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参考Arola描述的方法对41名健康儿童进行乙醇乳糖耐量试验(LTTE)血、尿半乳糖测定。血半乳糖(B-gal)<0.3mmol/L、尿半乳糖(U-gal)<2mmol/L诊断为乳糖吸收不良(LM)。另采用LTTE尿法和症状反应记分(SRS)法对138名健康儿童和95名急性腹泻小儿做了LM和乳糖不耐症(LI)的研究。结果提示LTTE半乳糖测定法诊断LM可信;健康儿童随年龄增加LM和LI发生率亦增加;轮状病毒肠炎易并发LM和LI。  相似文献   

2.
200例小儿腹泻病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糖不耐受 (Lactoseintolerance ,LI)在儿童腹泻病中的发病情况。方法 自 2 0 0 0年 12月~ 2 0 0 3年 12月随机选择腹泻病患儿 2 0 0例 ,全部均采用徐州医学院推荐的醋酸铅氢氧化铵法检测粪乳糖 ,另以 5 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2 0 0例腹泻患儿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 5 5 5 % ,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3岁以上无 1例乳糖不耐受症 ,对照组无 1例乳糖不耐受症。结论 乳糖不耐受症是腹泻病的病因之一 ,及早检测粪乳糖可帮助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分析A组轮状病毒( rotavirus,RV)腹泻患儿感染的情况,及其与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LI)关系分析。方法 对3 1166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A组RV抗原检测;随机抽取3 480例A组RV感染腹泻患儿为实验组及316例非RV感染腹泻患儿为对照组进行LI检测,并按年龄和腹泻持续时间分组。结果 31 166例腹泻患儿A组RV感染率为34.76%(10 832/31 166),新生儿RV感染率较高为74.1%(1 258/1 698),1~4月份检出率较高;A组RV腹泻患儿年龄与LI率呈负相关,腹泻的时间与LI率呈正相关, 实验组LI总阳性率为47.67%(1 659/3 480),对照组LI总阳性率为43.98%(139/316),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出生至1岁腹泻患儿和腹泻时间超过6 d患儿LI率较高,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RV是6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 1~4月份及新生儿检出率较高;A组RV感染腹泻时会引起LI率增加, 且出生至1岁和腹泻时间超过6d患儿更为明显,临床上应防止并发症、对症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班氏试剂测定粪还原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测定小儿粪还原糖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班氏试剂法测定粪还原糖含量 ,观察腹泻患儿 4 93例 ,不伴腹泻症状的肠道外感染患儿 130例 ,并以 5 0例健康婴儿粪便做对照。结果 小儿乳糖不耐受(lactoseintoleance ,LI)与年龄有关 ,年龄愈小 ,LI的发病率越高 ,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与感染有关 ,轮状病毒感染组高于其他各组 ,差异显著 (P <0 .0 1) ;无腹泻症状肠道外感染患儿的粪便乳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班氏试剂法测定粪还原糖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安全、实用、廉价 ,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性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用醋酸铅加氢氧化氨法检测粪乳糖 ,PH值 ,粪乳糖≥ ++、PH <5 .5 ,为乳糖不耐受症、将其分治疗Ⅰ组及治疗Ⅱ组 ,粪乳糖阴性为对照组。结果 :2 0 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粪乳糖≥ ++,PH <5 .5 ,138例 ,其中年龄≤ 6月 32例 ,≤ 1岁 6 8例 ,≤ 2岁 36例 ,≤ 3岁 2例。治疗I组和治疗Ⅱ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重 ,差异明显 (P <0 .0 1) ,治疗Ⅰ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治疗Ⅱ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明显 (P <0 .0 1)。结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容易导致继发乳糖不耐受症 ,且年龄越小 ,越容易发生 ,去乳糖饮食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显著 ,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应检测粪乳糖及PH ,及早发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乳糖奶粉对药物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未用抗生素体格检查正常儿童151例.记录饮奶后消化道症状及尿半乳糖测定情况;住院应用抗生素患儿186例(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静脉滴注抗生素者,用药前无腹泻,用药后7天内出现腹泻的婴幼儿),记录住院患儿用抗生素后第1、2、3、4、5、6、7天消化道症状及尿半乳糖测定情况,并用无乳糖奶粉对其进行干预.结果 治疗组乳糖不耐受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3天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5.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物性腹泻可继发乳糖不耐受,无乳糖奶粉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出现腹泻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近3个月以乳糖乳制品为主食的住院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儿80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出现腹泻后,采用尿半乳糖测试盒进行测试,并记录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患儿进行便常规、便一般细菌培养、便轮状病毒检测,并记录其检测结果.结果 80例样本中便常规示:红细胞:无或0~1个/HP;白细胞:无或0~1个/HP;脂肪滴:(-).便一般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便轮状病毒检测阴性77例(96.25%),阳性3例(4.75%)(其中2例乳糖不耐受阳性,1例乳糖不耐受阴性).乳糖不耐受结果阳性44例(55.00%),阴性36例(45.00%).不同年龄组乳糖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P<0.001).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破坏肠道乳糖酶活性致腹泻,即药物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  相似文献   

8.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婴儿不同饮食疗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善浦 《浙江医学》2003,25(9):545-546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lactoseintolerance,LI)是婴儿腹泻迁延不愈的常见原因。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和推广 ,发病率日渐增多已受到临床医师重视。本病的治疗应遵循减少和限制含乳糖饮食的原则 ,为此笔者对近2年诊治的83例继发性LI患儿采用不同乳糖含量的饮食治疗 ,以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1对象83例均为2000年8月~2002年8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的继发性LI患儿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1)母乳或/和牛乳喂养 ,出生3月以后发病 ,症状以腹泻为主。 (2)大便常规阴性 ,pH≤5.5,改良班氏法检测大便还原糖≥ + +。按就诊入选先后次序编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 TNF- α、 IL- 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测定 33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体内 TNF- α和 IL- 6水平 ,并设 15例健康儿童作正常对照。结果 :腹泻组与对照组TNF- α和 IL- 6含量分别为 (110 .85± 2 4 .89) ng/ L、 (14 8.5 5± 31.5 2 ) ng/ L 和 (6 8.4 7± 13.11) ng/ L、 (80 .5 3± 11.6 ) ng/ L,腹泻组两种细胞因子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TNF- α和 IL- 6均参与了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半乳糖测定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4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行尿半乳糖测定,对比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患儿乳糖不耐症阳性率情况.结果:140例中,尿半乳糖测定阳性110例,继发乳糖不耐受发生率78.57%,不同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6~12个月患儿的阳性率高于12~24个月组(P<0.05),其余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易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对患儿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早期行尿半乳糖测定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腹泻患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determine lactose metabolism and lactase activity in Chinese children of diff erent ages, prevalence of lactase deficiency (LD), and lactose intoleran ce (LI).
Methods
All 1168 healthy subjects between 3 and 13 years were recruited from schools in four large cities in China. They were screened by a 25 g lactose tolerance tes t. Some subjects were challenged with 50 g milk powder on different days. Bot h indicators, the expiratory H2 concentration and intolerance symptoms, were a nalyzed.

Results
LD occurred in 38.5% of children in the 3-5 year age group, and 87% of the 7-8 year and 11-13 year old groups. The age of occurrence for LD may be at 7-8 year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The prevalence of LI among Chinese children w as 12.2% at age 3-5 years, 33.1% at age 7-8 years, and 30.5% at age 11-13 yea r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D is very common in Chinese children from these fo ur cities. LD and LI have a dose dependent response: lactose absorption and sym ptoms are based on lactase activ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east feeding hi story (or the history of cow milk intake) and lactase activity among Chinese chi ldre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2.
戴孟阳  孙岩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5044-5045
目的:掌握沈阳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方法采样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疾病监测信息管理报告系统的2007年—2015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沈阳市2007年—2015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17/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16/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08/10万;3岁以下年龄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发病数占67.44%;散居儿童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数占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发病总数的72.60%;10月报告发病数最少占全年报告发病数6.15%,12月报告发病数最多占全年的报告发病数10.12%。结论3岁以下散居儿童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高发人群,季节高峰不明显。提示应加强卫生宣教工作;强化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监管工作,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加强疫情报告及监测预警分析;做好应急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圳市公明街道2005-201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其他感染性腹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公明街道2005-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深圳市公明街道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9258例,年均发病率为214.64/10万(9258/4313263),其中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301.00/10万(2273/755161)。5岁以下年龄组占全部发病数的90.38%,散居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1.00%;10-12月为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村镇为将石、公明、上村、合水口、长圳。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4966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3.64%。结论深圳市公明街道2005-2010年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好发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湖南省农村居民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和就诊行为,为农村地区感染性腹泻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湖南省的桂阳县、龙山县、芦淞区和新晃县4个监测点,各监测点将辖区内的乡镇(街道)按照经济水平分为高、中、低三层,每层中选取1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选择2~3个村(社区)作为调查点,每季度对调查点的居民进行腹泻和就诊情况的调查。结果 4个监测点共调查82 588人次,共有685人次发生腹泻;腹泻的两周发病率为0.83%。685例腹泻病例中有397人去医院就诊,就诊率为58.0%。男性发病率、就诊率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人群中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2.52%)最高,5~9岁儿童就诊率(69.74%)最高;散居儿童发病率(3.52%)和就诊率(71.93%)最高。各监测点不同季节发病率不同,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基本在夏秋季。就诊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桂阳县较其他监测点,夏秋季较春季,有里急后重感、水样便的病例更倾向就诊。结论 感染性腹泻病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生,5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发病率高,是腹泻病防治重点人群,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腹泻病就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本地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南沙中心医院分院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患儿均留取粪便进行细菌培养,记录就诊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信息以及大便培养结果,对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18年共纳入2 658例,收集其大便标本进行大便细菌培养,共有258例粪便细菌培养沙门菌阳性,分离率为9.7%(258/2 658);其中,4例为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分离率为0.2%(4/2 658);非伤寒沙门菌254例,分离率为9.5%(254/2 658)。2016—2018年男女患病数为:男1 466例,女1 192例,男性大便分离阳性率为10.2%,女性大便分离阳性率为9.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83,P=0.298)。2016—2018年各年龄组患儿沙门菌阳性率为2.5%~14.7%,以1~2岁年龄段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2,P=0.000)。沙门菌阳性患儿不同年龄组的占比如下:<1岁为42.2%(109/258);1~2岁为36.4%(94/258);2~3岁为10.9%(28/258);3~4岁5.0%(13/258);4~5岁为0.8%(2/258);5~10岁为3.1%(8/258);10~18岁为1.6%(4/258);其中,3岁以下患儿占比达89.5%。2016—2018年,各月份沙门菌分离阳性率在0.79%~14.45%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19,P=0.000)。其中,1、2、3、12月分离阳性率较低(0.79%~2.1%),4~11月份分离阳性率(9.51%~14.45%)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016—2018年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中,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伤寒沙门菌感染以散发出现。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全年均可发病,高发季节为春夏秋三季,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6—2019年汉中市病毒性感染性腹泻中常见的病原型别变化和流行趋势,为病毒性感染性腹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采集的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分别用胶体金法、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A组轮状病毒抗原、诺如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822份标本中检出阳性243份,阳性率为29.56%,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GⅠ亚型、诺如病毒GⅡ亚型、诺如病毒GⅠ/GⅡ混合型阳性构成比分别为42.80%、5.76%、50.62%、0.82%;不同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性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 结论 2016—2019年汉中市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病毒性感染性腹泻主要以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GⅡ亚型为主,在加强推广接种口服A组轮状病毒疫苗减少3岁以下儿童发病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诺如病毒的日常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沙市健康人群12导联体表心电图长(短)PR间期出现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4 025例自出生6 min至83岁长沙市人群,描记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心率、PR间期。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短PR间期出现率19.65%(791/4 025例),14岁之前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χ2=432,P<0.01),在出生至不足1个月、1个月至不足1岁达最高值(分别为43.29%,44.34%),在14~17岁、40~49岁、50~59岁达最低值(分别为0.20%,0.41%,0.33%)。长PR间期出现率3.58%(144/4 025例),在出生第1年达最高值(6.74%),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 14~17岁达最低值(0.20%),50岁以后又逐渐增高。长(短)PR间期总体男女性别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短)PR间期存在于健康人群中,儿童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心率及心房容积随年龄而改变,10岁前长(短)PR间期的发生率高于成人。成人出现长(短)PR间期需定期随访,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儿童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经济负担。因此掌握儿童恶性肿瘤的流行规模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儿童恶性肿瘤防控战略的制订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8—2018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等数据,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构成计算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并通过Joinpoint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change percentage,APC)来反映时间趋势。 结果 (1)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中位粗发病率为9.35/10万,中位粗死亡率为3.91/10万,其中0~4岁组中位粗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5~9岁组和10~14岁组(P<0.05)。(2)2005—2015年中国0~14岁男童中位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童(发病率:10.21/10万vs 8.91/10万,P<0.05;死亡率:4.18/10万vs 3.47/10万,P<0.05)。(3)2005—2015年中国0~14岁城市儿童恶性肿瘤中位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儿童(发病率:10.87/10万vs 7.20/10万,P<0.05;死亡率:4.08/10万vs 3.54/10万,P<0.05)。(4)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中位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01%,P<0.05),其中0~4岁组中位粗死亡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APC=-1.19%,P<0.05);5~9岁组中位粗死亡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APC=2.50%,P<0.05);10~14岁组中位粗死亡率为随时间呈稳定状态(APC=0.64%,P>0.05)。(5)2005—2015年中国农村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7.73%和2.22%,P<0.05)。(6)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前六位分别为白血病、脑癌、淋巴癌、骨癌、肾癌、肝癌。 结论 中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在时间、人群、地区方面呈现出特定的分布特点,今后应将农村地区、5~9岁年龄组以及脑癌、白血病癌种的儿童作为重点防控对象。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遵义市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市2009~2012年网络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市2009~2013年共报告丙类传染病8种6891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3.23/10万;居前3位的是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2.22%、19.68%和13.44%。以3~8月发病略高,发病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发病年龄以14岁以下人群为主,男女比为1.67∶1.00(χ2=3445.64,P<0.01)。结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等丙类传染病已成为遵义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大对托幼机构、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减少传染病暴发流行,规范传染病诊断与报告,更有助于提高传染病疫情研判和防控水平,保障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