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10%^[1]。动脉导管是在胎儿期连接降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的必需渠道。胎儿娩出后血液中氧分压急剧上升,可使导管壁肌肉收缩;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本院曾施行四例动脉导管未閉的患者手术,年龄是在20——28之間,女性3例,男性1例,都是自觉症状有运动后心悸气促感,并具有不同程度心脏左室左房增大,主动脉阴影增寬升高,肺血增加但无高压症。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10%[1]。动脉导管是在胎儿期连接降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的必需渠道。胎儿娩出后血液中氧分压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胜才 《四川医学》1997,18(6):398-400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华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610041)唐胜才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成人和年长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是众所周知的。近年研究证明,早产儿PDA的发生率特别高,可达80%~90%,而且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成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Amplatzer或可控弹簧栓子堵闭 7例PDA ,PDA最窄直径 2— 4 .7mm ,平均 3.5mm。结果均获成功。 3个月随访封堵器无移位 ,无残余分流。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可靠 ,效果好 ,损伤小。  相似文献   

7.
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创伤大 ,恢复时间长 ,对患者造成长久的肉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介入性心导管术 ,可通过特制的导管和装置从外周血管将封堵器送达缺损部位 ,疗效好、创伤小、操作简单〔1〕。现介绍我院成功地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1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 ,以便该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 ,17岁 ,因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 2~ 3年 ,于 2 0 0 1年 10月 16日入院。查体 :体重 4 0kg ,Bp 16 / 9 3kPa ,发育正常 ,无紫绀 ,颈静脉无怒张 ,HR 70次 ,律齐 ,P2亢进 ,胸骨左缘 2…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了178例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其中采用非体外循环下经左胸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166例,占93.2%,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行动脉导管缝扎术12例,占6.8%。无住院死亡,远期死亡2例,病死率1.1%。术后并发出血2例,气胸1例,术后10天经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之间有湍流频谱9例,其中3例确诊为术后再通,再通率1.6%。为了提高远期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作者认为除早期手术外,还应根据导管粗细、肺动脉压力、心功能状态选用合适术式,并就对术后再通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措施作了初步临床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评价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 ;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封堵治疗随访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动脉导管未闭 4 5例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皮静脉导管封堵法治疗。以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超声测定 PDA最小内径 ,并应用心脏超声评价其疗效及术后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  4 5例手术全部成功 ,4 2例在封堵器到位后 30 min经主动脉造影证实完全堵闭 ;2例术中发现仍有少量分流 (1例术后 1 0 d复查心脏超声证实无残余分流 ,1例 2 0月后超声检查仍有少量残余分流 ) ;1例术后有较多残余分流 ,术后 4 h发生溶血 ,随后行外科手术治疗。X线造影、2 DE及 CDEI所测得 PDA的最小内径分别为 5 .5± 2 .0 ,6 .9± 2 .0及 5 .8± 3.2 mm。2 DE与 X线相关系数为 0 .86 ;CDEI与 X线相关系数为 0 .97。随访中未发现封堵器发生位置变化、占位效应、局部湍流现象及压力阶差。封堵术后 1 0月患者 PA、EDD、EDV、ESV均有下降 ,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的介入治疗方法。超声心动图在适应证及封堵器的选择、术后疗效观察、血流动力学评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院自1958年4月至1962年3月止,共对动脉导管未闭症六例施行手术。本组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自13岁至24岁。主观症状除一例因咯血就诊外,其他均系心悸、气促,听诊均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机器样连续性杂音。心电图检查除一例有左心室肥大和一例心肌损害外,其他均正常。X 线检查都见有肺动脉阴影隆起。心导管检查除第一例未作外,其他五例都显示肺总动脉压  相似文献   

11.
自1972年5月~1980年4月8年来,我科对30例术前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作了手术治疗,其中有2例误诊。本文总结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8例的外科治疗,并就有关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技术以及2例误诊的教训等进行扼要讨论。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 自1972年5月~1980年4月8年来,我科对30例术前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作了手术治疗,其中有2例误诊。本文总结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8例的外科治疗,并就有关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技术以及2例误诊的教训等进行扼要讨论。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性心导管术的发展,已有多种封堵器运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现将我院成功地用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1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即刻和近期疗效。方法:对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在透视下经6F输送器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5分钟听诊,行右心导管检查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主动脉弓降部连续测压,术后一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7例均获盛典一即刻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7天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7例中除1  相似文献   

15.
16.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性心导管术的发展,已有多种封堵器运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现将我院成功地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1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从Masura等 [1]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获得成功 ,近来国内各大医院均相继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于1999年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期间及本院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患儿11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对象 :PDA患儿11例 ,其中本院4例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7例 ;男性7例 ,女性4例 ,年龄0.9~7.0岁 ,平均3.5±3.0岁 ;体重6.0~18.0kg,平均11.3±5.5kg;患儿胸骨左缘2~3肋间均可闻及连续性杂音或收缩期杂音 ,均经心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闻(PDA)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PDA患者89例,单纯管型分别行双重结扎加贯穿缝孔(54例),主动脉外膜下结扎(18例).单纯双重结扎(4例),心包内结扎(1例)和切断缝合(1例).其余11例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尽缝合导管内口。结果死亡1例(1.12%)。术后杂音完全消失者82例(92.13%)心尖区有轻度收缩期杂音2例(2.25%),肺动脉井区有SMⅡ~Ⅲ/6者4例(4.49%)术后血压升高22例.其中1例出现高血压脑病.68例随访6mo~5a,未发现导管再通.结论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治疗PDA安全可靠,疗效满意.PDA术后应重视高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施行PDA封堵术22例,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确诊。术后3天、3个月分别行TTE检查以评估疗效。结果:22例均获成功,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15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18例(81.8%)动脉导管完全封闭,4例有微量或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3天TTE检查示9例有由左向右的少量分流(一年后完全消失),3个月后TTE随访检查仅发现1例存在微量分流,所有病例左心室直径均缩小,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动脉导管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等;除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适应证广,是一种治疗PDA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告了过去30年本院外科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85例的经验.文中着重讨论手术入路,导管解剖,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及导管处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认为应用涤纶布卷垫结扎有利于导管良好闭合及避免导管破裂意外,是安全易行的手术方法,合并心内畸形可在体外循环下一并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