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交通动脉瘤与A1段优势血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与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优势血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55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有34例呈A1优势;34例呈A1优势者中33例前交通动脉瘤发生在A1优势侧,有1例发生在A1优势对侧.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多发生在A1优势侧.因此,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126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影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前动脉A1段呈优势供血,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血管影像出现明显的“三分叉动脉征”;对照组中,162例的大脑前动脉血管影像双侧对称,无以上表现,仅8例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结论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均衡是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的患者应积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行CT颅脑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6例(研究组),无交通动脉瘤患者3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及与其相连的A1段的造影表现差异,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与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关系。结果①两组A1段形态表现主要为直线型和成窗形,其中直线型共54例(研究组24例,对照组30例),成窗型6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4例),两组A1段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共发生A1段变异21例,其中左侧优势14例(研究组10例,对照组4例),右侧优势7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5例),研究组A1段变异左侧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右侧优势发生率(P〈0.05)。③研究组前交通动脉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排颅脑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变异情况,并且复合体的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管松  郑穗生 《安徽医学》2010,31(11):1287-1289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发育异常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交通动脉瘤患者56例,前交通动脉患者26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选择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脑血管正常组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组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异常达65.4%,明显高于后交通动脉瘤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后交通动脉瘤组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为31.7%,明显高于前交通动脉瘤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异常及胚胎性大脑后动脉与颅内交通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在我国发病率为0.031%[1].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时,一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增粗并且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同时显示称之为A1优势征.该征象提示另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缺如或发育不良(一侧A1段管径≤对侧的1/2)、狭窄等.本文分析了100余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3D-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破裂因素,以提高临床诊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来经CTA及动脉瘤夹闭术确诊证实的11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分析其破裂因素。结果: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男49例,女61例,男女比0.8∶1,年龄17~77岁,平均49.3岁。CTA提示,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63例(57.2%),其中左侧A1优势征46例,右侧A1优势征17例;大脑前动脉A1对称47例(42.8%)。另外,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已诊断为高血压的58例(53%),血压正常的52例(47%)。结论: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及高血压等先天性及后天性因素与前交通动脉瘤的破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不同类型间前交通动脉瘤(ACoAA)大脑前动脉A_1优势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ACoAA患者的CTA图像资料,根据瘤形状、瘤长径及侧位像瘤体指向对动脉瘤进行分型,记录不同类型间大脑前动脉A_1优势征的差异。结果共诊断35个ACoAA、4个颈内动脉C1段动脉瘤。大脑前A_1优势征共23例,左侧多于右侧(P<0.05)。存在大脑前动脉A_1优势征时瘤长径多为5~8 mm,瘤体指向多为前上型(P<0.05)。结论 CTA可以对ACoAA进行准确分型,对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类型ACoAA间大脑前动脉A_1优势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的发生与脑动脉造影的表现及血管变异的关系,从病因上找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从而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方法 21例脑血管造影病例,其中20例均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及全脑血管造影,1例经左侧颈内动脉穿刺造影,采用日本岛津MH-200S大型C臂DSA经多体位造影,发现脑动脉瘤11例,观察与分析脑动脉瘤的发生、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结果 21例脑血管造影病例,其中13例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造影证实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共11例.其他病例:动静脉畸形2例,脑梗塞1例,烟雾病1例,未发现病变者4例,且11例脑动脉瘤患者中有9例为右侧大脑前动脉由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且与CT表现部位相符合,2例未找到动脉瘤.结论 利用大型C臂DSA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不但能有效的发现脑动脉瘤,而且对血管变异造成的后果及其他与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从而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解释了脑动脉瘤的发病机理,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同时接受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确诊的272例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ACoA)患者以及27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评估所有研究对象A1段发育情况,分为正常、发育不良和缺如,并分别测量大脑前动脉分叉角度,包括A1段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m)之间 (A1/Acom)、A2段与Acom之间(A2/Acom)以及A1与A2段之间(A1/A2)的夹角。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年龄(54±11)岁,女性占55.15%。动脉瘤发生在前交通动脉左分叉部193例(70.96%),发生在右分叉部79例(29.04%)。252 例(92.65%)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中位最大径为4.54 (3.64,6.01) mm。动脉瘤组中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患者229例(84.19%),其中位于动脉瘤对侧的病例223例(81.99%),而患侧A1段发育不良的病例6例(2.21%)。对照组中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患者126例(46.32%)。动脉瘤组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比例(84.19%)明显高于对照组(46.32%)(P<0.001)。动脉瘤组患侧A2/Acom角度[125.01 (108.89,144.55)°]大于对照组[101.44 (91.30,115.17)°],A1/A2角度(110.01±20.72)°小于对照组(130.28±18.30)°(P<0.001),A1/Acom角度[107.86 (93.47,128.18)°]小于对照组[111.99 (100.18,126.66)°](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的存在与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尤其对侧)、较大的A2/Acom分叉角、较小的A1/A2和A1/Acom分叉角相关,且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A2/Acom分叉角是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动脉瘤58例,直径2mm-40mm,囊性55个,梭形3个;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囊性37个,梭形1个;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失明或偏盲;6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复视,眼睑下垂。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临床症状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是否破裂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脑Willis环(CoW)分型与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6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的1 184例住院患者分为2组,ACoA动脉瘤患者纳入ACoA动脉瘤组,无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630例患者入组ACoA动脉瘤组,554例患者入组对照组。CoW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前循环和后循环又各自分为a、b、c、d、e、f、g、h、i、j共10种解剖亚型。所有入组的患者根据解剖分型分别统计每种前循环和后循环类型的数目。比较各个解剖分型之间ACoA动脉瘤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前循环g亚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oA动脉瘤组(P<0.05);ACoA动脉瘤组h型前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a、c、d型后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ACoA动脉瘤组(P<0.05);ACoA动脉瘤组g、h、i型后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oA动脉瘤的发生率与CoW的解剖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倪明  王硕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4):222-223
目的 总结经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8例(9个)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方法,经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采用额部中线偏右侧游离小骨瓣,直径约3cm,沿纵裂探查至大脑镰下缘、胼胝体膝部前缘,显露前交通动脉,分离并夹闭动脉瘤颈。结果 8例患者共发现9个前交通动脉瘤,术前H-H分级Ⅰ级1例,Ⅱ级7例,术后均获良好疗效,无手术致残及死亡者。结论 以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传统的翼点入路损伤小,显露更直接,且在术中可控制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3D重建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颅脑CT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照破裂动脉瘤的3D-CTA影像表现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所见,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3例患者中,142例手术证实为破裂动脉瘤,1例为假性动脉瘤。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125个破裂动脉瘤,17例行DSA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60个,占40.54%,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43个,占29.05%,大脑中动脉瘤37个,占25%,椎-基底动脉瘤8个,占5.41%。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所见大小、形态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及3D重建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CTA-VR、MPR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MSCTA(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7例,术前均行 MSCTA 和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 MSCTA 和 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的差异;比较 MSCTA 和 DSA 显示颅内动脉瘤类型的差异;以及 MSCTA 和 DSA 显示大脑中动脉瘤对比。结果:术中发现4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 MSCTA 检查发现41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91.11%;DSA 检查发现38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84.44%;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A 检查4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DSA 检查7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DSA 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左前交通动脉处造影剂充盈为动脉瘤,MSCTA检查可较清楚的显示前交通处动脉瘤,说明MSCTA检查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结论:虽然 MSCTA 检查在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方面与 DSA 检查无显著差异,但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ong J  Wang S  Zhao YL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81-884
目的评价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共51个动脉瘤进行了47次开颅手术。术中分别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MDU对动脉瘤和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的检查。结果MDU证实在47次动脉瘤手术中,有6次由于瘤夹位置而导致邻近血管狭窄或闭塞,而肉眼观察未发现(占12.76%);另外,在51个动脉瘤中,MDU发现1个动脉瘤在夹闭后未完全闭塞(占1.96%)。夹闭后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瘤夹闭不全的发生率与动脉瘤大小密切相关。在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手术中发生血管狭窄的几率相对偏高。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常规应用术中MDU,特别是对于巨大动脉瘤和没有明显瘤颈的动脉瘤,以及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