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5例(89%).24h尿VMA测定,26例高于正常,阳性率92%。B超、CT定位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27例,恶性1例;肿瘤位于肾上腺26例,肾上腺外2例。结论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靠长期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992年以来收治的16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12例(75%),其中14例尿VMA高于正常,B超、CT和MRI定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7.5%、87.5%、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5例,恶性1例;肿瘤位于肾上腺者15例(93.7%),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6.3%)。结论:强调定性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性,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0年至2010年36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就诊原因:高血压28例,排尿终末血压升高5例,查体发现1例,腹痛就诊2例。36例均检测24h尿香草基扁桃酸(VMA),VMA异常升高阳性率为88.9%(32/36)。经腹部B超、CT、MRI及^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Ⅰ-MIBG)等检查进行定位。36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腹腔镜手术。结果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单发34例,多发2例。手术切除肿瘤直径为3.4~18.2cm。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嗜铬细胞瘤,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结论VMA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131Ⅰ-MIBG定位、定性准确可靠。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嗜铬细胞瘤也成为一种术式选择。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术后可给予^131Ⅰ-MIBG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5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7例(13.5%)患者发生低血压。病理提示良性嗜铬细胞瘤50例(96.2%),恶性嗜铬细胞瘤2例(3.8%)。出院时血压恢复正常42例(80.8%)。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中.5年内均死于肿瘤转移。良性嗜铬细胞瘤者复发3例(5.8%),均复发于肾上腺区。结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风险大;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的监护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儿童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11年来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复习文献。结果:24 h尿香草苦杏仁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增高4例;血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增高6例;超声、CT、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例。全部患儿均在全麻下手术成功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术后随访1~13年,5例无瘤存活至今,1例复诊发现肿瘤多发转移,家长放弃进一步治疗,2月后死亡。结论:虽然术前充分准备如扩容、控制血压,术中减少对肿瘤的挤压避免术中突然出现恶性高血压、控制术后低血压是至关重要的,但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治方法;组织病理学鉴别肿瘤良恶性很困难;若儿童伴恶性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心悸、视力障碍或腹痛,需警惕此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报告1970年-2003年收治的80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血压的控制方法。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72例(90%),恶性8例(10%)。结论术前明确诊断,并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提高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有临床症状者21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视力下降及腹部不适?17例患者血浆肾上腺素类物质升高,16例患者24 h尿儿茶酚胺升高,5例患者多巴胺升高?B超显示占位21例?CT显示占位25例,19例肿瘤中心有不均匀液化?MRI检查发现嗜铬细胞瘤7例?结果:2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5例完整切除,10例部分切除或包膜内剜除?免疫组化对比分析显示嗜铬粒蛋白A在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比恶性肿瘤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生存期9个月至22年,平均5年2个月?结论:嗜铬粒蛋白A水平的表达可能对二者鉴别及靶向治疗有意义;CT?MRI对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有一定价值;肿瘤全切除是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报道恶性嗜铬细胞瘤20例,占本院近40年来收治嗜铬细胞瘤总病例数的10.5%。20例中表现有高血压17例,尿儿茶酚胺升高16例。肿瘤位于胸腔纵膈2例,肾上腺3例,腹主动脉旁7例,盆腔4例,膀胱壁4例。手术所见及长期严密随访是早期诊疗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关键。并就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依据、误诊原因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20例诊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990年以来收治的20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16例(80%),其中18例尿VMA高于正常,B超、CT和MRI定位诊断阳性分别为90%、90、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症实,其中良性19例,恶性1例,胆瘤位于肾上腺者17例(85%),异位嗜铬细胞瘤3例915%),结论:强调定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性,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复发及感性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资料。结果: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8.4%(23/125)。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1例,其中位于肾上腺6例,腹后壁5例,6例为单发嗜铬细胞瘤筋后单发肾上腺或腹后壁肿瘤。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结论:多发、复发嗜铬组织肿瘤存在同时多发和异时复发的可能,为良性肿瘤,而非嗜铬组织的多发、复发则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functioning pheochromocytoma, an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131I-metaiodobenzylguanidine (MIBG) scan in the diagnosis and perioperative treatment of nonfunctioning pheochromocyt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4 patients with nonfunctioning pheochromocytom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Plasma free corticoid, renin, aldosterone, and urine catecholamines levels were estimated. B-mode ultrason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thoracic X-ray and ^131I-MIBG were used. Results All patients with nonfunctioning pheochromocytoma had no hypertension and the tumors were found incidentally. The 24 hours urine catecholamines levels in 80% (8/10) patients were normal. The positive rate of ^131I-MIBG was 80% (8/10)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100%.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operation of tumor resection. No preoperative volume expansion was given to all patients. All tumors were resected completely, and no death accident happened.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fter operation by long-term follow-up. Conclusin ^131I-MIBG scan is the first choice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ofnonfunctioning pheochromocytoma. Blood volume expansion is unnecessary before resection ofpheochromocytoma.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44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 对经病理学证实的244例PRPT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①PRPT中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61.3%)和腹痛(25.8%);无症状早期病例21例(8.6%);②恶性腹膜后肿瘤以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最多见,良性中以畸胎瘤最多见;③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阳性发现率仅为28.2%,消化道钡餐或钡剂灌肠检出率68.7%,B超检出率为86.9%,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2.1%;④良性肿瘤手术完全切除率为91.5%,恶性肿瘤为51.2%,无症状的恶性PRPT为85.7%。结论 PRPT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是诊断PRPT的最好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PRPT的主要手段,对复发性PRPT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2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经手术治疗的106例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病例中,黏液瘤81例(76.4%)、良性非黏液瘤5例(4.7%)、恶性肿瘤20例(18.9%)。黏液瘤中来源于左房者最多见(67例,82.7%);良性非黏液瘤中3例(60%),来源于心包;恶性肿瘤累及范围广,6例(30%)累及多个部位。心包积液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生比例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系统恶性肿瘤比例高于左心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良性肿瘤均在术中完整切除;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15例(75%),部分切除4例(20%),1例仅行活检。术中无患者死亡,1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于低心排综合征。黏液瘤组术后随访36~144个月,平均(76±22)个月,失访15例,复发1例,无远期死亡;良性非黏液瘤失访1例,余均未复发或死亡;恶性肿瘤患者13例失访,1例存活,6例在术后复发,并在复发后短期内死亡。结论  合并心包积液的心脏肿瘤恶性比例高,右心系统恶性肿瘤比例高于左心系统。心脏良性肿瘤经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辅助下切除鼻腔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6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肿瘤切除,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成功完全肿瘤切除,术后出现颅内血肿1例,眼球运动障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见其他并发症。对36例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1年生存率为94.4%(31/36),3年生存率为69.4%(25/36),5年生存率为36.1%(13/36)。结论:鼻内镜辅助下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短期生存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对26例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前影像学、纤维食管镜检查资料及外科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及食管瘘,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7.7)%,其余病例顺利恢复.结论术前综合应用CT、食管腔内超声等检查手段可提高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的准确率.黏膜外平滑肌瘤摘除术仍是最常用的术式.食管部分切除术只适用于肿瘤巨大或合并食管恶性病变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中,患者间羟去甲肾上腺素(NMN)和间羟肾上腺素(MN)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2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和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始切皮时、探查肿瘤时、切除肿瘤时、麻醉结束时的5个时间点进行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样本中NMN和MN的水平。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水平,在手术中各时间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MN无明显差异(P>0.05);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和MN水平,在手术期间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中,患者血NMN在不同时间点有明显变化,而MN相对稳定。提示术中麻醉诱导和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MN是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为稳定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接受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切除的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基底部距离输尿管口1 cm以内者7例,其中侵犯输尿管口者2例,距输尿管口1~2 cm者9例。全部研究对象术前均明确诊断并除外手术禁忌,采用等离子针状电极对肿瘤进行整块切除,将全部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行规律灌注治疗并随访。对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出血量、输尿管导管或双猪尾管留置情况、术后肾积水发生率、肿瘤临床分期、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7 min,平均(32.6±11.8) 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闭孔神经反射及围手术期出血。术中肿瘤切除前需要预置输尿管导管7例,术后继续留置输尿管导管4例,更换留置双猪尾管3例。术后病理提示所有肿瘤均为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级别9例、高级别7例;病理分期:Ta期10例、T1期5例、T2a期1例,所有肿瘤基底部及侧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接受3~56个月的随访,平均(26.0±18.1)个月,无1例出现上尿路积水和肿瘤复发。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可以整块切除膀胱肿瘤,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并有效保护输尿管口结构,是一种治疗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接受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切除的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基底部距离输尿管口1 cm以内者7例,其中侵犯输尿管口者2例,距输尿管口1~2 cm者9例。全部研究对象术前均明确诊断并除外手术禁忌,采用等离子针状电极对肿瘤进行整块切除,将全部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行规律灌注治疗并随访。对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出血量、输尿管导管或双猪尾管留置情况、术后肾积水发生率、肿瘤临床分期、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7 min,平均(32.6±11.8) 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闭孔神经反射及围手术期出血。术中肿瘤切除前需要预置输尿管导管7例,术后继续留置输尿管导管4例,更换留置双猪尾管3例。术后病理提示所有肿瘤均为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级别9例、高级别7例;病理分期:Ta期10例、T1期5例、T2a期1例,所有肿瘤基底部及侧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接受3~56个月的随访,平均(26.0±18.1)个月,无1例出现上尿路积水和肿瘤复发。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可以整块切除膀胱肿瘤,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并有效保护输尿管口结构,是一种治疗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总结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Hu SS  Wang XQ  Xu JP  Sun LZ  Liu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66-770
目的总结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30年494例心脏肿瘤的资料,年龄43岁±16岁(4个月~78岁),其中黏液瘤432例,非黏液性良性肿瘤27例,恶性肿瘤35例。结果黏液瘤手术死亡11例(病死率2·5%),非黏液性良性肿瘤无死亡,恶性肿瘤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8·6%)。对1990年1月到2004年7月黏液瘤手术患者241例进行随访,失访17例,随访率为92·9%,平均随访70个月±36个月;远期死亡10例,5例死于复发,5例原因不明。恶性肿瘤完整切除10例(28·6%),大部分切除15例(42·9%),因广泛浸润转移仅做活检者10例(28·6%);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12个月(4~38个月);死亡18例(51·4%),均在3个月至2年内死于复发或转移;5例失访。结论外科治疗心脏良性肿瘤具有很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