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浆5-HT、5-HIAA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活动期及缓解期的血浆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的差异。方法:参照罗巴Ⅱ诊断标准,选取腹泻型IBS(D-IBS)患者14例及便秘型IBS(C-IBS)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2例。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IBS患者缓解期和活动期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5-HT、5-HIAA水平。结果:活动期D-IBS及C-IBS患者血浆5-HT、5-HIAA水平均升高,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达2-5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除活动期D-IBS血浆5-HT水平显著高于C-IBS(P<0.05)外,两型IBS患者之间活动期血浆5-HIAA和缓解期血浆5-HT、5-HIAA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两型IBS患者缓解期的血浆5-HT、5-HIAA水平均比活动期明显降低(P<0.01),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5-HT、5-HIAA和IBS发病相关,推测5-HT改变是IBS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2.
克罗恩病5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克罗恩病(CD)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该医院1996年1月~2005年5月58例出院诊断为CD患者的临床表现、确诊时间、诊断方法、不同时期血沉、CRP的变化、误诊情况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结果腹痛(86.9%)、腹泻(69.6%)为本组患者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消化道出血(32.7%)、肛周病变(18.9%)的发生率亦较高。病变在回盲部者35例(60.3%)。56例活动期CD和18例复发期CD的血沉和CRP比其缓解期明显增高。结肠镜、消化道X线、胶囊内镜及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77.1%,63.2%,75%及100%。内镜活检病理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10例(27.8%)。初诊误诊24例(41.4%)。糖皮质激素联合5-氨基水杨酸治疗活动期CD缓解47例(81%)。结论C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血沉及CRP在CD随访中有一定价值。CD好发于回盲部。结肠镜检查是末段回肠和结直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对早期诊断小肠CD有重要价值。确诊CD不依赖于病理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X线钡餐、内镜及病理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基因在克罗恩病(CD)肠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可能机制。方法: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CD的表达谱芯片GSE112366、GSE75214、GSE16879 和GSE186582。GEO2R在线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首先观察Tim-3 在正常组织、活动期CD和缓解期CD肠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观察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Tim-3表达水平与CD简化内镜(SES-CD)评分的关系。随后分析CD患者肠组织Tim-3的表达水平在英夫利昔单抗(IFX)或乌司奴单抗(UST)治疗前后的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第0周CD患者肠组织Tim-3 的mRNA表达水平对生物制剂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Cibersort在线工具估算各数据集中CD患者肠组织M0、M1和M2 型巨噬细胞比例,并进行肠组织Tim-3 表达与巨噬细胞比例的相关性分析。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12 例活动期CD患者和15 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肠组织中Tim-3、CD68的表达水平和CD68+ Tim-3+巨噬细胞的数量。最后收集6例活动期CD患者和8 名健康对照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肠组织中Tim-3 和M1、M2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4个数据集中均发现,与正常肠组织相比,Tim-3的mRNA表达水平在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中显著增高。活动期CD患者较缓解期CD患者肠组织中Tim-3的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与SES-CD评分呈正相关(r =0.39,P <0.001)。IFX/UST治疗后CD患者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此外IFX应答组与无应答组相比,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较低。治疗第4~6 周,ROC曲线分析显示第0 周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Tim-3 表达水平对IFX疗效具有预测价值(AUC=0.70,P =0.04)。Cibersort分析发现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与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中M0及M1型巨噬细胞浸润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患者炎性肠黏膜中CD68 和Tim-3 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 <0.05)。此外,CD68+ Tim-3+双阳性巨噬细胞比例在CD患者炎性部位亦明显增多。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D患者肠组织Tim-3 mRNA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者高(P <0.05),且CD患者肠组织Tim-3 mRNA表达水平与M1型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Tim-3 可能通过影响M1型巨噬细胞极化在CD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可能预测早期IFX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钙卫蛋白(FC)免疫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两种测定方法,探索免疫荧光法测定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3例患者粪便样本(IBD患者77例,有消化道症状但肠镜检查正常者26例),以ELISA法为对照,计算免疫荧光法的敏感度、特异度、相关系数等指标。收集122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IBD患者的粪便样本,其中克罗恩病(CD)85例,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根据CDAI或UCAI评分评估CD或UC的临床活动情况;根据CDEIS、Rutgeert′s评分或Mayo内镜评分评估CD或UC的内镜活动情况。比较缓解期与活动期IBD患者的FC浓度差异,并评价FC对IBD疾病活动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与ELISA法对比,免疫荧光法的敏感度是92.30%,特异度是64.00%,相关系数是0.815(95%CI:0.737~0.871,P0.05)。使用免疫荧光法时,内镜活动期IBD患者的FC浓度是925.61(408.56~1 634.00)μg/g,高于内镜非活动期的387.78(30.28~679.99)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FC的截断值定为300.37μg/g时,其预测IBD内镜活动性病变的敏感性是76.60%,特异性是60.71%。在18例CD术后患者中,72.22%(13/18)出现内镜复发,其免疫荧光法测定的FC浓度值显著高于未复发者,预测CD术后复发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是0.923,截断值是407.36μg/g,敏感性为76.92%,特异性为100%。结论免疫荧光法与ELISA法有较好的相关性,敏感性高;FC能有效反映IBD患者的疾病活动情况,对及早发现CD术后复发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肠黏膜SP、VIP、CGRP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降低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以及它们在IBS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黏膜标本取自17例正常人、16例腹泻型IBS(D-IBS)患者和12例便秘型IBS(C-IBS)患者的回盲部、乙状结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SP、VIP、CGRP。结果:IBS患者结肠黏膜SP、VIP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BS患者结肠黏膜SP、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1);IB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的CGRP含量和CGP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强度、面积、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SP、VIP可能参与了IBS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在双腔气囊小肠镜下的溃疡形态和发生部位,评价内镜下严重 程度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医师根据内镜下表现诊断CD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前瞻性随访2015年7月 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首次行全小肠双腔气囊小肠镜并确诊CD的45例患者,由2名经验丰富的消化内科 内镜医师观察小肠镜下溃疡的形态,并进行简化CD内镜评分(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D,SES-CD),分析SES-CD与 CD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的相关性。结果:在45名克罗恩病患者中,24例(53.33%)溃疡位于回 肠末端,5例(11.11%)位于回结肠,16例(35.56%)位于上消化道未累及回肠末端,其中8例(17.78%)仅累及空肠。在CD 患者中纵行溃疡有32例(71.11%)。SES-CD与CDAI评分无相关性(r=0.237,P=0.136)。结论:双腔气囊小肠镜下CD溃疡 表现具有多样性且可仅累及上消化道或空肠,因此不能以回肠末端及回盲瓣完好而排除CD。CDAI评分不能完全评估 CD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9例克罗恩病(CD)与24例肠结核(ITB)患者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结果显示,CD组腹泻、便血、肛周疾病、肠梗阻等明显高于ITB组(P〈0.05或0.01);ITB组发热、盗汗症状及伴肺结核、腹水发生率明显高于CD组(均P〈0.01)。内镜下CD患者纵形溃疡、鹅卵石征、肠腔狭窄表现均较ITB组多见(P〈0.05或0.01),而ITB的环形溃疡、鼠咬状溃疡较CD组多见(P〈0.05或0.01)。CT下CD组肠壁分层状增厚、肠壁内积气、肠壁脂肪征、肠腔狭窄、腹腔脓肿表现均较ITB组多见(P〈0.05或0.01),而ITB肠壁单层状增厚、中空淋巴结较CD组多见(P〈0.01);ITB组肠壁增厚、强化及淋巴结肿大的程度多均高于CD组(均P〈0.01)。提示CD与ITB各有其临床特点,结合内镜及CT下表现特点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炎性生物标志物在克罗恩病(CD)诊断与疾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自愿参与试验的24例克罗恩病患者,即CD组,经CD疾病活动度指数评分再分为重度CD组5例,中度CD组11例,缓解CD组8例;同时在我院选取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24例,记对照组。观察记录上述炎性生物标志物浓度在克罗恩病诊断与疾病评估中的作用,并分析其与CD内镜下严重程度(CDEIS)指数及CD疾病活动度指数(CDAI)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缓解CD组、中度CD组及重度CD组间FC、CRP、FL含量比较,差异呈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C临界值为104μg/g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15%及65.88%,FL临界值为10μg/g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01%及71.29%,拥有较高的敏感性;各炎性生物标志物与CDEIS及CDAI均呈现强相关性。结论:粪便乳铁蛋白与粪便钙卫蛋白能有效诊断克罗恩病,且敏感性较高,能有效评估克罗恩病病情发展,帮助制定对症治疗措施;并且能较为准确预估患者是否存在复发隐患,但是粪便乳铁蛋白与粪便钙卫蛋白物诊断中特异性缺乏,且各研究选取临界值各不相同,尚无统一标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受累的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第30周回末及结肠和小肠黏膜愈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接受IFX治疗的小肠受累C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RP、白蛋白)、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胶囊内镜Lewis评分、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30周18例小肠CD患者的内镜下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Lewis评分、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评分、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体质量指数和白蛋白明显升高。临床缓解率为88.9%(16/18),回末及结肠黏膜愈合率58.8%(10/17,1例患者治疗后未复查结肠镜),小肠黏膜愈合率22.2%(4/18),深度缓解率17.6%(3/17)。在IFX治疗第30周,4例小肠黏膜愈合者回末及结肠黏膜均达到愈合,而回末及大肠黏膜愈合而小肠黏膜未愈合者6例。结论 IFX可有效诱导和维持小肠CD患者的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减轻炎性活动。小肠黏膜愈合滞后于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小肠CD治疗疗效评价除关注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外,还应结合小肠黏膜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体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D-二聚体变化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 方法:采用ELISA法与自动血细胞分析系统Washing Solution试剂检测2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25例缓解期患者,8例克罗恩病(CD)活动期患者、9例缓解期患者及53例健康志愿者的MPV和D-二聚体。 结果:UC和CD活动期患者MPV较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低(P<0.01);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期患者MPV较正常对照组也降低(P<0.05)。 结论:IBD活动期患者MPV较低,而D-二聚体水平较高;MPV和D-二聚体可做为IBD活动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肠道细菌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和健康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内镜检查及病理报告确诊的10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80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80例健康者的粪便及血清样本,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沙门氏菌(S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IBD患者中Cd、Sm和Sa的感染率分别为10.6%、8.3%和7.8%,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3,0.018,0.023);活动期CD和UC患者Cd、Sm和Sa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08,0.022;P=0.025,0.011;P=0.025,0.021),CD和UC患者的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患者病变部位包含结肠、使用激素及免疫制剂治疗,与上述3种细菌的感染有显著关联(P〈0.05),而吸烟史及使用美沙拉嗪治疗与细菌感染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评价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172例门诊及住院IBD患者进入本研究,IBD病情评估:溃疡性结肠炎(UC)参考True-Love标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克罗恩病(CD)依据Harvey和Bradshaw标准分组:积分<4分为缓解期,4~8分为中度活动期,≥9分为重度活动期。调查以面谈方式进行。营养风险评估采用NRS2002方法。结果 172例患者中UC 102例,CD 70例;男95例,女77例。患者IBDQ总分及其4个维度评分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01)。CD组缓解期和活动期的IB-DQ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中度活动组和重度活动组的IBDQ总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患者疾病诊断(UC或CD)、年龄、性别、医疗费用以及营养风险等因素与IBDQ评分无显著相关。结论IBDQ与IB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可有效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克罗恩病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X线、内镜检查和手术情况。结果:CD好发于男性,多见于青壮年,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及腹块为主;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病变常累及小肠和结肠。结论:C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延误诊断,克罗恩病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及内镜检查,手术为获得病理诊断的主要方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湖北省武汉市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探讨IBD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56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包括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20例克罗恩病(CD),收集其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IBD诊断、疾病活动性、分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纳入同时期体检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IA法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B,分析IBD临床资料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IBD组中共检出6例阳性(10.71%),对照组未检出阳性.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低于CD患者(P<0.05),处于疾病活动期的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初发型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高于非初发型患者(P<0.01),结肠受累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结肠受累者(P<0.01).结论:与健康成年人相比,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活动期及结肠受累的IBD患者可能更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与激素对儿童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临床指标和肠黏膜愈合方面的治疗效果,探讨EN治疗儿童CD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2年7月-2014年1月确诊为活动期CD的患儿,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EN组)和激素治疗组(激素组),观察对比CD患儿在0、2、4、6、8、10、12周的各项临床检测指标变化,并通过内镜及组织学检查观察对比CD患儿在0、12周时的肠黏膜炎症改变。结果(1)共48例CD患儿入组,EN组25例,激素组23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12周)时,EN组的临床缓解率为80%(20/25),激素组为82.6%(1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EN组的内镜下缓解率为72%(18/25),显著高于激素组的34.8%(8/23)(P〈0.05);EN组的组织学缓解率为60%(15/25),也显著高于激索组的26.1%(6/23)(P〈0.01)。结论EN是治疗儿童活动期CD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诱导黏膜愈合方面较激素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健康人群肺功能指标及肺部表现的差异,总结IBD患者肺支气管病损的发病规律,寻找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BD患者219例(IBD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83例,克罗恩病(CD)36例。腹泻型IBS患者30例(IBS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和肺部症状,检测血清肝肾功能,并行胸部X线及肺功能检查。结果 IBD组患者中,肺功能异常占71.2%,胸片异常占19.6%,咳嗽、气短等肺部症状占18.7%,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其他除肺以外的肠外表现占30.1%;IBS组患者中,肺功能异常占33.3%,肺部症状占3.3%;对照组肺功能异常占20%,无肺部伴随症状。CD患者肺活量(VC)、一秒率(FEV 1.0%)、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FEF 7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肺总量(TLC)指数较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下降;UC患者FEV 1.0%、FEF 75%、MMEF及DLCO指数较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下降。结论与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相比,IBD患者更容易出现肺功能异常。CD患者肺功能损害以阻塞型通气障碍和限制型通气障碍为主。UC患者的肺功能损害表现为阻塞型或混合型通气障碍。IBD患者的肺部损害远远高于其他肠外表现,从而证明了肺与大肠间病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英夫利昔治疗炎症性肠病最佳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获取英夫利昔(IFX)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良好疗效的方法.方法 应用IFX治疗7例难治性、1例初治炎症性肠病患者(5例CD、3例UC);药物每次5 mg/kg,分别于0、2、6周及其后每8周1次缓慢静脉滴注.治疗后长期随访,8例患者中5例对皮质激素抵抗、2例激素依赖、1例为初治病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对5 mg/kg程序性IFX治疗有较好应答,CD患者2例完全缓解,2例有效,1例不易判断疗效;3例UC患者中1例完全缓解,2例有效.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随访中,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正确选择适应证;根据患者对药物的临床反应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适当搭配免疫抑制剂;以内镜下黏膜愈合作为IFX的治疗终点可有效地防止疾病复发,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克罗恩病膀胱瘘容易误诊,需提高对它的认识,以求早诊断早治疗。文中报道2例克罗恩病膀胱瘘误诊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讨论其病因学、诊断和治疗。2例均行手术并经病理确诊,术后随访至今治疗效果良好。认为CT结合膀胱镜是确诊克罗恩病膀胱瘘的首选检查。在治疗上手术为首选,大部分患者只需切除病变肠管,膀胱瘘并不需要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