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创始人,被后世称作"补土派"。李东垣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精气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布散。故脾胃升降失常,则会出现诸多病证,其中就包括阴火的证候症状。火为热之极~[1],其性上炎,阴火者常见有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脉虚大等症。李东垣认为气宜发于上而周流全身,火当潜于下以温煦蒸化。中气下陷则湿气下流,郁遏下焦,激阴火而上冲,得乘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经曰:有胃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贯穿于慢性湿疹发生发展的始终。"阴火"的本质为一种致病性的内伤之火,其成因与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损伤脾胃,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息息相关。脾胃元气亏虚,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火"内生,与湿热相搏结,流注脏腑、肌肤及毛窍是慢性湿疹产生及病变之关键。治疗应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气为主,同时兼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等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因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生理、病理、治疗模型及用药特色对比分析了李东垣与黄元御脾胃理论之异同.生理上,两位医家均肯定了先天之气与脾胃的密切关系,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李东垣认为脾胃共同发挥枢纽作用,黄元御则认为脾土主升,胃土主降.在脾胃之间的关系中李东垣更重视胃气,而黄元...  相似文献   

4.
气机升降理论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之一,其受到历代医家推崇并将其贯穿在诊疗和学术思想之中。花宝金教授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并重视气机升降理论在肿瘤中的应用,认为气机升降失调是肿瘤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花宝金教授认为食管癌发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为情志因素、脾胃虚弱导致胃气上逆和脾气下陷,进而引起清浊之气郁滞,最终形成痰、瘀、毒等肿瘤病理产物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治则上结合食管"通降"的生理特性进行调治,治法上应调肝与调脾胃相互结合,以恢复气机升降的平衡;其临床代表方剂旋覆代赭泻心汤蕴含着以通降为主的气机升降理论思想,其在食管癌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的《兰室秘藏》阐发了《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并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理论,创立了治疗阴火的两大方法,即甘温除热法与升阳散火法。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强调脾胃不足、气虚下陷、阴火上乘是内伤杂病的核心病机;治疗重视补养脾胃,常用补脾胃(益气)、升阳气、降阴火(或散阴火)之法。在用药方面,常常升阳气与降阴火并进、扶脾阳与养胃阴兼顾、升清阳与降浊阴同施,且具有君药重、药味多、药量轻之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左肝右肺”理论治疗肠鸣泄泻,探讨“左升右降”与脾胃气机升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人体气机阴阳升降相交中肝肺两脏的功能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脾胃学说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阴火"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的论述体现了脾胃元气充足对机体气机升降,心肾水火调和的枢纽作用,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理论,从中焦脾胃入手,通过补脾胃、升阳气、泄阴火,可以达到交通心肾、交济水火的目的,为临床调理脾胃治疗复杂、疑难疾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口臭病机认识大多归因于火热、湿热,阴火之说鲜有论及。李东垣认为,阴火的产生源于脾胃气衰,可由元气亏虚,气机郁滞,郁而化火所致。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其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失调,均会使人体阴阳平衡失常,故阴火的产生与小肠密切相关。小肠可因化物失常产生阴火,可因泌别清浊失调产生阴火,可因主降功能紊乱产生阴火。治疗口臭当抓住疾病的根本,标本兼治,小肠不能化物者,可选补中益气汤;小肠不能泌别清浊者,可选调中益气汤;小肠主降功能紊乱者,可选升阳散火汤。还可适当选用芳香类药物,升清散火的同时还能清新口气,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他认为调理脾胃,如果不明升降浮沉之理,当升反降、当浮反沉,就会出现相互间的差误,对机体无益反损,因而在治疗脾胃病时,十分重视升降浮沉之理."升降浮沉理论"足《脾胃论》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始终贯穿其中.李东垣强调"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论治上非常重视升降浮沉原理,治法用药强调升降.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阴旦汤证是外感阳邪致"精化为气"太过,则少阳生气太过,少阳为枢功能偏向于助东方升气,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太过,总体上表现"天气下降"不及,则取芍药"酸收"以抑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黄芩"苦降"以助阳明之合(少阳天气),更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下降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太过的病证;而小阳旦汤证是外感阴邪致"精化为气"受阻(不及),则少阳生气不及,少阳为枢功能难以使地气上升,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不及,总体上表现"地气上升"不及,则取桂枝"辛开"以助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赤芍"酸收"以助降南方火气和西方天气,再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上升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不及的病证。至于赤白芍之活用,则根据二者对阴的力量赤泄白补,小阴旦汤用白芍助阴以增加降的力量,小阳旦汤改用赤芍药则恰为防止白芍助阴而更加阻碍"地气上升",且能泻南方火气太过。  相似文献   

13.
阴火刍探     
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但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关于阴火学说的起源,有阴虚内热说和壮火散气说两种。关于阴火学说的内涵,有阴火即心火说、阴火即肾火说、阴火即脾胃火说、阴火即脉中伏火说、阴火即三焦火说、阴火即相火说几种观点。心火,有心阴虚火旺、离位之心火、代君之火之分;肾火,有肾阴虚火旺、肾中真阳外越、肾气郁火之分;脾胃之火,有脾胃郁火、血虚之火、脾胃虚火之分;脉中伏火,有心火煎熬血脉、气郁血脉、火邪下陷血脉、卫气下陷血脉之分;三焦火,有三焦气郁化火、三焦流行之火之分;相火,有妄行相火、离位相火、病理相火之分。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大热"之论,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导师刘景源教授认为,其实气虚发热的机制并不复杂,它是因为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所致,也可以说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明确指出了治疗劳损气虚之证,应当用温补之品。东垣依《内经》制补中益气汤一方,用温补脾胃之品以补气升阳而除热。补中益气汤由温补脾胃的药物组成,通过补气升阳而除热。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黄芪、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使气充而内敛,则不浮越于外,虚热自退。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在人体脏腑经络之生克关系协调及阴阳升降、气机调畅之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君火以明的异常状态就是君火不明,包括心火不足而出现精神萎靡、神识不清等症;相火失位,或因元阳不足,水寒不养龙;或因元精亏损,水浅不养龙,致坎水失其蛰藏,相火浮游在上而出现阴虚火旺;或由心君失其镇纳,致相火失去主宰致肝胆疏泄不利;或熏蒸三焦致气机调达失畅;或由脾胃虚弱,中焦土不伏火,致"阴火"乘位。总之,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则心肾不交、相火妄动。  相似文献   

17.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8.
《四圣心源》乃清代名医黄元御集大成之作,书中所论将五行融入太极,文辞清晰地阐述了太极、四象和中气的含义,对其所体现的对立统一原理展开发挥,结合人体脏腑,以天道阐释医理,将复杂难治之疾病以至简之理阐发,使后世同仁茅塞顿开。黄元御尤其重视中气、贵阳为本,认为中土易湿、病由皆因脾胃,因此治疗上凸显以重启脾胃气机为原则的核心思想。黄芽汤为其所创之方首,"黄芽"二字即可追溯到东汉炼丹术理论大师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立法更是巧妙,体现其天人相应、注重脾胃升降的理念,虽贵阳但不伐阴,用药以阳,与人身之盛阴和合,而达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