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调节技能训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遭遇到一些外来的生活事件,或者是个人的理想、愿望不能实现,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精神应激。总之一句话:不想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而想实现的事情终于没有实现,此时必然产生心理应激或心理危机。而度过难关,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首先并且主要的是靠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改变客观环境来适应自己的要求(如另谋职业,重  相似文献   

2.
应激是机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或者面临破坏威胁时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根据应激源的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急性应激是指机体面对紧急危险情况下产生的非特异性适应性改变,通常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可以提高记忆力,暂时改善大脑的功能.慢性应激则是机体长期处于失稳状态,如生活、社会、职场压力和逆境等持续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会产生抑郁、不安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和食欲、胃肠道功能,更有极端者会对自己的躯体造成伤害籍此缓解应激情绪、逃避应激源;此外慢性应激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和肿瘤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走在护士长岗位的护士们热情洋溢,但管理经验不足,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转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大致有:①挫折心理:打算做好的一件事遇到挫折,致使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于是灰心丧气,牢骚满腹;②从众心理:迫于压力,一方面对领导要惟命是从,另一方面又担心群众有意见,只好做一些偏离原则的事;③心里偏见:办事不能客观公正,自以为是.此外护士长还容易产生接受任务时的胆怯心理、碰到困难时的畏惧心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急躁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4.
军人适应障碍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障碍是由于某一明显的生活变化或应激生活事件引起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以至明显影响社会功能的一种反应[1].部队官兵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可产生适应障碍.通过分析其原因与表现,以引起部队管理者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为国防事业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5.
应激与心身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强烈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获得满足,都会产生最大的快感,快感体验的时间,前者较短暂,后者较持久,但终究会消失,并产生新的需要、愿望与行为动机。最强烈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求不能获得满足,都产生最大的痛苦,前者可危及生命的保存,后者也使人悲痛欲绝。通常不会致死,除非是严重精神威胁伴有躯体营养与免疫功能衰竭的伏都死亡(Woodoodeath)与自杀。需要不能获得满足引起强烈的或持续的生理应激与心理应激可以致病,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强烈生理应激(强烈闪光、强声、高温、冰冻、电击、震荡、异体蛋白注人)可以致病…  相似文献   

6.
公认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又称为影响分娩的四因素。把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列为四因素之一,足可见心理护理之重要与必要。心理护理是指在对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方法,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病人达到身心康复的一项工作。有效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疾病作斗争,适应医院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分娩虽属生理现象,但分娩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  相似文献   

7.
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是迫切希望恢复健康,渴求长寿,但因年老体弱,适应能力差,住进医院后,生活上、环境上的改变许多事情需要依靠别人,心理上常常感到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甚为烦恼,心神不安,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老年人这些心理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军校学习阶段是学兵自我意识发展最为强烈的阶段。由军营到院校学习,生活环境、人文条件的改变以及紧张艰苦的学习和训练必将使学兵的心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学兵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出现各种情绪紊乱和行为困扰。教员和学员队干部应当了解学兵的心理特征,理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并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军队院校,更主动地投身于国防事业,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从中学刚升人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同学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心理学上将这段心理问题高发期称为“大学新生失衡期”。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犯罪、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为防微杜渐及时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对调适方法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应激源(心理、躯体、环境等)刺激时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机体各种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应激对人体的影响既是躯体性的又是心理性的,不断的躯体应激必然导致心理性应激的发生.应激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活各个方面,尤其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和高科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全方位渗透,使人类承受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人们为了适应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种种压力,常常处于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新兵入伍,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巨大变化作为应激源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各级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新兵物质和思想上的关心,对稳定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何增强新兵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适应现在及今后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松驰训练对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经过激烈的高考拼搏 ,超越了无数竞争伙伴 ,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 ,跨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登上了通向科学殿堂的阶梯 ,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然而 ,迈入大学之门后 ,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方式的重大变化 ,许多学生不能及时进入新的角色 ,产生了思想和心理的种种矛盾 ,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少入学时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后 ,在学习上拉开了距离。那些善于调整自己 ,适应能力强的同学 ,很快进入了角色 ,学到了知识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而一些不能适应新环境 ,没有明确学习目的 ,心理素质较…  相似文献   

13.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由于不同的适应和应对方式而不同,既可以是正面(适应)的,也可以是负面(不适应)的[1].作为一名社会医学工作者,我们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在人们遇到可能损伤躯体健康的生活事件时,运用应激理论提供心理干预(应激干预),减少、消除由于应激事件对人们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在这次投身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SARS)的斗争中,把心理应激干预作为处理SARS疫情的重要辅助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是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有很多种致命疾病的病因或者诱因都是心理应激。代谢综合征(MS)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病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增加,长期的慢性心理应激可能与人类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可显著的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住院精神病人常常出现拒服药物的现象 ,这样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 ,也给精神科护理工作增添了难度。因此找出病人拒药原因 ,对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非常重要。现就病人拒药的原因及心理对策谈一点体会。新入院或入院不久的病人 ,他们往往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 ,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对医护人员及其他病员感到陌生 ,加之他们的病情还没得到很好的治疗 ,认为自己没有患病 ,拒绝住院治疗 ,常常会出现拒药的行为。为此 ,护理人员应尽快熟悉每个病人的病情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主动向他们宣讲住院治疗及服药的重要性 ,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及生…  相似文献   

16.
医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院校为每个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其人生理想的成长环境,这些年我们看到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少新生不知所措,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不适应,从而出现迷恋网络、心理不健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手术室所遇到的断指(趾)的患者病情急,需要争分夺秒的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所以不允许护士与患者更多的语言交流.这类手术病人多采用臂丛、颈丛或者硬膜外麻醉方法,神志清淅,患者担心自己的指(趾)功能、美观、健全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一系列情绪反应.这些应激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疏导和控制,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影响治疗效果[1],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掌握非语言交流的技巧,以改善患者的应激心理,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更好的配合好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阶段,老年公寓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而入住老年公寓的大多是高龄、带病、家中无人陪伴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必须离开自己多年的生活环境和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重新选择和适应,致使老年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9.
慢性束缚应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6年Stely将"应激"一词移植到生物医学领域,随后Wolf补充并提出了完整的应激概念.20世纪70年代,Mason提出心理应激学说,用以解释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随着旧医学模式转变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应激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1].随着对应激和应激性疾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应激动物模型也应运而生,在众多动物模型中,束缚应激作为一种非损伤性刺激,与人类心身性疾病的过程有相似性,同时又适应应激领域由急性转入慢性的发展趋势.因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应激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现就其进展情况,择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应激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或有害刺激后产生的非特意性适应反应,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内环境失衡的状态.应激反应最主要的特征是交感-肾上腺髓质及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研究发现,适度应激刺激是机体必需的,有助于学习记忆,而长期或强烈应激则损害认知功能及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