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碱玻纤(CG)增强聚丙烯(PP)片状模塑料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由于PP的非极性,因此它与CG表面结合状态的改善成为这种材料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选取反丁烯二酸硝酸铬络合物体系作为偶联剂,以红外光谱、富里埃变换红外光谱及差示扫描量法热来研究偶联剂与PP、CG的作用。发现界面有化学作用,对PP有结晶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苯乙烯与丁二烯及含C==C硅烷的嵌段共聚偶联剂。采用该嵌段共聚物对玻璃纤维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单丝临界长度法测定了玻璃纤堆增强聚丙烯的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采用嵌段共聚偶联剂对玻璃纤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界面粘结,其界面改性效果优于普通小分子偶联剂;嵌段共聚偶联剂的分子结构对界面粘结有影响,采用适当的嵌段长度,可获得较好的界面粘结;在基体树脂中加入功能化聚丙烯。可改善复合体系的界面粘结;基体树脂分子链较长或流动性好、粘度低,有利于基体与歼堆的的界面粘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聚丙烯(pp)与顺丁橡胶(BR)共混过程中加入橡胶硫化剂使共混体系中橡胶相动态硫化交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态硫化法可提高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借助于SEM和DMA,证实了动态硫化使PP/BR共混体系具有相界面粘结良好的多相结构,改善了两相相容性。探讨了动态硫化增韧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法制备了相容剂改性氢氧化镁/聚丙烯[Mg(OH)2/PP]阻燃材料。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和马来酸酐接枝聚醋酸乙烯酯(EVA-g-MA)3种大分子相容剂对阻燃材料的熔体流动性、结晶行为、力学性能和断口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容剂PP-g-MA和POE-g-MA的加入使阻燃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降低,PP结晶温度提高,EVA-g-MA的加入使阻燃材料熔体流动速率数提高;Mg(OH)2对PP结晶存在异相成核作用,Mg(OH)2的加入使PP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杨氏模量提高;相容剂改性后Mg(OH)2/PP阻燃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其中以PP-g-MA最为明显,而POE-g-MA则提高了阻燃材料的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可膨胀石墨(EG)为主阻燃剂,包裹红磷(MRP)为阻燃协效剂制备阻燃聚丙烯(PP)。在mEG∶mMRP≥2时,阻燃效果最佳。阻燃剂(FR)含量达到30%后,阻燃效果大幅度提高,氧指数大于28。采用热失重和流变学方法分析了炭层质量,探讨了在mEG∶mMRP≥2时,阻燃效率最高的原因。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能够改善阻燃剂和聚丙烯之间的相容性,提高粘结力,改善炭层质量,提高材料的氧指数,PP-g-MAH用量为30%时,材料的氧指数达到31.4。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PP)是性能优良的耐防腐蚀结构材料,以聚丙烯为主要材质制造的换热器、降膜吸收器以及槽、罐、塔等塑料防腐设备,在国内医药化工行业中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医药中间体中应用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7.
以聚丙烯(PP)和极性聚合物的共混物为基体材料,以导电炭黑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制备导电复合材料。探讨了导电炭黑在两相基体中的分散情况以及双基体各组分比例对复合体系结构形态和导电性能的影响。SEM测试结果表明:炭黑粒子选择性地分散在极性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树脂或尼龙6(PA6)中。EAA相在PP基体中呈棒状伸长结构,且随着EAA树脂含量的增大,在PP基体中形成更多更为连续的棒状伸长结构,使体积电阻率迅速下降。当在体系中加入PA6,mPP/mPA6=80/20时,PA6在PP基体中形成相互连接的纤维状分散结构,显著降低了复合体系的体积电阻率。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在相同导电炭黑含量下的体积电阻率相对单基体体系可降低3~7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ZnO体积分数和界面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导热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基体与填料配比的选择、合适的填料表面处理方法以及实现力学性能与热性能的兼顾提供了指导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φ(ZnO)<20%时,填料的加入有利于全面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NDZ-132偶联剂的加入有助于改善聚丙烯/ZnO复合材料的热性能与力学性能,但是界面强度过大会使材料呈现脆性,冲击性能略有下降。加入大分子偶联剂相当于在填料表面增加一个柔性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冲击性能,但是不利于热能在材料内部传递。随着NDZ-132偶联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拉伸及弯曲性能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偶联剂质量分数约为1.5%时,复合材料性能达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9.
将自制的胍盐低聚物(PHMG)分别以熔融共混和键合反应的方式引入到聚丙烯(PP)基体中.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两种不同引入方式下 PHMG 在 PP 基体中的分布,并用热重分析法(TGA)研究了它们的热分解特性.研究表明:PHMG 与 PP 的熔融共混由于两者之间极性相差较大,PHMG 倾向于以团簇的形式分布在 PP 基体中,分布不均匀,其共混物倾向于按PHMG、PP 各自的规律降解;但 PHMG 与 PP 进行键合后,PHMG 则均匀分布在 PP 基体中,PHMG 倾向于与 PP 同时降解.  相似文献   

10.
用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作为辐射交联增敏剂与聚丙烯(PP)共混制得片材。采用γ-射线辐照PP片材,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技术对PP进行了发泡研究。通过对PP样品的凝胶含量、热性能和黏度分析,研究了γ射线辐照对PP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P泡孔形貌进行观测,分析了γ射线辐射改性对PP片材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TMPTMA为辐射交联增敏剂时,γ射线辐照诱导PP发生交联从而产生凝胶,同时辐照会引起PP裂解导致黏度降低。经γ-射线辐射增敏交联改性后的PP可以获得理想的泡孔结构,对于本研究中PP片材而言,适宜的吸收剂量为10~20 kGy,此时对应的凝胶质量分数为25%~35%。当吸收剂量为10 kGy时,辐射改性PP的发泡温度范围可达12 ℃。  相似文献   

11.
在聚丙烯蜡分子链中引入羧基官能团,并用其作为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界面处理剂。通过改进的单丝临界长度法测定了四处偶联剂与上述聚丙烯蜡共同处理的玻璃纤维与聚丙烯的界面剪切强度,发现改性或者未改性的聚丙烯蜡的加入都会使增强体系界面剪切强度明显提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未改性的聚丙烯蜡分子链上本身含有一定的极性基团。但是,偶联剂种类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却很小。  相似文献   

12.
碳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长碳纤维开松针刺成毡,并通过双钢带压机制备了碳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CFRPP),考察了碳纤维长度、含量、纤维毡的针刺及针刺类型、基体改性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断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以分析CFRPP界面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的纤维长度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没有影响;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的碳纤维质量分数约为30%;碳纤维毡经三角形针针刺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PP)能够改善碳纤维与聚丙烯的界面结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其最适宜的相容剂MPP的质量分数约为20%;将长度为80 mm的碳纤维用三角针刺成毡后,以MPP改性的聚丙烯(wMPP=20%)浸渍制备得到碳纤维质量分数为30%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203.3 MPa,拉伸模量达16.6 GPa,弯曲强度为223.2 MPa,弯曲模量达到12.0 GPa,缺口冲击强度为752.2 J/m。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得出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MPP)是提高玻璃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偶联剂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较少,用仪器分析证实了酸酐基团与玻璃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当界面存在改性聚丙烯时,应选择A-174TM硅烷偶联剂处理增强聚丙烯的玻璃纤维,而不是传统的A-1100TM硅烷偶联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得出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MPP)是提高玻璃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偶联剂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较少,用仪器分析证实了酸酐基团与玻璃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当界面存在改性聚丙烯时,应选择A-174TM硅烷偶联剂处理增强聚丙烯的玻璃纤维,而不是传统的A-1100TM硅烷偶联剂。  相似文献   

15.
通过熔融接枝的方法在聚丙烯(PP)分子链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制得PP接枝物PP-g-GMA,然后采用多个胺基的偶联剂聚六亚甲基胍(PHMG)对其进行偶联反应,制备偶联的聚丙烯(MPP)。通过与通用聚丙烯(EPS)以及进口专用料(PF-814)的对比,考察了经过偶联改性的MPP熔体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与原料EPS和PF-814相比,改性后MPP熔体的低频剪切区储能模量、挤出胀大、稳态柔量、零剪切黏度及熔体强度等都有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一系列新的三嵌段共聚物大分子偶联剂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十四酯-b-聚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STK),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证实了其结构,并研究了其对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大分子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可使玻纤毡/聚丙烯复合材料冲击强度和弯曲模量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沈承武  张晶  耿辉 《西部医学》2013,(10):1557-1559
目的选择临床常用7种药物进行加药试验,评价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与药物之间的相容性。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情况,分别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玻璃输液瓶装基础输液中,分别加入临床常用7种药物,加药后放置6小时,分别于0、1、2、6小时取样对输液中的药物含量、PH、性状进行测定,以玻璃输液瓶作为对照。结果药物相容性试验结果显示,与用玻璃输液瓶包装的同批药品相比,未发现盛装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的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对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拉定、肌苷注射液、氨茶碱注射液以及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有更明显的吸附作用。结论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与临床常用药物相客性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玻纤增强聚丙烯(PP)的界面粘结,分别用B301或硅烷偶联剂对玻纤表面进行了处理,用过氧化物和顺丁烯二酸酐对PP进行了改性。经处理和改性后,PP/GF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有明显提高,对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界面结构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生物界面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Peng CH  Han BS  Gao CY  Ma ZW  Zhao ZM  Wang Y  Liu H  Zhang GD  Yang M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7):1460-1464
目的 建立与人肝细胞相容的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杂化界面 ,为用聚丙烯中空纤维管构建生物人工肝的反应器奠定先期基础。方法 通过化学接枝聚合的方法在微孔聚丙烯超滤膜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 ,并结合微载体cytodex 3对人肝细胞L 0 2在其表面的生长特性进行检测评价。 结果同接枝前比较 ,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静态水相接触角由 78°± 5°降低为 2 7°± 4°(P <0 0 5 ) ,提高了亲水性 ,使人肝细胞L 0 2只在微载体cytodex 3表面生长 ,提高了培养肝细胞L 0 2的密度、活性和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滤过效能。结论 在微孔聚丙烯超滤膜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是建立人肝细胞 /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相容生物杂化界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