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腑病证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腑病证动物模型主要有胃实寒证,胃实热证,大肠湿热证,肠热腑0实证和膀胱湿热证等动物模型的研究。这类研究为腑病学 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后在模型方法的设计上应尽可能靠近中医传统病因,在症状诊断上要制定符合动物特性的统一的腑病证诊断标准,在客观指标的确定上应根据中医理论选择与腑病学说相关笥更高,特异笥更强的实验指标,在反证方药的选择上应力求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脏腑兼病证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兼病证动物模型目前主要有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少阴病心肾阳虚水停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等动物模型的研究。这类研究为脏腑兼病学说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如在模型方法的设计上应尽可能靠近中医传统病因,在症状诊断上要制定符合动物特性的统一的脏腑兼病证诊断标准,在客观指标的确定上应根据中医理论选择与脏腑兼病学说相关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实验指标,在反证方药的选择上应力求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病证结合模型是中医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素材,只有复制出满意的病证结合模型,才能使研究更深入。历来中西医研究者一直在努力制造出更贴近人类疾病的模型,方法较多,评价指标也日新月异,因此始终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对病证结合模型的沿革、制作方法、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评述,掌握该领域的新动态,同时认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取长补短,以使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更加规范、科学。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建立中医诱发性证候动物模型和自发性证候动物模型的技术方法,并提出了判断两类模型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医学研究常常将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两者的基础.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体现妇科疾病与证的紧密联系,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按不同的造模方法对妇科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将病和证紧密的结合,能更好的模拟临床状态.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乃中医学的特征之一,其主旨在于相同疾病会有不同证候表现,于此,其治法和组方用药皆会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中华医药迫切需要一系列在病的基础上能够细化到证型的动物模型,因此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研工具,成为现阶段中医药历史发展的必然。血瘀证作为中西医结合较为成熟的领域,其相关的病证结合模型作为科研工具为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以气虚、寒凝、气滞、阳虚四个中医致病因素为角度,总结近20年建立的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之后的病证结合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归纳总结结合风寒湿证、风湿热证、血瘀证、肾虚证和脾虚证RA模型的研究,特别是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出一种与中医证候更贴近,操作更为便捷、经济,更加全面反应中医痹病特色的动物模型,以便风湿病科研人员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也是今后研究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机理,受感人群广泛。近年来,祖国医学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上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探究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机制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开发。因此,如何精准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亟待解决。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实验研究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于俊敏 《中外医疗》2008,27(36):96-96
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0.
胡齐帅  张晓艳 《中医学报》2022,37(2):299-303
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思路中,疾病造模因素与证候造模因素相叠加的造模方法能够充分兼顾到疾病形成的中西医病因,造模因素更加全面,更容易建立实验研究所需要的疾病和证候,而且所建立的模型也更加贴近临床实际,但由于施加外在干预因素较多,可能会割裂病与证的内在联系。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通过临床调查研究,选择关联性较强的疾病和证候来建立病证结合,同时也要注意方药反证的评价中疾病相关指标的改变。模型的评价体系尚需不断完善,要以四诊信息为主,努力实现四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