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林纳  苗明三 《中医学报》2020,35(4):901-904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核心药物的运用思路和原理。方法: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近5年所收录的临床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揭示高频药物的作用机制。结果:符合收录标准的141首中药组方中,单药以甘草、白芍、黄芪使用率最高;药性以寒、温居多;药味以苦、辛、甘居多;高频归经除脾、胃以外,还协同肺、心经;药物以补虚药、理气药占比最多;证型以脾虚、脾湿、肝郁为主。结论:治疗胃溃疡以补虚药为主,再根据证型配伍其他功效药物,且治疗脾胃的同时应兼治其他脏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人参、黄芪"补虚"功效的认识和应用与发展。方法:以历代有重要影响的本草著作为依据,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探讨参、芪二药所发挥的"补虚"效应及其差异性。结果:人参、黄芪均具有益气、补血、退虚热等作用,但二药补虚之功各有所偏,人参主补五脏,益气而兼能养阴;黄芪善补三焦之气,补气兼能扶阳。结论:人参、黄芪发挥"补虚"之功有显著性的区别,正确理解参、芪二药的药性理论,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3.
方剂药性特征的表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单味药的药性为基础,以24个变量为基本指标,给出药性指标的量化方法,提出方剂药性特征的概念,并给出方剂药性特征的数学表达方法.以方剂药性特征为基础探讨消渴方的药性特征和寒凉类、温热类方剂的药性特征.结果 表明,方剂药性特征能够反映方剂药性的基本性质,为进一步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陶丽  陆茵  王爱云  陈文星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1):2107-2100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当前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模式,通过传统饮片活性组分分离及二次配伍以实现功效最大化。尽管有效组分配伍并不脱离原方的整体效应,但功效物质标准化即组分中药研究存在组分拆分简单而药性拆分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组分样品库中各组分与其所属中药的性味离合关系。决定中药宏观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其包含的微观化学成分,而基于化学信息学和知识发现的药性判别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真实客观的药性表征体系仍应回归到动态、可持续性定量反映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的生物效应模型中去,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药少力专、基于药性组合的代表药对继而开展配伍组分的药性配伍规律研究,这对合理设计配伍组分及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延缓衰老保健食品的中药进行药性分析,判别保健食品整体药性,为消费者选择延缓衰老保健食品提供指导。[方法]借助Microsoft Access 2010和SAS9.4统计分析软件,对延缓衰老保健食品组成中的中药进行药性分析。[结果]延缓衰老保健食品使用的中药共151味,使用频数前三的中药依次为枸杞子、人参、蜂蜜,在分类上主要以补虚药为主,占比42.38%,在四气特点上以温性和平性为主,分别占比31.79%、27.81%,在五味上以甘味药的频数最多,占比67.55%,在归经上最多的为归肝经,占比为50.99%。延缓衰老保健食品药性则主要以寒热并用和温热性为主,占比分别为29.20%、26.44%。[结论]当前市场上延缓衰老保健食品使用的中药多具有补虚、味甘、性温、入肝经的药性特点,在功效上更偏向温补。延缓衰老保健食品的药性有寒性、热性的区别,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寒热辨证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是中国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经验总结,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但长期以来只有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标准。现对当前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研究, 总结分析了中药药性量化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并提出应在“源自临床, 回归临床”的原则指导下, 开展基于专家量表评估法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将偏最小二乘法用于中药药性判别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中华本草》中收录的药性明确、功效主治明确的植物性中药1 725种,利用基于偏最小二乘的两种方法建立药性识别模型,用组内回代、外推预测、交叉验证等方式评价模型。结果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两种模型的判别效果与原来判定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2.75%、94.67%,两种方法的外推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5.51%、89.86%,而重复10次的5折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达到了88.28%、90.46%。结论基于中药的功效主治,偏最小二乘法能够准确判别药性且模型稳定好,能够有效解决多重共线性等问题,为中药药性的有效判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附子、大黄、人参、熟地黄的动静、刚柔药性特点,选取常用药对,分析四药动静、刚柔药性的配伍特点。从配伍规律看,动静药性方面,主要以同性相求为主,增强原有药性的功效;刚柔药性方面,作为补虚药的人参、熟地黄异性配伍占优势,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配伍理念,刚柔相济、阴阳合施、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补虚类中药饮片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合理采购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08~2012年我院补虚类中药饮片的数量和金额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我院补虚类中药饮片用量以12.93%的速度逐年增加,各类药物中补气药用量最大.结论我院补虚类中药的用量及金额都在大幅增加.但占中药饮片总用量的比例及用药结构稳定,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则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借此探讨和构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论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与西药辨证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单体药物和中药的概念,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及有关文献报道阐述了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指出了西药辨证应用的目的、意义、方法,并对西药辨证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属性、存在形态、研究领域及内容等问题,认识不一、歧义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建设和发展临床中药学,重要的基点之一就是坚持医药结合,全面开展中医学与中药学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结合、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的工作,达到并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提高用药安全”。为此,从4个方面作了探讨分析,涉及临床中药学的属性、任务与特点,基础、主要研究领域、内容与存在形态,发展方向与途径,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学科体系及其与中药学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强调指出:在建好用好专类实验室、文献理论研究室的同时,建设和用好临床研究基地(室),是当前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尤其应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药单体成分是中药的主要药效物质,局部给药系统具有给药方便、增加病灶部位药物浓度等特点,使该方法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促进其经皮渗透的方法是研究设计中药单体成分局部给药的主要任务,目前,促进中药单体成分经皮渗透的主要方法包括:合成不同的药物剂型、利用物理化学技术以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等。本文从不同中药单体成分的适应证及其作用、不同药物剂型和物理化学技术用于促进中药单体成分经皮渗透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药单体成分局部给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深入,围绕着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评价,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作为中药注射剂安全和有效使用的基础,合理用药也是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药物利用研究的相关方法对中药注射剂在医疗机构中的使用进行评价,不仅能够进一步的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合理用药信息,还可以促进医院的药事管理,同时药物利用研究具有的经济学评价属性使得其可以为医政部门制定药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利用研究,提示基于PDD计量指标的药物利用研究可作为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评价的借鉴方法,基于DUR的药物流行病学和药物经济学能够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氮酮对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探讨其对中药外用制剂中复杂成分的经皮促透效果。方法选择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包括强亲脂性和强亲水性药物,即蛇床子素、川芎嗪、阿魏酸、葛根素、京尼平苷,采用体外透皮试验测定不同浓度氮酮对各药物的经皮促透吸收情况,并建立药物油水分配系数值(log Ko/w)与其对应促透倍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氮酮对不同亲脂性药物均表现出显著经皮促透作用,并呈现先随氮酮浓度增加而增强,达到一定浓度后其促透倍数开始下降的作用趋势;氮酮作用下药物log Ko/w值与促透倍数对数值呈抛物线关系,对log Ko/w值约为-0.5的药物具有最佳的经皮促透作用。结论氮酮对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均具有良好促透作用,且其促透倍数对数值与药物log Ko/w值呈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特色优势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诊疗的科学。1)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即其医学属性、科学属性、时代属性、文化属性。2)中医药学的社会贡献,包括构建了理论体系,建立了医德规范,拯救了无数患者,增进了大众健康。3)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即理念先进、方法灵活、手段独特、安全环保。4)中医药学的发展困境,包含废医逆流的影响,以药养医的影响,药品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实媒体的影响。5)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即任重道远,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7.
针药结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清CGRP、ET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及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再灌注造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利用跳台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 ,利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GRP及ET含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针刺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各有不同改变 ,针刺加西药组、针刺加中药组改变明显 ,但以针刺加西药组改变最为显著。结论 针刺、中药、西药对各项指标的改变不完全相同 ,表明它们之间有不同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但针刺与中药、针刺与西药的结合使用 ,在本实验中表现了协同作用 ,而尤其以针刺加西药明显。这可能与它们能改变机体中舒缩血管物质的含量 (CGRP、ET) ,从而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中药师提供优质临床药学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 2010年以来,我院依据医疗机构在药学方面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开展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主要采取明确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策略和构建中药师长效培养机制策略等措施.结果 通过对中药师的临床药学服务进行实践探讨,医院建立了中药师全程化药学服务与中药临床药学监护体系,切实提高了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2011年以来,本院患者及其家属与临床医技人员接受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各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本院中药师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践,可为临床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癌因性疲劳(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肿瘤学科临床出现的客观现象,已成为肿瘤学领域的新生学术问题。纵观目前研究现状,尽管学术界对CRF的认识逐渐成熟,但是影响CRF发生的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在疾病模型研究方面,国内尚处于空白,而国外已有化疗药物诱导、放射性物质辐射、恶病质晚期荷瘤小鼠等动物模型报道,但不同造模方法的评价指标选择及不同体质量动物的疲劳量化标准、疲劳持续时间标准、药物改善的疗效标准等一些关键问题仍待解决。中医药理论多从虚证认识CRF,且中医药辨证论治对肿瘤患者疲劳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为CRF临床及中医证候动物实验探索提供了诸多可能,中医学术界应深入拓展CRF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探讨基于中医养生理论的早期护理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5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2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据电脑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人,对照组给予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晚期肺癌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先早期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再给予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服用晚期肺癌靶向药物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比较和临床结果评定。结果:靶向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皮疹、间质性肺炎、转氨酶升高、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据研究观察对比可得出研究组患者服用靶向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发生的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即研究组出现I-II度和III-IV度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QLQ-C30问卷中各项不良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晚期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是无法避免的,但在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前进行基于中医养生理论的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