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是说人每天都需要饮食。古今中外,对饮食问题都很讲究。讲究饮食,大多着重于营养价值和色、香、口味方面,很少讲究“四气”和“五味”的作用。对这一点,中国医药学家却很重视,认为: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饮食物同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由于气和味的特点而作用各异,下面谈些个人的体会。 一、何谓“四气” 所谓“四气”,即指饮食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究其寒与凉、温与热,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凉次于  相似文献   

2.
通常我们所说的气味是指用鼻子可以闻到的味道和用舌头尝可以感觉到的滋味。而中药里所说的气味却并非完全如此。中药归纳起来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气,也称药性;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四气与五味是对中药性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平时习惯称为“性味”。  相似文献   

3.
中药     
1、何谓中药的“四气”“五味”?其功能是什么?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  相似文献   

4.
试谈中医饮食调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合理饮食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促进疾病早愈 ,但饮食失宜 ,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还会使病情恶化。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深入开展 ,运用中医饮食调理知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对治疗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我国食物种类繁多 ,品名复杂 ,但主要食物不外乎谷物类、豆类、鱼肉类、蔬菜类、调味类以及加工的副食品类等 ,这些食物都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性能 ,各有其不同的补养功效。所谓“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 4种不同的性能 ;“五味”是指食品中含有辛、酸、甘、…  相似文献   

5.
中药的气味即指四气、五味.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如石膏性寒、附子性热、桂枝性温、葛根性凉等.此外,有些寒热之性不显的平性药,如甘草等及微寒、微温药等也未越出四气范围.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相似文献   

6.
刘长稳 《开卷有益》2014,(11):50-51
<正>中医开具处方,遣药中须缜密斟酌每一药味的四气五味。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结论:提示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药食五味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方面人之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分人五脏而藏之,是气化活动乃至于生命的基础,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但偏嗜五味又可以伤五脏所藏之精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或者影响相关脏腑,导致脏腑间功能失调,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相似文献   

9.
炮制对中药所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原药材经过炮制后 ,不仅可以提高疗效 ,减弱或除去毒副作用 ,而且还能便于服用和制剂。笔者现将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生物碱类”、“甙类”药材所产生的影响简述如下。1 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 ,炮制可以改变这种性能。如黄连本为大苦大寒之品 ,经过产温的姜汁炮制后 ,其苦寒之性大为降弱 ,这种制法是以热制寒 ,可以抑制其偏性 ,称之为“反制” ;若用胆汁制黄连 ,则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 ,这种使寒者越寒的制法称这为“从制”。又如生甘草 ,药性偏凉 ,能清热解毒 ,用蜜…  相似文献   

10.
药物(中药)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物的基本味道,最早见于《内经》有关理论,《内经》中五味一词共出现36次[1],尽管出现频率诸多,仍未指明药物五味,明确定义药物五味内容的是《神农本草经》著作。而《内经》又对五味有关内容阐释相对较多,后来经过历代医家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使五味理论更加系统完善,同时为指导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现通过《内经》中五味功能,五味与五脏,五味与四气,五味太过,五味配伍,并结合现代药理学中五味即中药中含有五种不同的药物化学成分,给予其加以分析,正确运用五味理论,指导临床并应用临床实践。总而言之,故只有谨和五味,才能使人体远离疾病,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