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NAP钙-钴法的改良及正常值李玲,宋宣,谭咏梅(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在各种血液病中均有明显的改变,急性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时,NAP活性显著降低或阴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2.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对N-心钠素(N-AN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分泌的 影响。方法:研究了24例二尖瓣狭窄(MS)患者PBMV前后血浆N-ANP和CGRP浓度的变化,两者的相关性,并研 究了N-ANP与平均二尖瓣跨瓣压差(MMPG)、二尖瓣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 析。结果:患者术前血浆N-A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P<0.001),但仍高于 对照组(P<0.001);而CGRP水平则呈相反变化,N-ANP与CGRP的血浆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725,P< 0.05)。血浆N-ANP改变量(△N-ANP)与MMPG改变量(△MMPG,r=0.6770,P<0.005)、LAD的改变量(△LAD,r= 0.4704,P<0.025)及平均左房压改变量(△MLAP,r<=0.7272,P<0.005)均呈正相关,与MVA的改变量(△MVA)呈 负相关(r=-0.6451,P<0.005)。结论:N-ANP和CGRP在MS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测定N-ANP 和CGRP变化有可能作为判定NS狭窄程度及P?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仍广泛采用偶氮偶联法或Gomoris钙钴法及相应改良法[1]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但其操作繁琐、费时,甚至出现污染。笔者于2000年3~9月采用国产的5溴4氯3吲哚磷酸盐(BCIP)、四氮唑兰(NBT)试剂配制了BCIPNBT碱性磷酸酶染色试剂,应用于NAP染色,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 取正常体检人群58例、细菌性感染患者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20例的外周血涂片,共计98例。二、染色原理 NBT、BCIP二者存在时,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NBT被还原成显微镜下可见的…  相似文献   

4.
张志敏 《河北医学》1998,4(4):13-15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1(ET—1)和心钠素(AN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老年人脑梗塞急性期和27例健康老年人的外周血TNF、ET—1、ANP水平。结果:老年人脑梗塞急性期外周血TNF(1.25±0.38mg/ml)、ET—1(108.4±6.5pq/ml)和ANP(218.95±24.35pq/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高的程度与病情、病灶大小有关。TNF与ET—1、ANP呈显著正相关(r=0.547和0.629,P<0.01)。结论:TNF、ET—1和ANP可能同时参与了老年人急性脑梗塞的发病过程。TNF诱发ET—1、ANP,测定TNF可作为脑梗塞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氧自由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1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化学发光,比较化学发光本底、峰值、斜率、积分与PMN数量、吞噬指数、血清中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关系。结果发现,外周血PMN化学发光峰值、积分与PMN数量、吞噬指数、CK、LPO含量成显著正相关(r=0.78~0.94,P<0.001),与SOD含量成显著负相关(r分别=-0.79,-0.8,P<0.001);PMN细胞吞噬指数与PMN数量、CK、LPO含量成显著正相关(r=0.79~0.87,P<0.001),与SOD含量成负相关(r=-0.53,P<0.05),提示利用外周血象,结合单个PMN的吞噬功能,以排除其它因素引起PMN数量增高而造成PMN-CL峰值、积分升高假象,可估测AMI患者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固定中性粒细胞-ELISA,分析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固定中性粒细胞-ELISA法检测25份溃疡性结肠炎血清,26份细菌性结肠炎血清、15份混合类型腹泻血清和50份正常对照血清中的ANCA,对各组血清的吸光度(A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C组ANCA与其它对照组ANCA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5)。UC组A值超过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大鼠肾功能衰竭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功能衰竭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学技术系统检测肾功能衰竭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多项免疫学指标。结果:两组比较,肾功能衰竭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的吞噬率、胸腺指数以及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移行抑制指数(MI)则明显增大(P〈0.05);肺泡巨噬细胞(AM)吞噬率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肾功  相似文献   

8.
对因急性白血病(AL),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联合化疗及其他药物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19例患者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达显效,有效分别为13例(68.42%),2例(10.52%),总有效率78.94%,所需中位时间分别为8,14天,治疗后ANC增值1.57~11360倍,白细胞(WBC),ANC达显效,有效时间明显缩短(P〈0.00  相似文献   

9.
张文芸  周永列 《浙江医学》2000,22(4):199-200,204
目的 了解全麻前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改变。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等仪器在全麻前、全麻后3小时、6小时,测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剖腹胃大部分切主、脾性切除吻合术病人各21例的外周血中的单跨膜区糖某化学体蛋白(Fas)、线粒体膜蛋白(APO2.7)及PMN数,观察三者全麻前后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全麻后Fas、APO2.7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1),PMN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  相似文献   

10.
应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技术(APAAP),对18只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大鼠发病时,MRCOX34阳性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W3/25阳性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P<0.05);MRCOX8阳性淋巴细胞显著减少(P<0.05);后二者之比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为CD+4T淋巴细胞所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显微手外科技术在各基层医院已得到广泛开展,所收治的此类患者在逐年增加.随机统计了近两年我院20份34指的病例,通过观察认为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损伤的局部条件、术中的操作和术后的治疗,同时与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密不可分.对离断指及伤口的妥善处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特别是术后对血运的密切观察,同时通过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认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9.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