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究适当的营养干预方法,以减少因长途运输引起的应激反应对实验树鼩的不良影响。方法在实验的第一部分,根据树鼩野外食谱向本课题组目前在养的健康成年树鼩投喂过量的新鲜经济果蔬,记录各组体重变化、活动状态及剩余食量,探究实验条件下既满足能量消耗需求,又能满足树鼩饮食偏好的最优营养方案组合;实验的第二部分将长途运输应激树鼩随机分3组,并分别用上述营养方案、单纯常规饲料以及单纯足量果蔬饲养,通过生存率、生存状态和体重变化判断营养干预方法是否奏效。结果树鼩更偏好于食用苹果、雪梨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且面包虫干对树鼩体重的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一只成年雄性树鼩一天的食量约为富士苹果60 g+面包虫干10 g+标准饲料15 g;通过营养干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运输应激树鼩的死亡率(P=0.020)。结论营养干预方案可以降低长途运输应激期中树鼩的死亡率,有利于树鼩精神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和建立人工哺育树鼩的可行方法,将5对成年树鼩配对后饲养在繁殖笼内,喂与由标准动物粉状饲料、奶酪、新鲜蔬菜和水果构成的混合食物.新生树鼩出生后立即从母笼移出至孵育箱,每日人工喂与专门配制的牛奶制品.三周后将小树鼩从孵育箱移出,经喂与转换食物约10 d,过度到自食成年食物.结果7个月内5对成年树鼠句在共产11窝31只仔树鼩.在27只出生后人工喂养的仔树鼩中,25只健康存活至进入动物实验,人工喂养成活率为92.6%.树鼩平均产仔间隔52±8.9 d;平均窝产仔数2.8±0.4只.人工哺育树鼩的成功为提供树鼩应用于医学实验研究,尤其是与肝癌、肝炎有关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研究一种满足于树鼩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实验生物安全要求的独立换气专用隔离笼具。方法根据树鼩的生物学特性、实验生物安全要求及有关实验动物笼具标准进行设计。结果该笼舍完全适用于感染性疾病实验树鼩的饲养和实验操作。结论该笼具能达到维护实验动物福利,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人身健康,保护环境的要求,对于使用树鼩开展人类重大传染病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4.
尽管树鼩(Tupaia)的分类至今在国内外分类学界尚有争论,但它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却是一个事实。国内周、吴二氏在昆明从事树鼩的饲养驯化繁殖工作,并使用蒸煮软饲料饲育树鼩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软饲料制作过程繁琐、复杂、且易浪费,似不能满足树鼩的实验动物化要求。而颗粒日粮的处理、贮存和饲喂都较易,且饲料的浪费量最小。本文报告使用颗粒饲料饲养树鼩(Tupaia BelangeriChinesesis)的研究结果。材料与方法一、动物从昆明某地引进野生树鼩30只,根据毛色初步确定为云南滇西亚种。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用于饲养试验。二、饲料采用两种配方的颗粒饲料与周氏介绍  相似文献   

5.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树鼩的动物福利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更正     
作者赵琰等发表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3年2月第23卷第2期的《北京地区实验树鼩的饲养管理方法》,文中述及"在借鉴云南昆明动物所建立的"实验树鼩"相关技术的云南省地方性标准,及德国灵长类中心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实际条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树鼩生活习性的资料,并形成了具有本实验室特色的树鼩饲养管理方法,希望能为北方地区(北京)树鼩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提供借鉴"。有读者指出"《实验树鼩》云南省地方标准,至今为止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8.
树鼩在新陈代谢、生理机能、大体解剖和基因组等方面与人类具有相似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作为一种极具价值和科学研究需求的实验动物新资源,标准化质量控制已经成为树鼩使用中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和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树鼩质量控制团体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说明,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和贯彻实施,为树鼩实验动物标准化质量控制及国家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最终促进树鼩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多数来源于野生捕获,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较大,其实验结果的均匀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亟待解决树鼩人工饲养设施条件、繁殖关键技术、动物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许多文献报道了树鼩与其他实验动物比较,在肝病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在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丙型肝炎病毒(HCV)细胞培养体系、HCV病毒感染剂量与感染途径、HCV病毒对树鼩体外、体内感染后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病理检测等技术方法的建立及动物模型评价标准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系统性地进行初步报道,旨在为树鼩早日实现实验动物化和丙型肝炎疾病研究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立树鼩AS模型中NPC1L1(Niemann-Pick C1-Like1)基因在小肠和肝中mRNA的表达差异.即树鼩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树鼩不同膳食组间小肠、肝组织中的NPC1L1 mRNA表达差异.结果高脂饲料组树鼩肠组织中基因NPC1L1 mRNA的表达(3910±262)μmol/L,与正常饲料组比较(P<0.0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饲料组.结论树鼩消化道组织NPC1L1表达增加与脂肪代谢小肠组织中NPC1L1的高表达有关,NPC1L1可能参与了血脂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NPC1L1与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防人工饲养母树鼩产后食仔。方法从人工饲养繁殖种群选出50只有产后食仔癖的母树鼩,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预防产后食仔。结果50只曾有产后食仔史的树鼩怀孕45只,5只未怀孕,怀孕率为90%,其中2只怀孕10~15d流产,1只难产死亡,6只仍有产后食仔现象,食仔率由100%降为14%。36只母树鼩怀孕产后无食仔现象出现,并能正常将所生幼仔哺乳成活,预防成功率为86%。结论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树鼩产后食仔,对提高人工驯养树鼩种群的繁殖率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树Qu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树Qu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易感性。方法:对来自云南的树Qu接种含HCV的病人血清,然后用PCR方法检测树Qu血清的HVC RNA,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测定抗-HCV抗体,用原位PCR方法检测树Qu肝细胞内的HVC RNA。结果:34.8%的树Qu(8/23)在接种HCV后,血清中检出HCV RNA,对4例抗HCV阳性和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树Qu的肝组织进行原位PCR检测,结果在1例肝细胞中  相似文献   

13.
57只实验树鼩接种HBV后,用分子杂交技术、电镜及肝组织免疫酶标方法检测,有39只证实已获感染.这39只动物血清HBsAg及抗-HBs(PHA)表现有6种形式,与人感染HBV后的表现形式相似.表明树鼩是可用于HBV实验感染研究的较好的动物.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X基因转基因树鼩模型的建立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以精原细胞作为载体建立带乙肝病毒X基因的树鼩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首先构建带乙肝病毒pcDNA3.1- HBx基因的表达载体;然后以脂质体2000包被之.将此复合物以微量注射器注入8只雄性树鼩之睾丸组织中,1周后重复注射1次.注射后6周,使处理过的雄树鼩与雌性树鼩交配.在仔树鼩出生后1个月,取其肝组织作活检,并以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对其DNA表达进行鉴定,观察其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X基因.结果:处理的8只雄性树鼩中,6只具有生育能力,产仔树鼩11只.其中,1只仔树鼩乙肝病毒X基因阳性(阳性率9.09%).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为乙肝病毒X基因.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仔树鼩肝组织的改变包括:肝细胞坏死、慢性炎细胞在汇管区的浸润.结论:以精原干细胞作为载体,建立带乙肝病毒X基因的树鼩转基因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树鼩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视锥细胞数量占感光细胞的96%,具有较好的色觉及立体视觉,且树鼩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比较医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证实树鼩是理想的眼科实验动物模型。利用树鼩开展眼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近视模型的建立、近视对巩膜和脉络膜造成的变化,以及树鼩视网膜、视神经、角膜基础及视皮质的研究。本文对树鼩在眼科学的基础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人乙型肝炎病毒在树鼩中传代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乙型肝炎病毒(HHBV·)感染树鼩(Tree shrews)后,取其HBsAg及(或)HBeAg阳性的树齣血清传代感染另一批树鼩;18只树鼩分四批感染至第四代,经检测发现17只树鼩血清或肝细胞中HBV标志物阳性(94.4%);血清转氨酶(SGPT)升高,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此结果表明HHBV能够在树鼩间连续传代复制,为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树嗣性成熟期及成年早期形觉剥夺性近视(FDM)模型,探讨年龄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以视网膜形态变化为主的局部视网膜机制与近视的关系.方法 4月龄和5月龄树鼩各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遮盖组.遮盖组右眼遮盖作为实验眼,左眼开放作为自身对照眼.用自制半透明眼罩建立形觉剥夺近视模型,然后撤出干预因素,分别于遮盖3周、6周测量各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于遮盖6周观察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各层细胞数目变化情况.结果 4月龄和5月龄树鼩遮盖右眼3周后,遮盖眼远视度数均有所降低,但与自身对照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遮盖6周后:两组的屈光度和眼轴与对照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遮盖期间,形觉剥夺眼眼轴不断增长,近视度数也逐渐增加,二者有很好的直线负相关关系;并且4月龄组所诱导出的近视程度高于5月龄组(P<0.05).形觉剥夺可引起各层视网膜普遍变薄,有核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中胞核数减少,排列稀疏紊乱.结论 形觉剥夺可以诱导性成熟期及成年早期树鼩的近视形成及视网膜形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6例1月内因肺炎死亡的树鼩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分析。方法解剖死亡树鼩,利用无菌刀片切开肺组织,用无菌接种环插入肺内采样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另取两份样品进行细菌涂片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培养出来的细菌进行进一步分离和菌落生长情况的观察,并经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氧化酶试验、生化编码鉴定和9种药敏试验,初步确定树鼩肺部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药敏情况。结果样本革兰氏染色见到大量阴性杆菌,抗酸染色结果显示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大小约为0.2μm×2~6μm。营养琼脂培养6例样品中均仅见1株旺盛生长的细菌,进一步分离培养经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抗酸染色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大小和染色结果与样本涂片相同,经鉴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头孢哌酮,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定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和青霉素G为低度敏感。结论 6例树鼩死亡原因均为细菌性肺炎,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实验筛选出的药物可为临床治疗树鼩该类病例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epA-1)、乙型肝炎疫苗(Hbv)以及HepA-1、Hbv分别与佐剂硫酸乙酰肝素(HS)联合对树鼩进行免疫后树鼩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按照疫苗种类、佐剂以及免疫途径将树鼩随机分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末次免疫后的4周、8周、12周、16周和20周尾静脉采血,用ELISA法检测树鼩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除空白对照组外,实验组均在末次免疫的第四周检测到抗甲型肝炎病毒(HAV)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抗体,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并于12周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同时,联合HS佐剂组的体液免疫效果均优于单纯疫苗免疫组.并且不同抗原以及联合佐剂采用不同的免疫途径免疫树鼩其免疫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对树鼩进行疫苗免疫原性和增强免疫效果检测,证实以树鼩作为动物模型进行疫苗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树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树鼩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遗传标记分析方法,了解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40条随机引物进行优化,筛选出能有效用于树鼩群体遗传分析的RAPD位点,对48只树鼩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应用Popgene 1.32与RAPDistance Package Version 1.04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树鼩的群体遗传特性。结果20个RAPD引物共检测到113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5.6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69个(占61.1%)。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307,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09~0.27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693。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态度(H0)(0.1864)略高于雌性群体(0.1470),平均遗传多态度(Hpop)为0.1667;树鼩遗传多态度所占的比例在群体内为48.29%,而雌、雄群体间为51.71%。NJ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T15、T33和T47号树鼩个体聚类成一大类,其余45只树鼩个体聚成另一大类,雌、雄个体呈相互交叉现象。结论实验所筛选的随机引物可有效用于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本树鼩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