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介绍一种便携式负压创面引流治疗装置的技术原理、结构设计、技术指标和临床使用情况。方法该装置采用负压引流的技术,对装置进行智能化、便携式设计,专门应用于病人创面治疗的封闭式负压引流。结论应用该装置治疗各种急慢性创面,能够加快创面直接愈合或为手术修复创面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负压引流装置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性能特点 . 该装置主要特点是有双单向阀装置和引流液排放管 , 解决了临床常见的引流液逆流问题 , 使用非常方便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AC促进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 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15~20 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组创面伤后前3 d不做任何处理,以造成创面感染. 伤后3 d,对照组油纱布换药,治疗组用-15 kPa负压的VAC治疗.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 3, 6, 9, 14, 19, 24 d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 结果:VAC治疗后1 d创面中即有大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治疗后3 d开始下降. 而对照组创面在治疗后9 d开始才有VEGF的大量表达,并在治疗后14 d开始下降. VEGF的受体flk-1的表达,治疗组创面在治疗后1 d开始即大量表达,治疗后6 d开始下降,对照组创面在9 d开始大量表达,治疗后19 d逐渐下降. 结论:VAC促进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血管的生成可能与其促进VEGF和flk-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罗江蓉  岑瑛 《四川医学》2013,(10):1599-1601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又名负压创面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或负压封闭疗法(vacum-assisted closure, VAC),是一种促进创面愈合的革命性新方法.1993年Fleischman等[1]报道了VSD在创面治疗方面的应用,1994年由裘华德将VSD引入中国.其组成一般为:带多孔引流管的医用泡沫敷料(用于置入创面),具有良好透气性的透明薄膜(用于封闭创面),负压泵系统(用于制造负压).目的是将开放的伤口变成可控的闭合伤口,充分引流渗出物、污染物、病原体,并通过其他机制促进创面愈合.本文拟就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机制及在我国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大容量负压引流装置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性能特点.该装置主要特点是有双单向阀装置、负压手柄和大容量,尤其适用胃肠减压和一般的外科术后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病理学观察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将Ⅲ及Ⅳ度褥疮分别采用VSD技术(VSD组)和常规换药(对照组)治疗,于治疗后7d、14d、21 d、28 d分别取两组创面标本,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CD34检测,20倍镜下取5个视野观察镜野内血管增生的数目,作为毛细血管密度值,用来评定创面组织肉芽增生情况.结果 29例经治疗后创面标本资料完整的有17例,其中VSD组9例,对照组8例,显示治疗后7、14、21、28 d,炎症逐步消退,纤维和血管增生;CD34的血管勾勒,从血管增多,毛细血管发育到逐渐纤维硬化.两组镜野内VSD组毛细血管密度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VSD持续负压吸引,彻底清除创面及腔隙内的渗液,比常规换药能增加创面血流量,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7.
可调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复杂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6例大面积复杂创面,其中上肢创面及下肢创面各48例;按创面部位、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上肢创面,4组下肢创面,每组12 例;在手术清创后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VSD)进行治疗,观察比较各组创面应用不同负压进行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堵管率以及细菌量. 结果证实在上肢部位创面 VSD 中应用26. 60 ~46. 55 kPa负压效果较好,在下肢创面中应用46. 55~66. 50 kPa负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9.
乳癌和部分良性乳腺疾病手术后常留下较大的创面,术中皮瓣分离范围广,而皮瓣厚度有时难以掌握,处理不当可引起较多并发症。因此,创面和皮瓣的处理对乳房手术至关重要。自1995年4月至1998年6月,我们用负压引流球引流乳房手术创面58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梁启坤  梁运宁 《吉林医学》2009,30(20):2549-2549
胸膜腔穿刺术是一项临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性操作技术,传统的胸膜腔穿刺法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诊断学教材所介绍的方法,该方法对多数病例是成功的,但对于包裹性积液或中小量积液、肥胖或胸膜肥厚的患者,采用传统胸膜腔穿刺方法,穿刺成功率不高,且容易出现并发症。自2007年1月开始,我们利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持续吸引,抽取真空,自制真空瓶。应用于胸膜腔穿刺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将此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