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湖北省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考核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核评估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防治目标和效果。方法分析湖北省2007、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资料;查阅和审核15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2004-2008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每县随机抽取3个流行村,现场调查人、畜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资料整理和归档情况,考核和评估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防治资料表明全省5408个流行村人群、家畜感染率均降至5%以下。15个县、45个抽样村2004-2007年资料均为合格;2008年资料整理系统、规范,得分均>70分,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的反映疫情变化的档案资料。现场考核的15个县3279个流行村的人畜感染率均降至5%以下,其中人群感染率≥1%的村2544个(占77.58%),<1%的村578个(占17.63%),为0的157个(占4.79%),人群平均感染率最高的是公安县(3.72%),家畜(耕牛)感染率最高的是沙市区(3.51%)。现场调查45个流行村,人畜感染率均在5%以下,其中人群感染率最高的3个村分别为公安县积玉村(2.98%)、嘉鱼县复阳村(2.50%)、潜江市进步村(2.46%)。耕牛感染率最高的3个村分别为江陵县花彭村(3.51%)、监利县烟灯村(2...  相似文献   

2.
2000~200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5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选择4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并对其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范渊村、挖沟村和新湖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2.84%、62.98%和24.14%,西寺台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上升了30.84%;4个监测村的螺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各监测村耕牛感染率年间高低不一,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现有防治措施在疫情控制上有一定效果,但要长期坚持,并需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工作方法,制订更科学、合理、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0%,耕牛感染率为1.64%,活螺平均密度为0.49只每0.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7只每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4%。结论 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大量耕牛敞放,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为防止疫情反弹,必须加强耕牛管理,落实洲滩禁牧、以机代牛等政策。  相似文献   

4.
急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接触疫水,受尾蚴感染的一系列急性症状,多见于夏秋季节,以青壮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生存质量。目前血吸虫病感染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院结合市政府下达的《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工作方案》主体要求,定于2009年末将实现血吸虫传播阻断达标。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2004年4起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血吸虫感染(下称急感)暴发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湖北省2004年4 起急感暴发疫情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结果共55例(确诊病例48例,临床病例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 24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5岁;职业分类以农民(27例)和学生(25例)为主;接触疫水方式以戏水游泳(26 例)和生产、生活(21例)为主。结论控制急感暴发流行,应以提高春查春灭质量和加强中小学生及农民健康教育水平为主。  相似文献   

6.
张际友  唐丽  杨松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7):915-916,919
目的掌握2011年湖北省黄冈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和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11年全市防治工作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全市人群感染率为0.43%(574/134814)、耕牛感染率为0.11%(14/13122),分别较2010年下降10.42%和68.57%,无急性病例出现。与2010年相比,全市有螺面积减少168.72万平方米,无复发钉螺面积。结论2011年黄冈市血吸虫病人群病情、耕牛病情、螺情稳定,均处于较低水平,且低于2010年血吸虫病现状调查水平。  相似文献   

7.
柳延芳 《右江医学》2000,28(6):477-478
1999年我地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按照《广西消灭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进行 ,继续对疫区的螺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分类指导 ,以查清钉螺和消灭残存钉螺为重点 ,坚持对低年龄组人群、流动人口和保虫宿主的监测 ,现将本年度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如下。基本情况  百色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于包括平果、德保和靖西等 3县 18个乡 (镇 )、71个行政村、337个自然屯 ,历史有螺面积 4 4 36658m2 ,累计病人数 12 52 0人 ,病牛 155头。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 ,反复斗争 ,于1985年 7月经省 (区 )级考核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 ,全地区即转入监测阶段。…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病疫区交界地区设立疫情观察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血吸虫病消灭地区、受外围血吸虫病疫区的影响 ,随着流动人群的增加 ,其交界地带必须会出现输入性血吸虫病人 ,造成血吸虫病疫情的反弹 ,为控制外来传染源 ,我们选择沙洋县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 )与潜江市 (流行区 )交界的永久、刘淌、彭河三个自然村作为实验区 ,每村设立一个血吸虫病疫情观察哨 ,对流动人群实施管理 ,配合血防部门进行查、治病和螺情监测、健康教育等 ,实施 2年后 ,取得了满意的防治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方法1 1 疫情观察哨的设立方式以村卫生站为依托 ,一个单位二块牌子 ,并指定一名乡村医生为疫情观察员…  相似文献   

9.
王道芬 《中国热带医学》2014,(12):1543-1544
目的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趋势。结果 2013年,全市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0.16%,耕牛感染率为0,钉螺面积1 681.87万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荆门市血吸虫病处于低度小范围流行,但疫情重新暴发流行的基础条件仍然存在,要加强重点地区人畜传染源的清查,加大钉螺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分析清新县2006-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方案》,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对清新县2006-2010年的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13hm2,未查获活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2人,未发现慢性或晚期病例。低年龄组(中、小学生)监测1122人,血清抗体阳性者10人,未查到血吸虫病人。检查流动人口2456人,抗体阳性者80人,查获血吸虫病慢性病人13例,其中虫卵阳性者2例。检查耕牛1900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牛只。结论目前清新县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今后要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核评估2010年湖北省63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效果。方法查阅、审核和分析湖北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2009年和2010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重点考核22个疫情控制县人、畜血吸虫病的感染情况,主要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资料整理和归档情况,考核和评估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防治资料表明全省5433个流行村人群、家畜感染率均降至3%以下。22个县、66个抽样村2009-2010年资料均系统、规范整理,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反映疫情变化的档案资料。现场考核的22个县66个流行村目前的人、畜感染率均降至2%以下,以县为单位,人群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率最高的是公安县(21.71%),人群感染率最高的是石首市(1.33%);家畜(耕牛)感染率最高的分别是松滋市(1.68%)、石首市(1.67%)和公安县(1.67%)。结论湖北省全部流行村人群、家畜感染率继续控制在3%以下,2010年没有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反映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进一步压缩和巩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2年湖北省16个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6个监测点人畜查病、螺情、防治工作及其监测点所在县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各项疫情指标及变化情况。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0.42%,耕牛感染率为0.58%,有螺地带耕牛平均敞放率为78.35%,活螺平均密度为0.196只/0.11 m2,16个监测点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15个监测点所在县已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工作,入径率11.33%。结论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了成效,应加强钉螺控制新技术和控制耕牛这一传染源长效机制的研究;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入径率偏低,下一步要加强临床路径培训和领导重视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 采取以人畜查治病、钉螺控制、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8年全省共查病11 063 267人,治疗血吸虫病1 053 051人,扩大化疗5 055 932人.检查家畜(耕牛)1 240 986头,治疗病畜49 710头,扩大化疗800 741头.累计开展药物灭螺98 512.48 hm2,环境改造灭螺29 899.25 hm2.9个试点村及12个重流行县(市、区)以点带面开展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8年底,全省人、畜(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71%、2.20%,较2004年分别下降56.15%、64.69%.钉螺面积徘徊在7.55亿~7.99亿m2之间.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另3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湖北省通过实施以人畜查治病、控制钉螺、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及措施,如期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在高原峡谷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通过在西甸和新庄两个行政村实施健康教育、查治病和化疗、粪水管理、禁牧、查灭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观察和考核防治效果.结果 西甸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由2006年的6.43%和1.68%下降到2011年的0.00%,2008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和14岁以下病人;2011年的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等螺情指标分别较2006年下降68.11%、79.44%、84.14%、85.32%、72.22%,2008年以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新庄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由2006年的3.45%和0.49%下降到2011年的0.00%,2007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和14岁以下病人,2008年以来没有发现家畜血吸虫感染;2011年的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等螺情指标分别较2006年下降76.60%、19.51%、64.10%、63.80%、74.23%,2007年以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鹤庆县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效果良好,防治成绩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传播风险。方法选择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万州区和开县作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2008、2010、2012年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00名以上6~65岁当地常住居民。2008-2012年每年对监测县内的流动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9-2012年每年对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监测。结果共调查当地常住居民2 807人,血清阳性率为1.28%。共调查流动人口3 518人,阳性率为2.42%,阳性率波动在1.38%~4.11%之间,血清阳性者经粪检未检测出血吸虫卵。调查家畜4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的家畜。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点、可疑漂浮物分别调查358 565 m2、525 821 m2、13 050 kg,未发现钉螺。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未发现血吸虫病扩散和钉螺输入,但存在血吸虫病扩散风险,应加强钉螺输入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时间序列分析中指数平滑法、移动平均法、自回归分析及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法(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 model)在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集成垸1990/2002年血吸虫病患病率预测中的优劣,为当地退田还湖试点的血吸虫病发病找到一个较适合的预测模型,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时间序列分析各方法建模预测,比较各方法的拟合优度、误差平方和及预测值的相对误差,确定最佳预测方法。结果:指数平滑法、移动平均法、自相关分析及ARIMA法的1993/2002年患病率预测值年平均相对误差(%)和误差平方和ARIMA模型最小。结论:集成垸1990/2002年患病率预测中,时间序列分析诸方法中ARIMA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汪伟  杨坤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7):595-598
经过多年积极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朝着消除血吸虫病的伟大目标稳步前进,但当前消除血吸虫病工作面临着传染源管理难、钉螺控制难、能力建设提升难和输入性血吸虫病等诸多挑战。要如期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就要突破这些难点、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需要精准识别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针对防治靶点采取精准干预措施、根据精准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及时将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经验和相关血防产品传输到疾病流行国家,将为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脑型血吸虫病患者临床发病特征的分析,探索该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安徽省13个县(市)血防机构1997~2004年期间诊治的62例脑型血吸虫病病例进行临床发病特征分析。结果:62例脑型血吸虫病例分析显示男女性别比为2.88:1,平均年龄(33.40±10.73)岁,以农民和水上作业者居多,占75.8%。临床表现以慢性脑型血吸虫病为主,占90.32%,临床上诊断该病主要采用血清免疫学、B超和CT检查,发病部位以顶叶、额叶、颞叶常见,以单发病灶多见。单纯吡喹酮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全部病例随访,51例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脑型血吸虫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和水上作业者发病比例较大,发病类型以慢性脑型血吸虫病多见。影像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发病类型、病灶部位、特性探讨发病原因对该病发病机制和分型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吡喹酮治疗和手术治疗对该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时准确的诊断对减轻该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小学生中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提高其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以便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方法 选择如皋师范学院附小的951名小学生(及家长910名)作为实行渗透教育法实验组,选择条件相当的如皋陆桥和丰乐小学学生作为一般宣传和上课法对照组,研究结束后以基线调查结果为依据,评估研究效果,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法组学生的血防知识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干预前的3.1%和55.1%加学生负担,易为学生和教育部门接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