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膜连蛋白Ⅴ(AnnexinⅤ)及P选择素(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78例冠心病患者及26例健康体检者血小板膜AnnexinⅤ和CD62p的阳性百分率.结果: 冠心病组AnnexinⅤ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升高(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心梗组与对照组相比,CD62p表达率显著性升高(P<0.01).心梗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AnnexinⅤ及CD62p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测定血小板AnnexinⅤ和CD62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膜连蛋白V(Annexin V)是钙离子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家族成员之一,与人Annexin V有关的血栓形成机制是当前血栓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1].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多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是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的功能起重要的作用,体积大的血小板通常更具活性且能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和β-血栓球蛋白。为了解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人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表达载体并诱导其表达.应用双功能螫合剂联肼尼克酰胺(HYNIC)偶联后应用核素^99mTc标记。方法PCR扩增含Annexin Ⅴ编码基因序列.将扩增产物克隆至His融合表达载体pET-28a(+).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His融合Annexin Ⅴ的表达.应用Ni-NTA Superflow纯化并经测序、SDS-PAGE及Western blot确证。表达的蛋白通过HYNIC偶联后进行^99mTc标记,考察标记物的特性。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示PCR扩增产物碱基数量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对重组质粒的分析表明,插入片段的序列与发表的Annexin Ⅴ基因编码序列一致。在IPTG诱导下.经Western blot及SDS-PAGE证实,重组大肠埃希菌DH5α高效表达分子母约36kD的目的产物。…99mTc-HYNIC-Annexin Ⅴ标记率及放化纯均达到90%以上,稳定性在6h以上.可以满足核素显像的要求。结论 人Annexin Ⅴ编码序列已被克隆至His融合表达载体pET-28a(+)上.并在大肠埃希菌DH5α中高败、大量表达。经HYNIC偶联后^99mTc标记.可以得到较高的标记率和放化纯。^99mTc-HYNIC-Annexin Ⅴ有望成为一种行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凋亡显像剂。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从开展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其间的新技术、新器械、新思想及新观点层出不穷,其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是当前热点。血小板激活是导致PCI围术期血栓形成的重要机理之一,PCI损伤处胶原暴露,血管内皮释放von Willebrand因子等粘连蛋白,与血小板结合后使之活化、变形、聚集,启动白血栓形成过程。因此,血小板激活是PCI围术期血栓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成分之一,采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助于降低其血栓发病率。抗血小板药物在PCI中的应用与PCI发展同步,1977年Gruentzig进行世界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时提前3天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至今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啶、氯吡格雷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现就氯吡格雷在PCI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细胞凋亡研究提供快速可靠的实验方法。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系U937 cDNA文库中扩增出编码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Ⅴ(Annexin Ⅴ) cDNA,并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含凝血酶识别序列的MS2 Annexin Ⅴ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经凝血酶消化,可除去MS2细菌蛋白,再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可得成熟的Annexin Ⅴ纯品,FITC标记后的Annexin Ⅴ可用于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在大肠杆菌表达的人重组Annexin Ⅴ占菌体蛋白的56 %,经纯化获得99 %纯度的非融合型Annexin Ⅴ, FITC标记的Annexin Ⅴ能有效地检测凋亡细胞。结论:成功地建立了批量获取Annexin Ⅴ的技术路线,为推广高效检测凋亡技术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mthrombosis)的概念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又包括了其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为其主要特征,即在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可预测的突发破裂基础上,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富含血小板血栓形成,从而引发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即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最重要病因,由其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血管性(包括心、脑、周围血管)疾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这是一种累及不同区域血管的同一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病因机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早在幼儿期就已开始,初始发生在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无症状地逐渐进展,中年或晚年后出现以下相关的临床表现:①冠心病。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凝血病,特征为血管内某些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Ⅴ、Ⅷ因子)及血小板的消耗。本病常合并出血,偶伴有微小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产生的纤维蛋白分解成可溶性多肽,称为纤  相似文献   

9.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2):40-40
众所周知,被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需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乙酸水杨酸),以减少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以及视网膜内血栓形成;而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需长期服用丙酸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布洛芬(异丁苯丙酸),以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红、肿、热、痛等症状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支架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柱  史忠 《西部医学》2008,20(6):1296-1298
支架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可对人体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与普通金属支架(BMS)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率和靶病变的血运重建率。植入支架后可发生早期、晚期、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其发生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治疗可能降低ST的发生率。个体化手术及个体化药物治疗,在解决冠脉血运重建的同时,可减少再狭窄率和降低ST的发生率。ST高危病人在植入支架后应该规律随访,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