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风险大、难度高、并发症多,一直是脊柱矫形的难点.随着现代脊柱外科技术的进展,其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矫正技术和策略以及并发症的防治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脊柱截骨术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  相似文献   

2.
向勇 《吉林医学》2013,(8):1509
目的:研究分析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牵引后进行分节段的多根Harrington棒支撑、椎板下钢丝固定联合,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脊椎X线检查结果。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1年,2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4例。结论: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给予头盆环支持牵引、Harrington棒支撑和钢丝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Rao YB  Xiao SP  Wang YL  Wang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906-90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的疗效。方法对9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了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u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长期总结,分析所采用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94例术后随访时间1—3年,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v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6.42%、45.18%、55.68%、63.28%,采用H—L、C—D和TSRH手术方法的矫正度均高于Harrington方法,其中以TSRH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最显著。结论手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是明显的,尤以近年运用的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更为优良。  相似文献   

4.
孙秀娟 《中外医疗》2010,29(9):160-160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9例此类病例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19例此类病例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此类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应遵照脊柱疾病护理常规,密切观察病情,医护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确保了病人康复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赵振国  金今  邱贵兴 《中国医刊》2005,40(10):51-53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IS)是指患者的脊柱有结构性侧凸(在冠状面上Cobb角>10°,且合并有脊柱的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它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对IS自然病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的迅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治疗技术不断出现.目前IS的治疗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总体上可以分为支具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近几十年来,随着脊柱畸形三维概念的引入、随着内固定系统的不断改进、随着外科技术的迅速更新以及麻醉技术的提高,对IS的手术矫正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步.现就IS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梁天龙 《医学文选》2000,19(4):562-564
脊柱侧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可致严重的畸形并影响心脏及呼吸功能 ,甚至造成截瘫 [1 ] 。对脊柱侧凸较为有效的治疗 ,是 5 0年代开始的 Risser氏石膏矫正法及后融合术。6 0年代初 Harrington手术法的问世 ,使脊柱侧凸的治疗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国的脊柱侧凸治疗工作于 70年代末期引进Harrington手术才开始 [2 ,3] ,近 10年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脊柱侧凸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亦受到重视 ,现将国内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一概述。1 手术指征  一般认为脊柱侧凸的手术指征仅限于 [1 ] :1支具等保守治疗无效的进行性侧凸畸形 ;2…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脊柱侧凸的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全部病例均进行术前后X线片检查和临床分析。结果Cobb角由术前40~110°,平均62°,矫正至术后平均31.5°,平均矫正率为73.5%,“剃刀背”畸形消除。结论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弯畸形效果好,固定坚强,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脊柱侧凸是脊柱的一部或大部偏离了身体正常轴线而凸向一侧导致的脊柱外形改变,特发性脊柱侧凸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最常见,约占全部脊柱侧凸的80%,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主要是由于不对称的生长和不对称的肌肉作用所致.特发性脊柱侧凸,在青春期以前,畸形缓慢进展者,可继续观察并用支架等非手术治疗,尽可能选择在脊柱生长已大部分完成而侧凸还未发展到极重时手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远端融合椎均位于下端椎)对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患者接受前路(单棒矫形固定融合,组A)或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对侧凸Cobb角、侧凸矫形率、椎间角的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组A共18例患者,组B共21例患者.胸腰弯/腰弯冠状面侧凸累及椎体节段数分别为5.0和5.4个(P=0.134),融合椎体数分别为4.7和5.4个(P=0.008).组A与组B术前、术后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9.2°和10.3°,43.8°和5.0°,术后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00),矫形率分别为78.5%和87.8%(P=0.020).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1.7°和7.7°,矫形平均丢失8.3°和2.7°(P=0.001).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1°、5.6°和7.3°,组B分别为2.3°、4.2°和4.4°,术后椎间角较术前增大,组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9),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随访时椎间角较术后增大,与术后相比,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2,P=0.855),但组A较组B椎间角大(P=0.026).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在远端融合椎止于下端椎时,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侧凸冠状面矫形率、矫形丢失、椎间角的变化优于前路手术,但融合节段长.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柔韧性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i Q  Wang YP  Qiu GX  Zhao Y  Shen JX  Zhang JG  Zhao LJ  Yin RF  Wang N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484-2488
目的 前瞻性比较术前悬吊牵引像(Tr)、仰卧位弯曲像(SB)和支点弯曲像在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柔韧性和预测手术矫形效果中的意义。方法根据入选/排除标准选择AIS68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弯(PUMC分型为Ia/Ib/Ic),根据术前正位x像COBB角大小分4组:中度胸弯组(19例,40°〈COBB≤60°)、重度胸弯组(13例,COBB〉60°)、中度腰弯组(28例,35°〈COBB≤60°)和重度腰弯组(8例,COBB〉60°)。各组均按PUMC分型原则接受相同手术方法,均使用第3代节段性内固定系统。采用标准方法测量术前站立全脊柱正位像、Tr、SB和fulcrum以及术后正位像COBB角大小,计算出3种X线方法的侧凸柔韧性大小并与手术矫正率对比,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度胸弯组柔韧性为fulcrum(75%)〉SB(63%)〉Tr(50%),手术矫正率为80%(与fulcrum柔韧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胸弯组柔韧性为fulcrum(39%)〉Tr(29.1%)〉SB(29.1%),手术矫正率为57%。中度腰弯组柔韧性为SB(79%)〉fulcrum(76%)〉Tr(44%),sB与fulcru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矫正率为86%。重度腰弯组柔韧性为fulcrum(53%)〉SB(47%)〉Tr(38%),fulcrum与S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矫正率为67%。结论 Fulcrum可更好地评价AIS胸弯但只能预测中度胸弯的柔韧性和术后矫正率,fulcrum和SB评价腰弯柔韧性的价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评价不同部位和程度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175 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接受了矫正融合手术。按照其畸形的程度和部位分为 4 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对各组病人的失血量、手术时间、矫正率、随访矫正丢失率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所有病人均安全完成手术,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其侧凸矫正率分别为:第 1 组 81%;第 2 组86%;第3组68%;第4组72%。所有病人随访2年以上,平均为38 个月(24~52 个月)。 结论 根据脊柱侧凸畸形的程度和部位,正确选择适当的矫正方式,特发性脊柱侧凸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适应征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68例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e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标准侧位片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定手术节段活动度为过伸位前凸角-过屈位前凸角.结果 64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1.7±1.5)、下肢痛VAS评分(1.3±1.0)、腰椎JOA评分(23.5±3.1)和Prolo功能评分(8.6±1.4);较术前腰痛VAS评分(4.94-3.3)、下肢痛VAS评分(7.2 4-2.8)、腰椎JOA评分(13.4 4-4.9)和Prolo功能评分(4.2±2.8)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15.4±4.2).较术前前凸角为(19.6±4.7).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为(10.3±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临床适应征的选择非常重要,短期的临床随访显示了其临床效果、安全性,也预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退行性脊柱侧凸(DS)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相比较,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通过对站立位X线、Bending像的相关参数测量及脊髓造影和CTM检查,回顾性分析98例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DS和成人Is的发病年龄、性别、侧凸的解剖位置和顶点分布上有明显区别,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8.67±7.62)°和(56.2±10.10)°,顶椎旋转度(1.36±0.33)°和(2.34±0.61)°,顶椎偏距(27.4±10.7)mm和(44.7±12.1)mm,主弯的节段数(3.7±2.3)节和(7.1±4.4)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两种侧凸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区别,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张小卫  尹战海  张银刚  王金堂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67-1468,147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完全分节性半椎体16例,半椎体伴对侧分节不全8例。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矫正。结果: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至7年8个月。术前侧凸Cobb’s角30~90,°平均66,°术后Cobb’s角10~28,°平均16,°矫正率为58.5%;术前后凸25~68,°平均46,°术后后凸7~16,°平均14,°矫正率为62.6%。22例均无并发症,1例半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同侧下肢股部麻木,伸膝肌力Ⅳ级,经营养神经等治疗1月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数都进行性发展;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矫正,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进术式对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腰5~骶1椎体结核的患者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手术治疗.术前强化抗痨2~4周,术中先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稳定病变节段,然后改变体位从前路清除病灶、取自体髂骨植骨.术后规则抗痨1年,平均随访3.4年.结果 切口一期愈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2周患者可佩带护腰支具下床活动,1~3个月ESR逐步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见松动、移位,无内固定松动、折断.结论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同期前路病灶清除骨术治疗腰5~骶1椎体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早期重建和维护脊柱的稳定性,缩短了患者术后康复期,防止后突畸形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移植在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融合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实验组应用同种异体骨融合共30例,对照组应用自体骨共28例.对两组术后体温、血沉、切口反应和愈合情况,术后3、6个月脊柱融合情况进行对比、统计.结果 随访平均6个月.术后体温、血沉和切口愈合情况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有5例术后6~9 d切口出现轻度红肿,无渗出,未行处置于第12天红肿消退;术后3个月X线片见植骨颗粒已经模糊;术后6个月见脊椎后弓结构已显示不清,为高密度骨覆盖.结论 在特发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融合术中,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移植具有同样的融合效果,并且可避免自体骨移植存在的不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廓成型术在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矫治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组在矫治术中辅助胸廓成型术共15例,对照组在矫治术中不辅助胸廓成型术共13例。采用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刀背高度、躯干不对称角度和患者外观满意度4项指标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实验组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51.16%,对照组为45.18%;刀背高度矫正率平均为51.72%,对照组为26.31%;术后躯干不对称角度矫正率平均为58.69%,对照组为11.10%;患者外观满意率平均为89.0%,对照组为46.0%;两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实验组5例术后出现胸腔积血,经胸腔引流而愈。结论辅助胸廓成型术可提高侧弯矫正率,降低刀背高度,患者外观满意度高,但是,增加了气胸、血气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