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西宁地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外科住院的风湿性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6例,分为消融组和对照组(各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对照组仅行瓣膜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近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2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6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h~3天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高原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房颤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2.
刘炫  佘凯  赵银花  熊伟  白上林  吴旭  蒲建峰   《四川医学》2022,43(5):448-452
目的 探讨影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需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术后1年为随访终点,以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窦性心律组(SR)及房颤复发组(RAF)。分析患者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房容积(LAV)、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开口面积(MVOA)、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资料,以及术后1年左心房参数及左心房逆重构率(LARR)。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4.76%。两组患者术前LAD、RAD、LVEF、MVOA、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AV、L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R组LAD、LAV、LAVI均较术前减小(P<0.05);RAF组术后1年LAD较术前减小(P<0.05),但LAV、LAVI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SR组LAD、LAV、LAVI均较RAF组小,且LARR大于R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患者LAV(OR=1.040,P=0.03,95%CI 1.014~1.066)和LAVI(OR=1.060,P=0.03,95%CI 1.019~1.102)是预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结果示:LAV的界值为76.5 ml, LAV界值为34.75 ml/m2。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有良好的效果,LAV>76.5 ml及LAVI>34.75 ml/m2是此类患者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良好的左心房逆重构是窦性心律维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重构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风湿性心瓣膜病行二尖瓣置换术或先天性心脏病开胸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右心房组织标本,分为窦性心律组(RHD-SR组)、阵发性房颤组(RHD-pAF组)、持续性房颤组(RHD-cAF组),以行先天性心脏病开胸修补术且为窦性心律组(CHD-SR组).普通光镜下观察各组患者心房组织结构,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分析各组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CVF)及Ⅰ/Ⅲ型CVF比值,Western blot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TGF-β1的表达.结果 RHD-cAF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d)明显大于RHD-SR组(P<0.05),其余临床资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提示胶原分布于心肌间质中,Ⅰ、Ⅲ型CVF及其比值在CHD-SR组、RHD-SR组、RHD-pAF组和RHD-cAF组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CHD-SR组、RHD-SR组、RHD-pAF组和RHD-cAF逐渐增加.结论 心房组织纤维化重构是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房颤的重要机制,TGF-β1高表达可能参与心组织房纤维化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钳行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从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本科二尖瓣手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钳Cox MazeⅣ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58例左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对照组,70例双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全麻状态且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情况下实施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21.52±13.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2.61±6.25)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57±8.18)min、(61.54±4.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律占比94.29%、窦性心律维持率8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5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术前左房内径、房颤时长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实施双心房消融术可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心房扑动发生率,临床上也需对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心房纤颤(房颤)病人行瓣膜替换加微波消融术后的疗效.[方法]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史12个月至44年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行微波心内膜消融术,观察术毕、术后24h、出院时的心律情况.[结果]术毕7例全部房颤消失,代之为节性心律,其中4例需临时起搏;术后24h房颤复发1例;出院时房颤复发2例.全组均无栓塞等并发症,无术后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房颤患者行瓣膜替换手术同时做微波消融操作方便,可将房颤心律转为窦性心律,但对有左房血栓、心房壁钙化的病例,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8例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术,均系风湿性瓣膜病变,房颤病史6~240个月,平均(58.6±3.2)个月,按照Cox迷宫Ⅲ型手术路径进行盐水冲洗射频消融.术后使用胺碘酮治疗.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射频消融时间(16±4.2)min.术后出院时16例恢复窦性心律,有效率88.9%.随访(36±7.6)个月,76.5%的患者保持窦性心律.结论 二尖瓣置换时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中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瓣膜替换手术同时,采用氩气刀烧灼心内膜消融方法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初步经验.方法 本组15例患者均为需行瓣膜替换手术的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1~61(44.5±14.2)岁.经正中劈胸骨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浅低温心脏跳动中行瓣膜替换手术,切除病变二尖瓣后,应用氩气刀行左心房和右心房心内膜烧灼.结果 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无发生临床脑栓塞并发症,也无1例患者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15例患者中,手术结束时13例患者房颤消失,随访术后3个月时11例患者为窦性心律.5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4例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心脏跳动中应用氩气刀进行心内膜烧灼是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一种经济和较为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关系.方法 41例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法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 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18.89±1.29)vs(10.46±2.30)%,P<0.05].29例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20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占68.96%,转为房颤的患者9例,占31.03%.房颤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律组[(23.65±1.27)%vs(14.32±2.43)%,(5.74±2.36)vs(3.02±0.15),(63.14±5.21)vs(53.69±2.32),P<0.05)].结论 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吴毓优  吕鹏飞  高炳玉  刘苏 《海南医学》2016,(17):2848-2850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及术前危险因素与术后转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胸外科接诊的49例二尖瓣膜疾病合并房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患者则仅行二尖瓣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呼吸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影响患者手术的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情况及患者术后对疗效的自我评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62.1±12.1) min vs (34.7±7.9) min]、辅助呼吸时间[(6.1±1.2) h vs (4.3±1.1) h]及体外循环时间[(91.1±7.0) min vs (62.5±11.3) min]比较,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76.0%和60.0%,对照组分别为41.7%和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心功能改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637,P=0.0390<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能降低术前危险因素,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房颤转复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前后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住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并行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371例,根据术前心律分为两组:房颤组(n=165)和窦性心律组(n=206),对两组患者房颤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左房直径、心胸比、二尖瓣面积、是否合并左房血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中,术后有97例术后转为窦性心理律;在瓣膜置换的同时行改良迷宫手术的患者较未行改良迷宫手术的患者转复率高(P<0.01);术后规律服用胺碘酮的患者较未服用胺碘酮的患者转复率高(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伴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颤动的原因和患者的年龄、左房直径、心胸比、二尖瓣面积、是否合并左房血栓有关;瓣膜置换术后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在瓣膜置换的同时行迷宫手术可增加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率;瓣膜置换术后规律服用胺碘酮,可以有效地维持转复的窦性心律,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Wu YQ  Wang XD  Fang H  Wang YL  Zhang YC  Su L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81-2284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肌组织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AT1、2-R)的变化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38例因心脏疾患需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按有无房颤病史分为3组,窦性心律组(SR,11例),阵发性房颤组(pAF,13例,房颤持续时间〈6个月),持续房颤组(cAF,14例,房颤持续时间〉6个月)。在非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切取右心耳组织约500mg(持续房颤患者中有8例同时切取了左心耳组织500mg)。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心房肌组织AT1-R、AT2-R、CYP11132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AT1-R蛋白的分布。结果cAF组平均左房直径明显大于sR和pAF组(5.8cm±0.6cm,3.3cm±0.4cm;4.2cm±0.7cm,P〈0.01)。cAF组的AT1-RmRNA表达水平比SR组明显降低(1.03±0.04和1.35±0.09,P〈0.01)。AT2-R的mRNA表达水平比SR组明显上调(1.16±0.16和0.90±0.10,P〈0.05)。CYP11B2的mRNA表达cAF组与pAF组比SR组均明显增强(P〈0.05~0.01)。结论AT1-RmRNA表达下调是对组织血管紧张素Ⅱ的过度反应,AT2-RmRNA表达上调是对心房结构重构的适应和代偿反应。心房肌组织中的CYP11B2mRNA表达增加。提示醛固酮可能参与了房颤患者的心房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前外周血ACE、CRP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前外周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是否与心房颤动有关。方法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置换术术前患者24例为研究组;仍为窦性心律的二尖瓣置换术术前患者23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ACE、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间CR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外周血中ACE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心房颤动的患者外周血ACE水平与左房(LA)前后径呈直线相关(r=0.478,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与外周血ACE水平有关(r=0.094,P=0.033)。结论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术前外周血ACE水平升高,ACE水平升高与心房颤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段翔鹰  李莉 《吉林医学》2006,27(9):1056-1057
目的:探讨风心病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右房润盘病理变化。方法:选择29例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根据有无持续性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AF组)和窦律组(SR组),两组之间临床因素没有统计学差异。换瓣术中取右心耳心肌标本,电镜进行心房颗粒的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两组心房颗粒定量研究无明显差异。结论:风心病慢性AF与SR患者右房心肌细胞心房颗粒无明显差异。显示房颤不是导致心房颗粒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微波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中房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中附加微波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方法将66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在二尖瓣手术中行心内膜微波消融治疗,另外33例设为对照组单独行瓣膜手术。结果微波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长于对照组(分别为(63.818±17.738)minvs(47.545±18.018)min;(108.879±32.191)minvs(85.333±22.885)min,P〈0.051;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23.212±5.946)dvs(24.697±9.252)d,P〉0.05)。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出现需要二次手术的情况。平均随访(2.3±1.4)年,微波组72.727%(24/33)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15.152%(5/33)为窦性心律,P〈0.05。结论微波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赵景宏  乔彦  刘涛  唐红  杨刚  赵超美 《西部医学》2013,(10):1521-1523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RT-3DE对85例二尖瓣狭窄伴(或)二尖瓣反流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采集其手术前、后半年右心室全容积图像;将RT-3DE图像导入Tomtec 4D Cardio View工作站,手动调节图像并描记心内膜边界后,软件分析自动得到RVEDV、RVESV、RVEF;手动计算RVSV,分析其手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无论窦性心律(SR)组(39例)还是心房颤动(AF)组(46例),RVEDV、RVESV手术后均较手术前有所减小;RVSV、RVEF有所增大;各测值手术前、后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SR组测值均较AF组大,但两组各测值间,仅RVEF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RVEDV手术前后相关性高于RVESV(r=0.784,P<0.05),提示风心病患者右心功能不全主要与舒张末容积增大有关。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膜置换术后半年时,SR组及AF组患者右心容积均较手术前明显减小,右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SR组较AF组改善明显,这与临床观察一致;二尖辩病变的解除能有效改善患者右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12,33(12):1637-1639
目的对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术毕转为窦性心律11例,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速,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无心房穿孔出血,1例术后低心排死亡,随访3~12个月,10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6个月出现房颤复发,余1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明显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二尖瓣病变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左房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改变。方法:24例二尖瓣病变患者,其中二尖瓣狭窄12例(窦性心律6例,AF 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2例(窦性心律6例,AF 6例),于术中体外循环转流前结扎左心耳切取部分左心耳组织,并以4例意外死亡窦性心律者左心耳组织作为对照组。比色法检测心肌肌球蛋白ATP酶(myosin ATPase)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二尖瓣病变各组患者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二尖瓣病变伴AF患者其心房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二尖瓣病变患者伴AF患者心房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30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1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机理及外科治疗选择及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4年10月,对11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病人行外科治疗,曾行二尖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及二尖瓣置换术6例.其中7例病人第1次手术时曾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1~20年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肝大、腹水、右心衰竭,心功能Ⅳ级.11例病人均再次手术,8例行三尖瓣成形术,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成活10例.术后随访1~4年,2例三尖瓣置换病人恢复良好;5例三尖瓣成形术心功能恢复良好,只有极轻度或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出现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出现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包括部分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病人,远期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风湿性病变持续发展;(2)左心瓣膜病变未纠正;(3)原三尖瓣成形术失败;(4)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心房纤颤等因素.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右心功能衰竭者,应再次外科手术治疗.首选三尖瓣成形术,只有瓣膜严重破坏,成形术无法恢复瓣膜功能时,才考虑作三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瓣膜与生物瓣膜在二尖瓣置换术(MVR)中的疗效。方法以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2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机械瓣膜,观察组采用生物瓣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0.3±21.2) min]与住院时间[(8.4±1.1) d]明显短于对照组[(122.5±20.7) min,(10.6±2.3) d](P<0.05);术后2周,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且两组术前与术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2%)高于对照组(8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0%)明显少于对照组(16.7%)。结论生物瓣膜在二尖瓣置换术中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且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较好,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少,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EH合并AF患者分为阵发性AF组(EH+pAF,44例)和慢性AF组(EH+cAF,31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用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CTGF,用PCR方法检测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与EH且为窦性心律(SR)组(EH+SR,37例)及健康对照者(NC,36例)进行比较;比较EH+AF组不同基因型间TGFβ1与CTGF的血清浓度。结果 EH+cAF组和EH+pAF组血清TGFβ1及CTGF水平均显著高于EH+SR组和NC组(P〈0.01);EH+AF组与EH+SR组、NC组ACE I/D多态性缺失纯合型(DD型)、杂合子(DI型)、插入纯合型(II型)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EH+AF组中较EH+SR组和NC组明显增加(P〈0.05);EH+AF组不同基因型之间TGFβ1及CTGF浓度比较发现,DD基因型TGFβ1浓度显著高于DI型(P〈0.01)和II型(P〈0.01),DD基因型CTGF浓度明显高于II型(P〈0.05)。结论 D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易患基因;房颤患者ACE DD基因型TGFβ1和CTGF水平明显升高,藉此可引起心房肌纤维化及心房重构,导致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