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 (UTI)在婴幼儿体外循环 (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及肺保护作用。方法 36例小儿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2例 ,U1组UTI 5 0 0 0U/kg、U2组UTI 10 0 0 0U/kg、对照组 (C组 )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在麻醉诱导后 (T1)、体外循环结束 (T2 )和术后 2h(T3 )等时点采集血样 ,检测血浆IL 6、IL 8、IL 10和TNF α。同时记录气道平均压、呼吸系统总顺应性 (Crs)、吸入氧浓度和动脉血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乌司他丁组体外循环中及术后 2hCrs明显升高 (P <0 .0 5 ) ,血浆IL 6、IL 8、TNF α明显降低 (P <0 .0 5 ) ,血浆IL 10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 ,并上调抗炎细胞因子 ,因而能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改善呼吸系统总顺应性 ;10 0 0 0U/kg剂量的乌司他丁较使用 5 0 0 0U/kg者的肺保护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 30min以上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 (U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各 15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 12 0 0 0U kg ,C组不用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 30min、主动脉开放 30min、术后 6h和 12h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8(IL 8)的浓度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的活性表达。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血浆IL 6 ,IL 8,TNF α ,CD11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PB后IL 6 ,IL 8,TNF α的水平明显上升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 30min达高峰 ,术后开始下降。其中TNF α ,IL 8于术后 12h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但IL 6仍高于转机前水平 (P <0 .0 5 )。CD11b于术后 6h达高峰 ,12h后仍高于麻醉诱导后水平 (P <0 .0 5 )。与C组相比较 ,U组TNF α ,IL 6 ,IL 8,CD11b上升幅度小 ,术后 12hIL 6 ,CD11b明显低于C组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L 6 ,IL 8,TNF α的释放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血液超滤对高原地区体外循环围术期肺功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拉萨高原地区体外循环(CPB)围术期呼吸指数(RI)、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液超滤技术对CPB后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7月在海拔3 700 m开展的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10例,根据CPB过程中有无应用血液超滤技术,将患者分成血液超滤组(n=5)和对照组(n=5),各组均分别于CPB前、主动脉开放后5 min、CPB结束时、以及CPB后60、120、240 min,测定气道平台压(PPlateau)、气道峰压(PAP)、静态胸肺顺应性(Cs)、动态胸肺顺应性(Cd)和RI的变化.结果:全组无早期死亡.所有患者在CPB转流中及转流后均未出现血红蛋白尿.与CPB前相比,对照组在主动脉开放后5 min至CPB后240 min各时间点,其RI、PPlateau和PAP均显著升高(P<0.05),Cs、Cd均明显降低(P<0.05);血液超滤组在主动脉开放后5 min至CPB后60 min,其PPlateau、PAP和RI虽较CPB前有增加趋势,Cs、Cd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对照组PPlateau、PAP和RI均较血液超滤组明显升高(P<0.05),而Cs、Cd较血液超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原地区CPB可引起明显的肺功能急性受损;CPB中应用血液超滤技术能明显减轻术后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 OLV)和体外循环( CPB)下行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CPB心脏手术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n=27)和对照组( n=27)。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万U/kg,CPB期间持续肺动脉灌注低温含氧血混合乌司他丁2万U/kg(与氧合机器血混合);对照组在相应时段同样方法使用等容量氯化钠溶液。采集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T1),CPB结束后双肺通气(T2),CPB结束后4 h(T3)、8 h(T4)、24 h(T5)的动脉血气,计算PaO2/FiO2、Cs、Cd、RI并记录单肺通气时间和低氧血症的发生,以及检测T1、T4、T5时间点的炎性因子( IL-6、TNF-α、WBC、中性粒细胞比率);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4),观察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24 h PaO2/FiO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8、24 h RI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4 h 的Cd、Cs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术后8 h血浆TNF-α、IL-6、WBC、中性粒细胞比率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和CPB下行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4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h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尿蛋白酶抑制剂防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颖川  姜桢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31(2):182-185,F003
目的 探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尿蛋白酶抑制剂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 0只健康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手术对照 (C)组、缺血再灌注 (IR)组、药物治疗 (U )组。每组分别于夹闭缺血的第 4 5min、再灌注后 30、6 0、12 0min 4个时点 ,经颈动脉放血处死大鼠 ,并取血浆和左肺 ,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含量 ,肺组织干 /湿重比值、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及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1)血浆TNF α含量 :IR组在缺血再灌注后血浆TNF α含量明显增加 ,较C组和U组显著增高(P <0 .0 5 ) ;而U组的TNF α含量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变化无显著性意义。 (2 )肺组织SOD含量 :经缺血再灌注后 ,IR和U组肺组织SOD含量较C组同时点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U组减少的程度明显小于IR组 (P <0 .0 5 )。 (3)肺组织D/W比值 :经缺血和再灌注后 ,IR和U组的肺组织D/W比值都呈进行性下降 (再灌注 6 0、12 0minvs缺血 4 5min ,P <0 .0 1) ;U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IR组 (再灌注 6 0、12 0min时 ,U组vsIR组 ,P <0 .0 5 )。 (4 )肺组织病理变化 :缺血再灌注后IR组肺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 ,毛细血管充血、肺泡间隔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炎性细胞及炎性液体渗出渐显著 ,电镜下见肺泡  相似文献   

7.
Ren TY  Yang XW  Ma Y  Wang F  Qiang WD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391-139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围体外循环期 (CPB)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2 0例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与乌司他丁组 (U组 ) ,每组 10例。于体外转流前 (T1)、开放主动脉即刻 (T2 )、开放主动脉 30min (T3 )、停止CPB4h (T4)和 2 4h(T5)抽取动脉血 ,测定血浆CK MB、CK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CPB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围CPB期间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心脏复跳情况以及术后 2 4h引流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浆cTnI浓度及CK、CK 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C组血浆cTnI浓度在T3 、T4和T5时间点显著升高 (P <0 0 1) ,于T4时点达峰值 ,T5时点开始下降。U组血浆cTnI浓度在T3 、T4时点显著升高 (P <0 0 1) ,于T5时间点已下降至正常水平。在T3 ~T5时间点U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C组 (P <0 0 1)。C组与U组血浆CK和CK MB活性在T2 ~T5时点都显著升高 (P <0 0 1) ,T2 ~T4时点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至T5时点U组显著低于C组(P <0 0 5 ) ,U组自动复跳率多于C组 (P <0 0 5 )。术后 2 4h引流量C组明显多于U组 (P <0 0 5 )。结论 围CPB期间分两次使用乌司他丁 1 2万U/kg ,能减轻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8.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 (CPB)中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 2 1例先心病心内畸形矫治术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 (A组 ,n =7) ;抑肽酶组 (B组 ,n =7) ,给予抑肽酶 5 0 0万U ,CPB前给予 1/ 2量 ,余加入预充液 ;乌司他丁组 (C组 ,n =7) ,给予乌司他丁 2万U/kg ,1/ 3量用于CPB前 ,1/ 3加入预充液 ,另 1/ 3复温时给予。于麻醉后CPB前 (T1)、CPB 30min(T2 )、停CPB(T3)、停CPB后 3h(T4 )、2 4h(T5 )、72h(T6 )采集静脉血 ,观察患者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和内皮素 - 1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vWF三组变化趋势一致 ,T2已开始上升 ,与T1相比 ,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抑肽酶组与乌司他丁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T3、T4、T5、T6与T1相比 ,三组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B组与C组上升幅度较小些 ,T2与T3两时间点 ,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与 P <0 .0 5 )。CPB时ET - 1有增高趋势 ,A组T2已明显上升 ,CPB后 3h达高峰 ,以后有下降趋势 ,但CPB后 72h仍高于CPB前 (P <0 .0 5 )。B组与C组ET - 1总体无增高趋势。结论 CPB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激活 /损伤 ,CPB导致的某些继发因素使此损伤持续数天 ;乌司他丁对CPB中内皮细胞有一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A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 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 h F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药对体外循环 (CPB)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4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 ,按麻醉维持不同随机分为 3组 :芬太尼组 (Fen组 )主要用芬太尼维持 ;异氟醚组 (Iso组 )以吸入体积分数为 1 0 %~ 1 5 %异氟醚为主 ;异丙酚组 (Pro组 )主要用异丙酚维持。分别于以下 5个时点采集动脉血 ,麻醉诱导后 (T1)、切皮前 (T2 )、升主动脉开放后(T3 )、CPB术后 2h(T4)、CPB术后 2 4h(T5 )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 6(IL - 6)。结果 Iso组切皮前 (T2 )TNF -α明显下降 ,从 0 94μg/L降至 0 3 8μg/L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T2~T4的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0 0 5 )。各组TNF -α、IL - 6在CPB中及术后均较切皮前 (T2 )升高 (P <0 0 5或P <0 0 1)。三组间各时间点IL - 6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PB过程中及术后血浆TNF -α、IL - 6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最高值在CPB术后 2h出现 ,于术后 2 4h降低 ,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异氟醚对TNF -α的释放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并不能改变CPB手术对TNF -α的影响 ;而异氟醚、芬太尼和异丙酚对IL - 6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慢性臭氧暴露对小鼠肺部炎症、肺部结构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32 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单次( 急性) 臭氧暴露组、单次空气暴露组、多次( 慢性) 臭氧暴露组( 1 次/3 d, 6 周) 和多次空气暴露组, 每组8 只。小鼠暴露于2. 5 ppm的臭氧环境中, 3 h/ 次。于臭氧暴露结束后24 h, 评估肺容积和低密度区( LAA) 比例、肺功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细胞计数、BALF 丙二醛( MDA) 、血清8-脱氧鸟苷( 8-OHdG) 、肺部炎症积分以及肺组织平均内衬间隔( Lm) 。结果 与单次空气暴露组比较, 单次( 急性) 臭氧暴露增加BALF炎症细胞总数, 增加肺部炎症积分,增加BALF 中MDA 水平、血清8-OHdG 水平, 不影响肺容积、肺容积中LAA 比例、肺总量、呼吸气流、肺部Lm。与单次( 急性) 臭氧暴露组、单次空气暴露组、多次空气暴露组比较, 多次( 慢性) 臭氧暴露增加BALF 炎症细胞总数, 增加肺容积、肺容积中LAA 比例, 增加肺总量, 介导呼出气流阻塞, 增加肺部炎症积分和Lm。结论 急性臭氧暴露诱导气道/ 肺部炎症和氧化应激, 慢性臭氧暴露诱导气道/ 肺部炎症、肺气肿和呼出气流阻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犬热缺血供体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肺功能情况。方法 采用室温下热缺血 3 0min、LPD液灌注后 4℃保存 2 5h时的供肺 ,行右肺同种异体移植手术 7例 ,术前及监测恢复灌注 0 5 ,1,2及 4h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肺动态顺应性 (Cdyn)、平均肺动脉压 (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和心输出量的变化 (CO)。结果 所有受体犬在观察期间均存活。恢复灌注 4h内的肺功能各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或者虽然有统计学差异 ,但仍有较好的绝对水平。结论 热缺血 3 0min低温保存 2 5h的供肺可以维持生命 ,恢复灌注后 ,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在灌注后一段时间内 ,供肺功能下降 ,但仍可较好支持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6例肺移植手术的方法、肺保存及术后管理监测.方法选择1996~2005年进行的6例同种异体肺移植,其中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53.6岁;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2例,双肺结核右毁损肺1例.供肺均为脑死亡,采用Euro-Colins或LPD液肺灌注并良好保存.受体与供体血型匹配,均行右肺移植,肺支气管、肺动脉为端端吻合,肺静脉为心房-心房吻合,手术前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术后全面监测,包括心肺功能、抗生素使用及免疫药物的调整.结果本组未出现支气管、肺动静脉吻合口并发症.6例中5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存活近1年.死亡者中4例死于肺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严重肺出血.6例术后均出现排斥反应,其中1例术后出现2次.结论肺移植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供肺的选择和保存、手术操作以及手术前后的管理已逐渐成熟,术前心肺功能差者、术后使用免疫药物同时合并严重感染者病死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14.
空洞引流术曾被作为空洞性肺脏疾病的常用手术,但渐有被肺切除术取代的趋势。而作为一种术式因其具有独特的适应症仍时被选用。我科采用经胸壁开窗空洞引流术治疗重症肺脓肿及肺结核空洞各1例,效果满意。开放性空洞引流术仍不失为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行之有效的应急性或过渡性手术,并为肺切除术或胸廓成形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血清肿瘤标记物系列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糖原19-9(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相关物质(TSGF)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日本产Elecsys 2010,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138例未经治疗的初诊肺癌患者(肺癌组)的血清CEA、CA125、CA19-9、CYFRA21-1、NSE和TSGF水平;另选择10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1)和50名健康人(对照组2)作为对照。结果 肺癌组血清CEA、CA125、CA19-9、CYFRA21-1、NSE和TSGF中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均P〈0.01).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特异性为100%.若血清CEA≥16ng/ml、CA125≥47U/ml,CA19-9≥47U/ml、CYFRA21-1≥8ng/ml、NSE ≥20ng/ml、TSGF≥65U/ml,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43%、42%、26%、55%、19%和28%;6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78%)较单项检测高(P〈0.01)。细胞学(痰、和/或纤维支气管镜毛刷、和/或细针肺穿刺)检查的敏感性为66%(91/138)。较6项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低(P〈0.05);细胞学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系列测定,其敏感性为84%(116/138),提高了18%(P〈0.01)。另外,CYFRA21-1在鳞癌的敏感性(67%)最高(P〈0.01),CA125在腺癌(65%)最高(P〈0.01)。结论 血清肿瘤标记物系列检测能辅助诊断肺癌。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minireview concerns that ANP and its receptor existing in lung may b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ulmonarv function and in tbe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edema. It is suggested that ANP may be a new effectiv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pulmonary ede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肺移植技术治疗Ⅲ期中心型肺癌的可行性.方法 从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共进行8例自体肺移植.所有8例患者术前均经纤支镜检查明确诊断,术前肺功能检查示不能耐受全肺切除术.术中下叶肺离体后以20℃含肝素生理盐水灌注,然后将下肺静脉重植于上肺静脉残端,依次完成支气管和肺动脉吻合.术中常规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支气管胸膜瘘.至2008年1月,6例患者已健康存活7~90个月,中位时间为3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3例患者术后18、24及72个月的核素扫描娃示再植肺叶灌注良好.1例患者术后第2天因肺静脉栓塞接受再植肺叶切除术,并因肺癌复发于术后15个月死亡,另1例患者于术后31个月死于脑转移.结论 对于心肺功能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Ⅲ期中心型肺癌患者可考虑应用自体肺移植术,自体肺移植术是一种能保留健康肺组织的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8.
毕泗允 《中原医刊》2013,(23):26-27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对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可改善FEV1、FVC、PEF,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可以更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部阴影的误诊原因,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误诊的肺部阴影患者。结果:肺癌、结核、肺部炎症的呼吸道症状、早期影像学均有共性,常致三者相互误诊。结论:临床医生要结合临床症状、既往史和相关检查,综合分析并诊治患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