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斑块发生破裂时局部的炎症反应在ACS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性反应,在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起保护作用,但当损伤持续存在时,应答性反应则可能演变为过度的炎症,并促进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炎症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被认为是炎症过程引起了粥样斑块破裂,活化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心肌损害所致。炎症因子是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分子,在炎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现将炎症反应在AC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调脂药,目前认为除具有降低血脂外,还具有调脂以外的其它作用。大量证据表明它能明显地抑制ACS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炎症反应,从而稳定斑块,减少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导致不稳定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源性猝死的急性缺血综合征。许多研究表明,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检测的敏感性。方法:采用ELISA和硝酸还原比色法测定。125例ACS患者在发病72h内的血浆HS-CRP,OX-LDL水平,血清NO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的HSCRP、OX-LDL水平明显增高,血清NO水平明显减低。血浆HS-CRP与OX—LDL水平显著正相关,与血清NO水平显著负相关。结论:HS-CRP在检测ACS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引起ACS的最直接原因,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重要标志之一。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有学者将ACS分为ST段抬高的ACS(STEACS)和无ST段抬高ACS的(NSTEACS).NST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大量文献报道,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CRP是反映低水平组织炎症急性期的物质.而CTnI是心肌受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指标.BNP作为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对ACS诊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近年来其发病率,且死亡风险高,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ACS的病理基础。大量研究证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过程中起重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炎症反应敏感标记物对ACS病情评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B型脑钠肽(BNP)主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9.
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这已由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而血清C-反应蛋白fCRP)水平高低与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关系密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清CRP浓度往往是升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塞米松有广谱抗炎症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地塞米松的抗炎症作用而抑制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炎症活动而稳定斑块,改善心脏供血。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CD40配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昶  陈鹏 《浙江医学》2004,26(11):873-87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冠状动脉内继发血栓形成而导致的急性病变.随着对ACS研究的不断进展,发现炎症和免疫反应在ACS的发生中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0例ACS患者分成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三组,5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四组血清IL-6、TNF-a、SAA水平。结果三组的ACS患者血清IL-6、TNF-a、SA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L-6和SAA水平在AMI、UAP、SAP三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IL-6、TNF-a、SAA与ACS患者发病过程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此三项指标可为临床诊断ACS和分型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基因启动子区域5A/6A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关系。方法ACS组270例,对照组258例。对MMP-3启动子区域基因测序,并分析5A/6A多态性与血清MMP-3水平的关系。结果MMP-3基因启动子区5A/6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基因型在ACS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CS组中5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纽(P〈0.05)。ACS组5A/5A基因型血清MMP-3浓度高于5A/6A基因型血清MMP-3浓度(P〈0.05);ACS纽5~5A+5A/6A基因型血清MMP-3浓度高于6A/6A基因型血清MMP-3浓度(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为ACS的主要危险因素,5A/5A+5A/6A基因型(OR=2.11,95%CI1.23-5.11,P〈0.01)及血清MMP-3水平〉35μg/L(OR=1.61,95%CI1.47-2.16,P〈0.05)亦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P-3基因启动子区域5A/6A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明显相关:MMP-3血清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MMP-3血清水平受其基因5A/6A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影响吸烟与MMP-3基因5A/6A多态性对ACS具有协同的影响。本研究提示MMP-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具有重要的作用,MMP-3可作为ACS辅助诊断的心脏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KLOTHO基因启动子区G-395A多态性与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芯片方法对326例ACS(ACS组)[分为亚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和219例经检查排除冠心病的对照组进行KLOTHO基因G-395A多态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AMI组和UAP组(包括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亚组)的GG?GA?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KLOTHO基因G-395A多态性与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ACS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ortein,CRP)基因C+1444T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易感性。方法:选择2003年11月~2008年5月住院的ACS患者443例(ACS组)和同期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285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方法检测CRP基因C+1444T多态性。结果:ACS组的CC、CT和TT基因型以及C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83.7%vs 86.7%、14.4%vs 12.3%、1.8%vs 1.1%和91.0%vs 92.8%,P值分别为0.292、0.439、0.540和0.243)。调整年龄、性别、吸烟、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和血脂等多因素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基因C+1444T多态性与ACS的发生仍无显著性关联(P>0.05)。结论:在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中,CRP基因C+1444T多态性与ACS的易感性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探讨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型心绞痛(SAP)的关系,以及阿斯匹林、普伐他汀对CRP的干预.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CRP的浓度及观察用药后CRP的变化.结果:ACS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RP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AP及对照组,UAP组与SAP组、对照组相比CRP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P组与对照组相比,CRP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斯匹林、普伐他汀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ACS组的CRP浓度.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CRP显著升高,表明在ACS过程中急性炎症反应起了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严重程度.他汀类药物及阿斯匹林能抑制炎症反应,对降低CRP浓度起到有效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应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患者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选定ACS患者51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15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随机将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7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比较各组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的水平变化。结果:ACS组与SA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MMP-2、TIMP-2及MMP-2/TIMP-2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MMP-2、TIMP-2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MMP-2水平,升高TIMP-2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脂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治疗组和洛伐他汀治疗组各49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血脂康组在用血脂康口服,每次600mg,每天2次;洛伐他汀组晚间加服40mg洛伐他汀。另设49例正常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个治疗组治疗后CRP、TNF-α、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洛伐他汀组相比,血脂康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1)。血脂康组无肝、肾功能异常。结论血脂康治疗ACS效果确切、安全,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EH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脂肪酸合酶(FASN)表达的影响.方法 入选ACS患者35例为ACS组,体检健康者30名为对照组.于入院后24h内分别测定血脂谱、空腹血糖、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不同浓度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t-AUCB)干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法分别测定FASN及IL-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ACS组血清hs-CRP浓度为(5.6±4.1)mg/L,与对照组(1.3±0.9 )mg/L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CS组单个核细胞内FASN、IL-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相对表达量:FASN mRNA:1比1.709±0.272,FASN蛋白:0.407±0.065比1.298±0.087;IL-6mRNA:1比2.302±0.200,IL-6蛋白:0.715±0.058比1.146±0.083,P<0.05),且FASN、IL-6 mRNA表达量分别与血清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714,P<0.01;r=0.685,P<0.01).(2) t-AUCB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CS组单个核细胞的FASN和IL-6 mRNA与蛋白表达,t-AUCB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t-AUC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t-AUCB 0、10、50、100 μmol/L组中,FASN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813±0.038,0.564±0.100,0.293±0.043;FASN分别为:0.957±0.280,0.935±0.275,0.855±0.253,0.685±0.206.结论 ACS患者体内有较高的炎症水平,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ASN的表达水平与体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t-AUCB抑制单个核细胞内的FASN表达及炎症反应,可能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264M polymorphism of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in Chinese. Methods : The genotypes of V264M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in 136 patients with ACS and 106 healthy controls with their plasmal f-TFPI test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Two genotypes were found in V264M: GG and GA.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ies of alleles and genotype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predicted by Hardy Weinberg equilibrium in the present study (χ2 = 0.437, P 〉 0.05). Plasma f-TFPI level was lower in A allele bearer than that in non-A allele carriers and higher in ACS than control subjects (P〈0.05).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ACS and V264M polymorphism (P〉0.05). Conclusion: The V264M polymorphism may have an impact on the plasma level of free TFPI(f-TFPI), but it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AC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在ST段不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例ST段不抬高ACS患者,入院时分别测定血清BNP、肌钙蛋白I(TnI)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在ST段不抬高ACS患者中,BNP阳性(61.5%)多于阴性(38.5%)患者;并且与BNP阴性组患者比较,在BNP阳性组中,TnI和CRP的阳性例数均居高(P<0.01),BNP阳性患者中的LVD增大而LYEF降低(P<0.01).结论:血清BNP浓度的升高,为ST段不抬高ACS患者危险性增加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