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理,观察RhoA-MMP-2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预处理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分为非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CIR)组、非糖尿病心肌缺血预处理(CIP)组、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DIR)组和糖尿病心肌缺血预处理(DIP)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MMP-2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RhoA和ROCK蛋白的表达,检测血清和心肌组织中NO、NOS、SOD和MDA的水平,进行心肌梗死范围的测定.结果 与DIR组相比,DIP组血清和心肌中的MDA含量明显降低,血清和心肌中的SOD活性明显升高.与DIR组相比,DIP组血清和心肌中的NO含量明显降低,血清和心肌中的NOS活性明显降低.与DIR组相比,DIP组心肌中的MM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IP组的心肌梗死面积较CIR组降低;DIP组的心肌梗死面积较DIR组降低;与CIP组比较,DIP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DIP组中RhoA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DIR组.DIP组中ROCK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DIR组.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减轻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损伤、下调MMP-2、RhoA和ROCK蛋白的表达以及降低心肌梗死的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麻醉开胸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梗塞面积和危险区分别采用组织学和荧光粒子技术测定.实验分四组:对照组(n=9),预处理组(PC,n=8),高剂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预处理组(HD-SOD-PC,n=8)和低剂量SOD预处理组(LD-SOD-PC,n=9).4次5分钟缺血和5分钟再灌注完成预处理.HD-SOD-PC组和LD-SOD-PC组预处理前20分钟分别静脉滴注SOD30000u/kg和15000u/kg,60分钟滴完.结果:梗死面积占危险区百分比对照组,预处理组,HD-SOD-PC组和LD-SOD-PC组分别为48.0±4.1%,14.1±2.8%,9.8±1.8%和11.6±2.4%(对照组与另三组之间P<0.05).预处理组,HD-SOD-PC组,LD-SOD-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氧自由基在兔预处理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观察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及硫酸腺嘌呤预处理心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的活性变化,并探讨其心肌保护机理,用3,3’-二氨基联苯胺(DAB)的Seligman法检测CCO,依Ridit值行显性检验,实验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CCO损伤性反应明显,经典缺血预处理组,硫酸腺嘌呤预处理组CCO损伤性反应较之明显减轻(P〈0.05)。结果提示:经典缺血预处理,硫到腺嘌呤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 (IP)对兔肺缺血 /再灌注 (I/ R)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缺血 /再灌注组 (I/ R组 )和缺血预处理组 (IP组 ) ,每组 10只。对比观察各组同侧肺静脉血氧分压 (Pa O2 )、肺湿 /干重比、血清及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和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再灌注后 I/ R组 Pa O2 呈进行性下降 ,尤以再灌注 30 min内明显 ;IP组 Pa O2 、SOD活性和 MPO含量均优于 I/ R组 (P <0 .0 5 ) ,肺湿 /干重比和 MDA含量均低于 I/ R组 (P <0 .0 1) 。结论 :肺的缺血预处理可通过减轻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提高机体抗氧化自由基的能力 ,减轻 I/ R损伤 ,起到保护肺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是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之一,使围术期和术后的死亡率增加。据报道,18%-74%具有冠脉疾病的患者在进行非心脏手术时有过心肌缺血的经历。本文就目前心肌保护的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采用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模型,评价缺血预自理对60min缺血60min再灌注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预处理组较对照组的氧合功能好。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损伤和肺超微结构的损伤较对照组轻微,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亦较高。表明缺血预自理对在休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右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对兔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7)、缺血再灌注损伤组(n=8)、右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组(n=8)、右冠状动脉缺血后处理组(n=7),分别抽取术前、术后1及6 h的静脉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右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组、右冠状动脉缺血后处理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浓度在术后1和6 h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新西兰大白兔的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中,右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右冠状动脉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一直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氧供减少是心肌缺血损伤的原因,及时恢复血流灌注是对抗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方法。然而,再灌注常常会加重心肌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对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48只随机分为I/R组和IPC组。观测缺血后的肝脏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ALT在I/R组各时相点比缺血前升高47%~58%,而IPC组仅在缺血后24h升高20%;LDH在I/R组与缺血前比较1、6、24h均升高(P〈0.01),IPC组仅在  相似文献   

11.
异氟醚预处理延迟相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异氟醚预处理延迟相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均分成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2.0%异氟醚预处理组(预处理组).假手术组吸入100%氧气2 h,24 h后仅行左冠脉套线而不阻断160 min,I/R组吸入100%氧气2 h,24 h后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40 min,再灌注120 min,预处理组吸入2.0%异氟醚 100%氧气2 h,24 h后处理同I/R组.各组分别于左冠前降支阻断前20 min(T1)、左冠前降支阻断20 min(T2)、左冠前降支阻断40 min(T3)、心肌再灌注1 h(T4)心肌再灌注2 h(T5)5个时点抽取颈内动脉血测定血浆中TNF-α含量.再灌注结束后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测心肌p38MAPK活性水平,同时用伊文思蓝和TTI染色法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I/R组比,预处理组p38MAPK表达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5),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减轻,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异氟醚预处理延迟相通过抑制心肌p38MAPK的活性,减少TNF-α生成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吡格列酮及二者联用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n=6,生理盐水2ml/d)、缺血再灌注组(n=12,生理盐水2ml/d)、阿托伐他汀组(n=12,阿托伐他汀20mg.kg^-1·d^-1)、吡格列酮组(n=12,吡格列酮3mg.kg^-1·d^-1)、阿托伐他汀+吡格列酮组(n=12,阿托伐他汀20mg.kg^-1·d^-1+吡格列酮3mg.kg^-1·d^-1)。灌胃1周后,第8d制作大鼠在体心肌I/R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1h后测定血清心肌酶(CK-MB、LDH)及NO;Evance blue、TTC双染色后,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吡格列酮组及联合用药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梗面积缩小;CKMB、LDH降低,NO增加(P〈0.05);阿托伐他汀+吡格列酮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及吡格列酮组相比心梗面积缩小;CKMB、LDH降低,NO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吡格列酮预处理能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联合用药作用更加明显,机制与增加血浆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肝缺血再灌注后所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缺血顸处理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脾静脉-股静脉转流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18只大鼠随机分3组,全肝缺血40 min再灌注3 h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阻断肝脏血流5 min再灌注5 min后,再行全肝缺血40 mjn再灌注3 b;对照组(C组)仅行麻醉及假手术.3 h后检测各组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的含量、肺组织含水量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和组织及血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IR组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和肺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而IP组增高不明显.IR组肺组织MPO和MDA及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预处理可以减少MPO和MDA的升高.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通过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急性肺损伤.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粒细胞的浸润,增加抗氧化的能力,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行50%减体积肝移植,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和IPC组,检测术后2、6、24 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检测术后24 h肝组织形态学变化、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检测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反映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术后6、24 h ALT水平显著下降(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Control组肝细胞明显空泡样变性伴局部坏死,小叶结构破坏,门脉周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而IPC组损伤减轻;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MDA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含量则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中TNF-α和MPO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IPC明显减轻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其机制部分与增强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能否产生保护作用,并通过肾功能、组织病理学等检测评估其效果。方法(1)建模: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假手术(S)组8只,缺血再灌注(IR)组和预处理(LIP)组各16只,后2个组兔采用右肾切除、左肾动静脉阻断1h开放法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动静脉但不阻断。(2)肢体缺血预处理方法:LIP组在阻断前,先以止血带在双下肢根部绑扎,阻断血流5min,完全开放10min,反复4次。(3)评估指标:对比各组兔在再灌注后8、24h和3、7d时肾功能、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LIP组再灌注后血清Scr和BUN升高幅度要明显低于IR组(P<0.05),在再灌注后3d内血Scr和BUN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再灌注后24h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SOD活性均明显高于IR组(P<0.05),MDA含量均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光镜下病理改变轻于IR组。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肾组织MDA含量并增加SOD活性,改善肾功能,对急性肾脏IRI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七叶亭(Esculetin)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MIRI)、七叶亭预处理组(esculetin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缺血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5-羟葵酸拮抗IP组(5HD+IP组),每组8只。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平衡灌注20min,全心缺血40 min,再灌注30 min,观察比较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再灌注末取心肌并制备线粒体,电镜观察比较形态学改变;分离、测定线粒体游离钙浓度。结果IP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收缩功能,左室发展压(LVDP)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末、再灌注末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P组明显改善心肌、线粒体显微结构。5HD+IP组与IP组比较,再灌注各时间点大鼠心脏收缩功能指标LVDP有显著性差异(P<0.01),缺血末、再灌注末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高于IP组(P<0.01);5HD+IP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的保存明显比IP组差。结论①IP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的收缩功能,减少线粒体钙超载,保护心肌细胞和线粒体形态和结构的完整,产生心肌保护作用;②选择性线粒体钾通道拮抗剂5-羟葵酸能翻转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③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限制心肌线粒体钙超载,维护线粒体整体形态和功能的完整,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组(L-NAME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阻断双后肢血流;LIR组以橡皮带阻断双后肢血流4 h后恢复血流灌注4 h;IPC组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后操作同LIR组;L-NAME组操作同IPC组,于松带前15 min静脉滴注L-NAME。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NO、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组织NO、ET-1、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IR组血浆NO、ET-1、MDA、ALT、AST含量和肝组织NO、ET-1、MDA、MPO含量均升高(P<0.05),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与IPC组比较,LIR组和L-NAME组血浆ET-1、MDA、ALT、AST含量和肝组织ET-1、MDA和MPO含量均升高(P<0.05),血浆及肝组织NO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L-NAME组与LIR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参与了肢体IPC对大鼠LIR后肝脏的保护效应,可能与NO抑制了ET-1的缩血管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减少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