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疫情期间基于思维导图结合微课的互联网+教育在影像专业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医学影像专业学生随机分为A组(53人),B组(54人),A组采用传统PPT互联网+线上授课,B组采用基于微课结合思维导图的互联网授课授课方法,课后测试包括客观测试、主观测试及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两组各指标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组客观测试的形成性考核(93.45±3.36)分,理论考核(95.76±2.13)分及总成绩(94.43±4.30)分;主观测试中的读片能力(34.82±2.91)分,岗位胜任力(27.64±2.08)分,均优于A组(P<0.05)。B组学生对课程形式(4.87±1.12)分,课程内容(4.94±1.32)分及提高岗位胜任力(4.53±1.38)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基于思维导图结合微课的互联网+在线教育在影像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结合三维人体解剖软件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优化骨科临床实习及规培的教学模式。方法将80名骨科实习生及规培生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采用3D打印模型结合三维人体解剖软件教学,B组采用3D打印模型教学,C组采用三维人体解剖软件教学,D组按照传统模式教学,教学完成后进行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和兴趣评分,对各组进行教学评价。结果在笔试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及兴趣评分方面,A组优于B、C、D组,B、C组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骨科临床教学中,采用3D打印模型结合三维人体解剖软件的教学模式比单一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更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造口袋和皮肤保护膜对神经内科大便失禁患者肛周皮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大便失禁患者93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31例。 A组沿袭使用临床上传统的方法保护肛周皮肤,B组患者给予皮肤保护膜进行常规护理,C组患者采用康乐保造口袋和皮肤保护膜共同保护肛周皮肤。结果:3组患者肛周皮肤伤口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42%、87.10%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P<0.05)。 C组患者在2周内护理次数和每次护理时间均少于A组和B组(P<0.05~P<0.01),而C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0.05)。 C组患者舒适度得分最高,A组最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造口袋和皮肤保护膜结合使用,操作方法简便,更好地改善了大便管理和皮肤损伤愈合的效果,降低肛周皮肤浸渍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康复器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1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为A、B、C组,每组各60例.A组给予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训练,B组给予阴道康复器联合生物肌肉反馈、常规电刺激治疗,C组给予阴道康复器联合生物肌肉反馈、增强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随访调查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性功能客观指标.结果:治疗2个月后,3组间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3组间Ⅰ类肌纤维疲劳值、Ⅱ类肌纤维疲劳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低于A组(P<0.05),C组低于B组(P<0.05).3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OP-Q)评级中0度者占比升高,I度及II度者占比下降,3组均优于治疗前(P<0.05),3组POP-Q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优于A组(P<0.05),C组优于B组(P<0.05).治疗后6个月,3组间性生活次数、性高潮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康复器有利于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电生理功能及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提升患者性功能,且适当增加电刺激强度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15,(20):141-143
目的:比较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8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采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与B组(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组患者骨折的AO分型:A组21例,其中C1型5例、C2型8例、C3型8例;B组17例,其中C1型5例、C2型5例、C3型7例。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后对腕关节的功能进行Dienst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4~13个月,平均8.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3个月。A组有2例发生针道感染,2例出现克氏针松动、退针。B组2例发生骨折复位后丢失、螺钉进入关节腔。A、B组的C1、C2型骨折间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A组优于B组(P<0.05)。结论:对于闭合性桡骨远端C1、C2型骨折,可选择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而对于C3型骨折,选择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术疗效相对较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动脉狭窄(CAS)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ICVD患者200例进行检测,根据CAS部位分为单独颅内动脉狭窄(A组)、单独颅外动脉狭窄(B组)、颅内外动脉狭窄(C组)3组,比较3组间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00例ICVD患者中CAS患者72例(36.0%),其中A组30例(41.7%),B组15例(20.8%),C组27例(37.5%) A组年龄明显低于B、C组(P<0.05)。C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ICVD患者CAS的分布具有年龄差异,Fib是颅内外并发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45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依据不同糖代谢状态分为3组,即A组154例为正常血糖患者,B组149例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C组147例为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对其冠脉病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吸烟情况、血脂水平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FB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 A1C)及体重指数(BMI),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B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冠脉左主干狭窄及发生慢性闭塞性病变比例明显高于A、B 2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冠脉弥漫性病变及小血管病变发生比例明显高于A、B 2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布洛芬对甲醛刺激大鼠足底引发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布洛芬对伤害性刺激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刺激组(A组),生理盐水注射液组(对照组B组),布洛芬低剂量组(C1组),布洛芬中剂量组(C2组),布洛芬高剂量组(C3组),每组6只。甲醛刺激180min后,用行为学机械触诱发痛阈值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大鼠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量及分布状况。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显示:C1,C2和C3组的机械触诱发痛阈值较对照A组和B组均明显升高(P<0.05),C3组明显高于C1和C2组(P<0.05);而后分析受甲醛刺激后180min时的情况:A组和B组见脊髓背角浅层有大量淡染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其中A,B均明显多于C1,C2和C3组(P<0.05)。C3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少于C1和C2组(P<0.05)。结论:布洛芬处理后能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鼠机械触诱发痛阈值部分升高,处理能够对脊髓背角浅层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增多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布洛芬可以抑制大鼠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产生,这种表现可能与布洛芬抑制体内前列腺素E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患者进行硝酸甘油和麝香保心丸干预,观察两组药物及联合干预预防桡动脉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636例,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予硝酸甘油200μg;B组予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67.5mg(3丸);C组予硝酸甘油200μg联合麝香保心丸67.5mg。观察各组之间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分别为:A组(13.1%),B组(14.2%),C组(8.5%),其中A组与B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C组与A组、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前予麝香保心丸降低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与硝酸甘油疗效相当,与硝酸甘油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时对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需要进行全麻气管插管的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每组25例。其中A组患者单独使用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B组患者双次单用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C组患者应用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诱导;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心血管反应A组较B组和C组显著(P<0.05);B组较C组显著(P<0.05)。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用能有效抑制患者全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