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稀醇化酶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对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6例CI患者不同发病时期及46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进行分析;对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I患者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CI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第5天增高最显著(P<0.001),第18天无显著差异.CI患者大、中梗死组及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组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显著高于小梗死组及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组(P<0.001).结论 CI患者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增高,与机体高凝状态和脑组织神经元坏死密切相关,是CI发生、发展重要病理学基础.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明显升高,导致大梗死灶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D-二聚体,NSE两种特异性标志物,可早期诊断CI,有效评价患者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亚型的关系。方法:对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型组与中重型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亚型判断的重要指标,对病情轻重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55例,西药对照组38例。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水沟进行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川芎嗪注射液及脑复康注射液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显著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各治疗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针刺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方法]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治疗后第2,3周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纤溶亢进,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及抗纤溶治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重症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患者并发出血性脑梗死(HI)、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6例CI患者及46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定量分析,对66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同程度持续增高CI患者HI、MODS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CI患者病后第4天及第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HI、MODS发生率越高(P<0.01)。结论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持续增高,提示高凝状态是CI重要病理生理基础。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I、MODS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评估重症CI患者的病情、疗效及预后提供有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ACOP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于入院后第1、7、14、21天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重度组与中度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重度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1),迟发型脑病9例均发生在重度组,其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与其它组恢复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重度ACOP患者血液存在着高凝状态,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助于评估ACOP急性期血栓前状态严重程度及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并对指导临床救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早期高压氧(HBO)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11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HBO组同时给予超早期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SS)评分变化,测定两组发病后1、7、14d的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结果两组治疗后SSS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HBO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HBO组hs-CRP及D-二聚体在第7d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早期高压氧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有效,可能与其降低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D2二聚体及血浆纤维蛋白元,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50例健康对照者及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7/14天),血浆D2二聚体的变化及采用凝固法,测定他们血浆纤维蛋白元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2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病例D2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2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元为中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梗死面积不同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吸附法测定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NO及GMP-140水平,并分别和4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将脑梗死的血浆NO及GMP-140水平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NO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明显负相关(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浆GMP-140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GMP-140含量与梗死灶呈正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和GMP-140之间没有直线相关性(r=0.067,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浆NO及GMP-140水平的测定,对估计梗死灶面积与病情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白质疏松(L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45例LA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VEGF的含量。将LA患者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4级,同时又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伴脑梗死组与不伴梗死组,然后比较不同级别和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清VEGF的含量。结果除LAI组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3组的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且随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加重而血清VEGF的含量也随之明显升高(P<0.05或P<0.01)。伴脑梗死组LA患者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不伴脑梗死组(P<0.01)。结论VEGF与LA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血清VEGF含量可以反映LA的严重程度以及脑缺血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诊断中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入组研究组,另外抽选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入组对照组,采集两组静脉血2 ml,并对血样进行检测,统计并对比两组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差异。结果 RBC:研究组中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CV:研究组中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DW:研究组中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LT:研究组中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PV:研究组中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DW:研究组中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对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皮质下小血管病变(SVD)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0例患者(SVD组),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经头颅MRI证实;同时选择同期非SVD住院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比较2组血浆Hcy水平.结果:SVD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是S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imer)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D-Dimer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35例正常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ACA阳性率远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ACA阳性组D-Dimer含量显著高于ACA阴性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血清IgG-ACA阳性率越高,D-Dimer含量也越高;随时间变化,ACA阳性率逐渐减少,第1周与第2、第3、第4周ACA相比较(P<0.01);ACA阳性与50岁(含50岁)以下脑梗死患者关系密切。结论:血清中ACA、D-Dimer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陈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647-1648,165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脑梗死非糖尿病组(B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组)各60例及健康对照组(D组)60名的空腹血清尿酸水平,并测定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分析比较各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 C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01);A组、B组的血清尿酸水平亦均明显高于D组(P< 0.01).结论: 高水平的血清尿酸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和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脑梗死患者(包括进展型脑梗死患者32例,稳定型脑梗死患者36例)和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后3d内测定血浆LPA、AP水平,并与3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和TIA两组患者血浆LPA、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组血浆LPA、AP水平较稳定型脑梗死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A、AP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增高程度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溶血磷脂类分子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因子,对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庞国庆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7):900-902,90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与血清叶酸、维生素B1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98名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组均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Hcy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降低血清Hcy,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3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发生率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病例360例,脑梗死组260例,脑出血组100例,另选同期住院非脑卒中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Hcy、GLU、TG、CHOL、HDL、LDL-C、FIB的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Hcy含量分别为(19.08±10.33)umol/L、(18.76±10.23)umol/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脑卒中组的血浆FIB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脑卒中组GLU、TG、CHOL、HDL、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是造成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