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发病因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膝下动脉,为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病情严重,重症下肢缺血的发病率和截肢率均较高[1].膝下动脉的再通对糖尿病性重症肢体缺血具有非常关键的治疗作用.现就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对于TASC B、C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共40例患者(47条肢体),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行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A检查随访。结果47条肢体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6%,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1枚,16条仅行PTA。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6±0.14增至术后7天的0.82±0.15;随访1~48个月,术后4例发生支架再闭塞,1例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期内下肢血流通畅。讨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以其微创及安全性,可作为长段(包括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CTA的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术前采用CTA初步诊断后采用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例(20条肢体)。结果20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1例治疗效果欠佳而行截肢治疗,另1例股动脉支架5月后再次出现支架远端狭窄而再次置入支架。所有病例随访6~1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阻塞血管后引起下肢供血不足的疾病.目前,腔内治疗正取代传统手术成为ASO的首选治疗方法,腔内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植入、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和定向式斑块旋切术等,这些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方式联合使用.本文就ASO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的有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球囊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及持续血管腔内给药治疗DASO135例。结果135例全部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成功,48例术后保留导管持续给药治疗1周~2周。在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同时狭窄的93条肢体病变中均开通者59例,其他34条肢体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只开通1支血管,其中2条肢体胫前动脉和1条肢体胫后动脉未能通过导丝(行成夹层)。所有病例均未放置支架。术后48例患肢动脉内留置硬膜外导管持续治疗。13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在足趾坏死6例中,2例足趾末端脱落愈合,4例截肢后一期愈合。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PTA之后,踝肱指数(ABI)及经皮氧分压(TcPO2)获得明显的改善(P〈0.001)。随访6~36个月,累积首次通畅率分别为81%、70%、59%、51%,累积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0%、83%、78%、71%,其中有36例再狭窄或闭塞,再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疗效满意。结论PTA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法肯定,且可重复应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踝上截肢率。对于罹患足溃疡及周边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的糖尿病病人,PTA应作为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介入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PTA)及内置支架(stent)联合股→胭→小腿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3例。术前均测定影肱比值(ABI)平均为0.24±0.14(0.11—0.48),并行动脉血管造影(DSA),依据患者条件选择彩超或CTA。结果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23例,股→胭动脉膝上旁路移植13例和行膝下旁路移植2例,左股→右股动脉耻骨上旁路移植5例,膝下胴→小腿动脉旁路移植3例,均取得成功。术后ABI检查为0.71±0.19(0.53~0.89),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为2006年7月-2007年12月,除2例存在静息痛和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外,其他患者症状完全改善。结论介入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探讨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在采用该种治疗手术的效果,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收治的40例患者中(共40下肢),有22条属于髂内动脉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有18条属于单纯性球囊导管扩张。结论对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一方面具有手术创伤比较小,手术较为安全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小等优势,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并探讨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在采用该种治疗手术的效果,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在收治的40例患者中(共40下肢),有22条属于髂内动脉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有18条属于单纯性球囊导管扩张.结论 对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一方面具有手术创伤比较小,手术较为安全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小等优势,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杨睿 《大家健康》2013,(5):80-81
目的研究并探讨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在采用该种治疗手术的效果,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收治的40例患者中(共40下肢),有22条属于髂内动脉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有18条属于单纯性球囊导管扩张。结论对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一方面具有手术创伤比较小,手术较为安全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小等优势,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规范化治疗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逐渐成为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原则、适应证和不同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提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患者(Rutherford分级4~6级)应当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TASC分级为A、B级患者应当以腔内治疗为主;对于膝下动脉狭窄和糖尿病足患者应首选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长球囊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2例共35条下肢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采用长球囊成形术治疗。结果成功治疗了29条下肢,技术成功率达82.9%。除1例于术后10天行踝上截肢术外,其余病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足部溃疡或坏疽经换药等处理逐渐结痂或将坏疽足趾截除而愈合。术后25例随访了3~34个月,先后有12例复发,9例行二次介入手术重新获得好转,仅1例转外科行截足术,无死亡病例。结论使用长球囊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与PTA联合支架植入两种方法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95例(107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PTA组(单纯PTA,60条患肢)和支架组(PTA联合支架植入,47条患肢),采用门诊和电话问诊方式随访。结果:PTA组60 条患肢中22条为单纯股腘动脉病变,13条合并髂动脉病变,17条合并膝下动脉病变,8条合并髂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支架组47条患肢中18条为单纯股腘动脉病变,8条合并髂动脉病变,15条合并膝下动脉病变,6条合并髂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合并症、治疗前踝肱指数及Rutherford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组中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C/D级所占比例低于支架组(58.3% vs.76.6%,P=0.047)。PTA组和支架组随访时间分别48.0(5.0,108.0)个月和40.0(3.0,96.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支架组治疗费用及近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TA组[(33 882.7±8 695.6)元vs.(17 754.8±3 654.2)元, P<0.001;93.6% vs.80.0%,P=0.044];近期显效率尽管略高于PT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9% vs.21.7%,P=0.231);近期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PT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3% vs. 58.3%, P=0.724;1.7% vs.2.1%,P=1.000);两组均无近期恶化及围术期死亡病例。支架组远期显效率低于PTA组,恶化率高于PT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 vs. 15.0%,P=0.381;14.9% vs.5.0%,P=0.081);两组远期总有效率、累积保肢率及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0% vs. 66.7%,P=0.939;94.7% vs.94.1%,P=0.884;31.9% vs. 31.7%,P=1.000)。两组1~10年一期及二期累积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7,P=0.622)。进一步分组比较表明,支架组TASC A/B级和C/D级患者近期显效率、总有效率及远期恶化率均高于PT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的股腘动脉病变,支架植入虽提高了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和保肢率方面与单纯PTA无显著差异,且治疗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Diabetic lower limb ischemia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tal arterial bypass treatment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ischemia. Methods From July 2000 to July 2004, 96 lower limbs of 82 diabetic patients (type 2) with severe lower limb ischemia were treated in Xuan Wu Hospital. Arterial bypass with femoro-popliteal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and graft-tibial autologous grafts was performed on 31 limbs (32.3%). Popliteal-tibial artery bypass alone was performed on 22 limbs (22.9%). Combined lilac artery stenting, femoro-popliteal artery PTFE graft bypass, and graft-tibial artery autologous graft bypass was performed on 12 limbs (12.5%), and femoro-tibial artery graft bypass was performed on 10 limbs (10.4%). Popliteal-tibial-pedal artery graft bypass was performed on 7 limbs (7.3%). Results Arterial grafts in 92 limbs of 79 patients were patent on discharge. Three patients with 4 ischemic limbs (3.7%) died of respiratory failure 12 hours, 3 days and 7 days after operation respectively. Early operation success rate was 96.3% (79/82). Graft patency rate of patients on discharge was 95.8% (92/96). The short-term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was 83.3% (80/96). Foot ulcer healing rate was 35.7% (10/28). 97.4% (75/77)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of 13.5 months. The long-term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0.7% (71/88). The total amputation rate was 4.5% (4/88). Mortality was 4.5%. The total graft patency rate was 90.9% (80/88).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distal lower limb arterial bypass can help to avoid amputation or lower the amputation level, and may promote foot ulcer healing and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4.
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29例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采用INVATEC-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ABI)、肢端的经皮氧分压(TcPO2)并进行随访。结果29例患者(共29条肢体),术后即刻影像学成功率62.1%。全部随访6个月,手术未成功的患者6个月存活率88.9%,肢体存活率83.3%;手术未成功的患者6个月存活率72.7%,肢体存活率2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重症肢体血管病变患者,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具有一定的成功率,能够提高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缺血下肢的腔内血管治疗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29例严重缺血下肢患者,Fontaine分期:Ⅲ期22例,Ⅳ期7例,术前行多普勒彩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选择顺或逆行股总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下行下肢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成形术或置管溶栓后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移植与单纯应用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并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足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联合组14例、PTA组21例和APBsc组10例,联合组行PTA术后给予患肢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TA组患者行单纯PTA术.APBSC组患者行APBSO移植治疗。记录各组1、3、6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PTA组和APBSO组(P〈0.05);6个月内PTA组复发率呈上升趋势.APBSC组则呈下降趋势;于患肢缺血早期进行干细胞移植疗效明显优于晚期(P〈0.05)。结论PTA与APBSO都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安全、有效的手段,PTA术后行APBSC移植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 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BSCT) 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研究共入组48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 依自愿原则分组, 仅采用PTA治疗的19例患者为PTA组, 单纯ABSCT组10例, PTA与ABSCT联合治疗的19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方案3组相同, 对3组患者的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踝肱指数 (ABI) 、侧支血管生成数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 从而判断3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在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3方面3组患者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BI评分与侧支血管生成数评分方面, 3组均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PTA及ABSCT组比较, 联合治疗组在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方面、ABI评分与侧支血管生成数评分改善更为明显 (P<0.05) .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是89.5%, PTA组的有效率是78.9%, ABSCT组的有效率是60.0%, 联合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PTA组和ABSCT组 (P<0.05) .结论 PTA联合ABSCT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 疗效优于单纯PTA术及单纯ABSCT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在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月期间经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简称CTA)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或闭塞的15例患者共16条患肢的介入治疗资料。髂动脉闭塞2例(2条),股浅动脉闭塞13例(14条),闭塞长度为11.2~31.8(21.4±5.8)cm。15例均行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结果15例16条患肢中有13例14条患肢闭塞动脉再通成功,14条患肢共植入支架25枚。1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2±0.12)升高至(0.7±0.20)。术后随访1年一期通畅率为71.4%.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一种创伤小、可行性强、近中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远端动脉旁路术在治疗重症下肢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3月应用远端动脉旁路术治疗的36例重症下肢缺血病人。[结果]36例中33例(91.7%)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踝肱指数均值由术前0.12±0.15升为术后0.87±0.2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随访31例,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术后1、2、3年移植血管的一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85%、72%、70%,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87%、73%、72%。[结论]远端动脉旁路术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挽救患者肢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的有用性。方法本组共20例患者,男17例,女3例,年龄54~85岁,全部病例均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下肢发凉。术前踝肱指数0-0.43,PWV为0-1076。全组病例均经CTA或动脉造影证实一侧髂动脉合并对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12例,两侧髂动脉合并一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3例,一侧髂动脉合并两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5例。所有病例均同时行肘/股动脉穿刺。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进行腔内球囊/支架治疗,2例未能开通闭塞段。术后踝肱指数0.72±0.15(P〈0.05),PWV1783-2532(P〈0.0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随访1-24个月。其中有1例在随访过程中因心脏疾病死亡,有2例分别在术后6、9个月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CTA提示髂股动脉有慢性闭塞,再次成功行球囊扩张术。结论当单一经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