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27例;年龄60~76岁,平均68.2岁;左侧15例,右侧23例。按AO桡尺骨远端分型:B1型3例;B2型6例;B3型5例;C1型13例;C2型7例及C3型3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临床以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为主,大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粉碎骨折,波及关节面者,因骨折不稳定,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后位置难以维持,时有再移位的现象发生。经多次手汉复位仍有可能移位,严重影响患者功能恢复。我科自2001年1月--2005年6月对16例严重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27例;年龄60~76岁,平均68.2岁;左侧15例,右侧23例。按AO桡尺骨远端分型:B1型3例;B2型6例;B3型5例;C1型13例;C2型7例及C3型3例。手  相似文献   

4.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4-09~2009-09收治的1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2-26月,平均19.8月。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夹持力及握力无明显减退,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结论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复位满意,患者术后功能良好,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丁加进  于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3,(9):134-134
目的观察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院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患者在牵引复位后采用石膏外固定术治疗,B组接受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Dienst功能评分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Dienst功能评分发现,B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固定效果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桡骨远端骨折以老年人居多,常由于日常生活中遭受轻微外力所致。近年来,随着车祸、高坠伤等高能量损伤的增多,青壮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而且大多数患者为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由于青壮年外伤后对手腕外观及功能要求均较高,这使得传统保守手法复位治疗受到严重挑战。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笔者采用手术切开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18例22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其中的不稳定骨折常需手术治疗。本科自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共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6[1]。也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绝大多数简单的骨折,通过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等固定,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对于部分不稳定骨折,特别是粉碎严重的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9.
俞瑞传  杨兴春  刘栋 《上海医学》2002,25(7):437-438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尤其是累及关节面的骨折目前仍是治疗上的一个难题 ,我科近年来采用有限内固定治疗这类骨折 ,效果满意。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自 1995年 6月~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采用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 2 1例 ,其中男 6例、女 15例 ;左侧 7例、右侧 14例、累及关节面 12例 ;年龄 19~ 72岁 ,平均 5 4岁。致伤原因 :摔伤 8例 ,高处坠落伤 3例 ,车祸伤 4例 ,复合伤 6例 ,其中 6例因闭合复位失败在两周内再手术 ;3例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二、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2 1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采用不同切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利用T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曾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2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等,并将这两组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利用传统石膏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T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以及并发症。结果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优良率,观察组中患者的优良率为96.8%,对照组中患者的优良率为80.6%,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顺利完成治疗,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以T型钢板内固定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进行治疗,能够取得理想临床效果,有较高的治疗优良率,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骨关节功能得到恢复,提高其身体质量,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2例,术后石膏托制动1周开始腕关节功能训练。结果22例患者中,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10.4个月,骨折均在2个月内愈合。按照D ine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优1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9.47%。结论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较好恢复桡骨远端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平整,手术操作方便,创伤小,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2.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的功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性分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评价应用内固定的价值。方法根据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就AO分型为B型和C型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行切开复位,按AO内固定原则并根据桡骨的解剖外形,使用解剖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对于骨质破坏严重,骨缺损的病例,通过植入自体骨或异体骨来恢复支撑。结果全部病例采取切开复位,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手术后3 d进行功能锻炼。术后随访6-10个月时,腕关节的活动度:掌屈为(54±11)°,背屈为(61±10)°。腕关节功能采用DASH肩臂手功能标准和PRWE功能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并使用患者主观评价。其中优17例,良3例,总优良率为100%。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中副损伤少,血运破坏小。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疗效确切,患者自我满意度高。部分干骺端骨缺损的病例可以同时植骨恢复桡骨的长度和关节面的解剖形状。  相似文献   

13.
李秀芳  刘晓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87-1488,1491
目的:探讨T形钢板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2008年11月~2011年11月资料完整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36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优于石膏夹板外固定术(P<0.01)。结论: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可有效维持桡骨长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快,是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术后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有效指导患者康复功能锻炼,可提高骨折愈合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2例,根据其损伤类型分别采用普通T型钢板固定21例、锁钉加压钢板(LCP)固定7例、单纯克氏针固定5例、克氏针 外固定支架固定20例、T型钢板 外固定支架固定9例。植骨者36例,手术均在伤后10天内进行。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根据Dienst标准,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T型钢板固定90.5%,LCP钢板固定85.7%,单纯克氏针固定100.0%,克氏针 外固定支架固定95.0%,T型钢板 外固定支架固定组88.9%。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根据其损伤类型,采用相对应的手术方法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严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及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164例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支架组和钢板内固定组,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进行固定,比较两组的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骨折复位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钢板内固定组的优级比例为58.4%,显著高于外固定支架组的优级比例43.9%(P<0.05),相比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的复位情况较好,掌倾角和尺偏角的减少以及桡骨短缩均较少(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钢板内固定可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实现骨折处的良好对位,对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效果较好,对预防桡骨短缩、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术后生活工作能力显著增强,临床疗效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掌侧入路“T”形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双喜  何相臣 《海南医学》2011,22(17):75-77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T”形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采用经掌侧入路关节外复位、“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72例,对获得随访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4例患者获6~14个月随访,平均9.6个月。x线显示,3个月内骨折全部愈合,复位无丢失。根据Aro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优45例、良i3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0.6%。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经掌侧人路复位,较易恢复桡骨远端正常解剖结构;“T”形锁定钢板固定简单可靠,具有固定后复位不易丢失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练,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徐磊  王叙进  方诗元  孙建皖  杨家赵  李黎  李蒙  刘雷 《安徽医学》2017,38(11):1421-1424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1型老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骨折复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45.38±5.91)mL、(23.28±2.94)min和(6.27±0.84)d均少于对照组的(76.19±8.34)mL、(60.15±6.84)min和(10.63±1.8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63,31.321,13.511,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和骨折复位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1型骨折的手术效果与内固定治疗相似,但是前者可减少术中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效用。方法:对5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在术后1~2年,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腕关节进行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在3月内临床愈合,患者腕关节的背伸和尺偏活动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P<0.05),掌屈、桡偏、旋前、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骨高度和尺偏角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应成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首选,其固定牢靠,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For some specific comminuted unstabl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the plaster cast can not maintain the alignment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effectivel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plate fixation retrospectivel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2 to March 2010, 539 case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cluding 184 males and 355 females aging 21–72 years (mean 57 years). Fractures were caused by falling to the ground in 459 cases, by traffic accident in 62 cases and by athletic injuries in 18 cases. Of 539 cases, there were 523 cases of closed fracture and 16 cases of open fracture. According to 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fragen (AO) standards of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14 cases of A2 type, 22 of A3 type, 18 of B1 type, 24 of B2 type, 62 of B3 type, 91 of C1 type, 162 of C2 type and 146 of C3 type. The time from injury to operation was 1–16 days (mean 5 days). All patitents receiv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plate screw fixation. Forty-seven patients with bone defect were given 6–15 g autologous ilium and 75 cases were given 5 ml calcium sulphate artificial aggregate after reduction.
Results  All incisions healed by first intention after operatio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3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mean 22 months). The fractures healed within 10–18 weeks after operation (mean 12 weeks). During the last follow-up, the mean palmar tilt was (7.0±0.9)° and the mean ulnar variance was (21.0±4.2)°,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5.0±1.2)° and (8.0±3.8)°). The radial heights were not abbreviated. According to Gartland and Werley assessment system,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314 cases, good in 163 cases, fair in 46 cases, and poor in 16 cases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8.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plate fixation was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Meticulous operation procedure and individual rehabilitation strategy contribute to the wrist joint functional re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