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r keratomileusis, LASEK)术后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将134例268眼近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接受LASEK治疗的为1组79例158眼,平均屈光度( -5.67±0.59)D,接受LASIK治疗的为2组55例110眼,平均屈光度( -5. 97±0.83)D。术后采用orbscan -2角膜地形图系统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1、2组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顶点到理想球面之间的距离(diff值)的改变量,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突且与残留角膜床厚度相关。LASEK在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稳定性方面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2.
低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2人44眼随机分为LASIK及LASEK组,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3.0 D,散光度数均≤-1.0 D.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Orbscan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隆(P均<0.05);LASEK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隆(P均<0.05).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P均<0.05).结论:低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隆,以LASIK术更为明显;随着时间推移,角膜后表面前隆均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3.
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比较采用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LASEK治疗的为角膜较薄、不能行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LASEK、PRK和LASIK均采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后疼痛、haze、裸眼视力和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PRK相比,LASE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比较LASEK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术后1、2和6个月时LASEK、PRK或LASIK各组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ASEK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的早期疗效。LASEK较PRK术后反应轻,较LASIK手术安全性高,可避免LASIK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合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单眼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及另眼行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避免双眼同时出现Haze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在同一患者的两眼分别行LASEK及超薄瓣LASIK,治疗对象为近视度高于-6.0D,角膜厚度≥450μm的43例患者。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6.0— -17.75D,平均(-9.34±2.75)D;超薄瓣LASIK组近视度数-6.0— -15.25D,平均(-8.29±2.14)D。分别于术后1d、1周、2周及1、3、6、12个月随访患者裸眼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情况。【结果】超薄瓣LASIK组术后反应较LASEK组轻。术后6个月UCVA≥0.8的比例为:LASEK组为93.0%;LASIK组为88.4%。等效球镜值在±0.5D以内的比例分别是:LASEK组为79.1%;LASIK组为76.7%。双眼同时视物时裸眼视力均在1.0以上。Haze情况:LASIK组无1例,LASEK组在术后的1个月时为18.6%、3个月为25.6%、6个月为20.9%、1年为16.3%,其中1例为2级,其余均为1级。【结论】在高度近视的患者,一眼行LASEK,另眼行超薄瓣LASIK,既避免双眼同时出现Haze的现象,又保证了双眼视远时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高度近视58例115眼,分为LASEK组治疗28例55眼,LASIK组治疗30例60眼.术后1周,1、3、6和12个月随访检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角膜雾状混浊(Haze)等并发症.结果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1.0者,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最大散光轴度与术后12个月的轴度比较,≤±15°者,LASEK组明显多于LASIK组(P<0.05),≥±30°者,LASEK组明显少于LASIK组(P<0.05);角膜地形图分析平均角膜中央屈光力与周边屈光力的差异,LASEK组(1.30D)明显小于LASIK组(1.63D),P<0.01);LASEK组角膜Haze明显高于LASIK组角膜层间混浊(P<0.01),但均为对视力无影响的<0.5级的混浊.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效果好,避免了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有可能成为今后主要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5例患者(12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LASEK和LASIK,其中LASEK组35例68眼,LASIK组30例53眼。比较两组术后刺激症状、角膜瓣或角膜上皮瓣制作及愈合情况、术后视力变化、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后散光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LASEK组术后多数患者有流泪、异物感等轻度的刺激症状,较LASIK患者重;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LASEK组患者术后0.5、1、3、6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球镜屈光度术后3、6个月较术后半个月及1个月出现回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散光度均明显下降且均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LASEK及LASIK手术治疗远视无严重并发症,手术预测性好,均为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散光增大的变化及处理时机.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乐清市第三人民医接LASIK术后散光值增大的近视患者20例(38眼)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患者LASIK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后散光度、角膜前散光度以及术后1、3、6个月平均散光状况.结果 ①LASIK手术前后等效球镜[(-6.13±2.92)D比(0.44±0.34)D]、散光值[(0.94±0.42)D比(0.23±0.17)D]、角膜中央厚度[(533.29±27.19)mm比(455.08±22.39)mm]及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6.53±0.32)D比(-6.95±0.38)D]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②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3mm区散光值[(0.53±0.19)D]高于术前[(0.42±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5 mm区散光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3 mm区散光度[(1.18±0.55)D]及5mm区散光度[(1.23±0.71)D]均低于术前[(1.58±0.62)、(1.54±0.52)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④后1、3、6个月全眼散光度及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个月全眼轴向及角膜轴向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出现散光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角膜基质床泪液分泌过多以及角膜瓣发生水肿,术后6个月内角膜散光度及轴位未发生明显变化,是处理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两种手术方式对近视矫治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条件相匹配的近视患者各24例(48眼),分别采用LASEK及LASIK矫治近视。用对比敏感度测试卡(美国F.A.C.T)检查并对比分析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月、3月、6月、1年时的对比敏感度值。结果与术前比较,LASEK组在术后1月对比敏感度值在各空间频率段均明显下降(P均〈0.05),术后3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5);LASIK组在术后1月、3月对比敏感度值在各空间频率段均明显下降(P均〈0.05),在术后6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5)。2组术前各空间频率段对比敏感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EK组在术后1月、3月、6月、1年各空间频率段的对比敏感度值均高于LASIK组(P均〈0.05)。结论 LASEK对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较LASIK小,视觉质量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9.
李毅宏 《广西医学》2010,32(6):662-66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影响眼压变化的因素。方法 181例近视患者均行LASIK。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眼压、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前表面曲率及进行医学验光,并进行比较,对眼压的改变与性别、年龄、术前眼压、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术前术后角膜曲率的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LASIK术后3个月眼压、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前表面曲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眼压改变与角膜中央厚度、切削深度、角膜曲率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前眼压呈线性正相关;与性别、年龄及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无相关性。结论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下降与术前角膜中央厚度、切削深度、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前眼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高度近视58例115眼,分为LASEK组治疗28例55眼,LASIK组治疗30例60眼。术后1周,1、3、6和12个月随访检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角膜雾状混浊(Haze)等并发症。结果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1.0者,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最大散光轴度与术后12个月的轴度比较,≤±15°者,LASEK组明显多于LASIK组(P<0.05),≥±30°者,LASEK组明显少于LASIK组(P<0.05);角膜地形图分析平均角膜中央屈光力与周边屈光力的差异,LASEK组(1.30D)明显小于LASIK组(1.63D),P<0.01);LASEK组角膜Haze明显高于LASIK组角膜层间混浊(P<0.01),但均为对视力无影响的<0.5级的混浊。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效果好,避免了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有可能成为今后主要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I。ASIK)手术后角膜后曲率的改变,并探讨影响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于武警总医院眼科实施I。ASIK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对120例眼使用orloscan1I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在术后30、60、90、180d测量角膜后表面曲率,对比后表面曲率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及术后30、60、90、180d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6.53±0.24)、(6.40±0.25)、(6.44±0.23)、(6.41±0.22)、(6.38±0.21)肚m,析因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都会造成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不同,且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LAsIK术后60d内患者角膜后表面存在向前膨隆,向前膨隆在术后60d后逐渐恒定,向前膨隆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其与切削百分比的关系。方法利用Orr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120例240只眼LASIK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角膜后表面Diff值,统计分析术后后表面Diff值的动态变化规律、特点及其与裸眼视力(UCVA)的关系。结果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凸,切削百分比〉20%组,术后1年平均前凸(0.052±0.008)mm,而切削百分比〈10%、10%-20%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量分别为(0.034±0.007)mm、(0.043±0.005)mm。切削百分比〉20%组术后1、3、6、12个月较〈10%和10%-20%组Diff值均明显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Diff值与术后UCVA呈负相关(r=-0.471,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前凸,切削百分比越大前凸越明显,且切削百分比≤20%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A超、Pentacam前节分析系统、前节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性;了解角膜上皮厚度与中央厚度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3-08-2013-09在陕西武警总队医院准分子激光中心术前检查的屈光不正患者180例(360眼)。用A超、Pentacam系统、前节OCT三种仪器分别测量以上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并由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上皮厚度。三种仪器测量CCT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三种仪器的一致性用B1and-Altman分析。前节OCT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与前节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用SPSS16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超、Pentacam、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530.56±26.75)μm、(542.40±26.34)μm、(520.55±26.15)μm;SNK法所示三种仪器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三种仪器测量CCT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9,显示三种仪器两两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1=0.922,r2=0.960,r3=0.924)。A超和Pentacam、A超与前节OCT、Pentacam与前节OCT测量CCT在95%的一致性区间分别为(-32.46-8.79)μm、(-4.71-24.74)μm、(1.73-41.96)μm,结合Bland-Altman图,提示三种仪器两两间测CCT有较好的一致性。前节OCT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为(49.82±4.04)μm,它所测CCT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A超测CCT结果相比,Pentacam测的结果偏厚,前节OCT测量的结果偏薄。三种光学测量仪器测量CCT值两两之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前节OCT测的角膜上皮厚度与角膜中央厚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96例(538只眼)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治疗,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在-1.0D~-10.0D,共119只眼;LASIK组近视度数在-1.0D~-16.0D,共419只眼;二组患者散光度数均在-0.5D~-5.0D。结果术后视力:二组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LASEK组视力均≥0.5,其中92.18%的患者≥0.8;LASIK组视力均≥0.5,其中91.87%的患者≥0.8。结论LASE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安奎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眩光失能值的差异,从而评价两种术式的视觉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日~2010年4月15日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患者31例(62眼),手术方式由患者决定。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检查,然后计算得出眩光失能值。结果:LASEK和LASIK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能值均存在差异性。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LASIK组在低中频区下降更明显,且在该空间频率处LASIK组眩光失能值明显大于LASEK组(P<0.01),但在术后3个月时两组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值均有恢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在眩光失能值方面,LASEK组在低频区优于LASIK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LASIK手术对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变化以及与近视等效球镜相关性。方法 2009年6月-9月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治手术病人96例192眼,按近视屈光度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周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测量角膜前后表面Q20、Q25、Q30、Q35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中度和高度近视角膜前后表面Q20、Q25、Q30、Q3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角膜前后表面的Q20、Q25、Q30、Q35值均向正值方向改变,且前表面的变化明显,等效屈光度数越大,术后Q值向正值变化越大。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等效屈光度与角膜前表面ΔQ20(r=0.29,P=0.004)、ΔQ25(r=0.30,P=0.003)、ΔQ30(r=0.31,P=0.002)显著相关,与ΔQ35相关(r=0.23,P=0.021);与角膜后表面ΔQ值无相关(r分别-0.115,-0.12,-0.135,-0.152,P〉0.05)。结论 LASIK手术后角膜前后表面Q20、Q25、Q30、Q35值均有变化。并且角膜前表面Q值与等效屈光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循规性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的疗效。方法:137例206眼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患者(主观验光散光度数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度数相差小于0.5D)随机分为2组,LASEK组61例94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56±0.784D(-2.25~-5.00D),LASIK组76例112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92±0.680D(-2.50~-5.00D)。LASEK组角膜上皮瓣及LASIK组角膜瓣蒂部均位于角膜上方12点处。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患者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散光轴的变化。结果:LASEK组术后3d内有71眼(75.5%)出现轻度不适。LASEK组术后1月内有6眼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均为0.5级。术后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306±0.817)D,(2.996±0.4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散光轴向无明显改变。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安全、有效,且效果好于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