHD患者尤其是合并冠心病患者sVCAM-1的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代谢性疾病是多种代谢物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与其相关的不良后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代谢性疾病是子宫内膜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的高危因素。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肾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能是肾癌发生、发展的危险信号。因此,代谢性疾病可能成为早期评估肾癌的指标,对其综合治疗可能是防治肾癌及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