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用不同界面处理剂和工艺对导热填料进行处理,并以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填料体系导热绝缘功能封装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热导率λ和体积电阻率pv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原因.不同填充体系热导率和体积电阻率差别较大,变化趋势也各异;碳化硅(SiC)填充的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导热性能,ψ(SiC)=0.6时,λ=2.85 W/(m·K);氮化硼(BN)和氧化锌(ZnO)填充体系的绝缘性能更好,pv多为1012Q·m;不同界面处理剂和工艺对复合材料热导率和绝缘电阻的影响明显不同,硬脂酸处理ZnO可使热导率提高12%,效果最好;过量的小分子处理剂相比硅烷偶联剂能更显著地降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研究表明:界面处理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提高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加强与界面的结合,复合材料的传热机制可以用振动传递理论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木粉含量以及界面相容剂对木粉/PE-HD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界面相容性的影响。方法以木粉为填料,与高密度聚乙烯(PE-HD)在双螺杆挤出机上挤出制备复合材料,并测其性能。结果随着木粉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现下降趋势;而加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PE)的复合体系,力学性能有了明显改善,并且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随木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冲击强度则随之下降。结论MAPE提高了木粉在PE-HD基体中的分散性以及木粉与PE-HD的界面粘结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纳米CaCO3在PVC基体中的分散性,添加了改性纳米碳酸钙的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改性后纳米CaCO3的表面性质由疏油变为亲油;改性后的纳米CaCO3在PVC基体中均匀分散,并且与PVC基体之间的结合良好。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冲击强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当m(CaCO3):m(PVC)=20:100时,材料的冲击强度为纯PVC的5倍多,而拉伸强度仅减小39/6。  相似文献   

4.
针对所制备的由不同表面处理和不同含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填充的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测定其在变温度场下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得到了一系列关系曲线,初步分析了材料的热性能特点和规律。通过分析,发现随填充物含量的增加,由不同表面处理的MWCNTs填充的PTFE材料的导热性能均有所提高,但差异较大;特别是当热源输入温度较高时,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均显著增加。通过透射电镜(TEM)分析了不同表面处理的MWCNTs在PTFE中的微观结构,预测了在不同温度场下,材料各组分和内部结构对材料热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选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和聚乳酸、木粉在Haake转矩流变仪中熔融共混。通过拉伸、冲击、差示扫描量热、扫描电镜等测试方法对共混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乳酸木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性能随POE-GMA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POE-GMA的加入使聚乳酸木塑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下降,结晶度升高;当m(PLA)∶m(WF)∶m(POE-GMA)=80∶20∶20时,复合材料的表面自由能最低,接触角最大,吸水性最低;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起始热降解温度降低,POE-GMA的含量增加对聚乳酸木塑复合材料的起始热降解温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氨基硅烷偶联剂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并以改性前后的碳纤维分别作为增强纤维,以尼龙66(PA66)树脂作为基体制成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机械性能分析(DMA)、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界面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碳纤维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改性后表面活性官能团数增加,O-C=O和C=O的含量分别增加了95.24%和508.45%;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且与热塑性PA66树脂之间的结合强度显著增强;同时,改性后复合材料的的力学性能提升,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提升了30 MPa和424 MPa,冲击强度提高了6 MPa,储能模量显著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约5℃。  相似文献   

7.
张朝  戴干策 《医学教育探索》2006,(12):1378-1382
研究了偶联剂(KH 550)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 PP)表面偶联反应对聚丙烯(PP)/玻璃微珠(GB)复合材料界面形态和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ARES型旋转式流变仪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熔体粘度、动态特性以及界面形态作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玻璃微珠对材料有增加模量和粘度的作用,并且GB含量越高材料的模量和粘度就越高。使用KH 550偶联剂处理GB后,其表面变得更为粗糙,且体系相容性未得到改善,材料的粘度与模量有所上升。在基体中加入少量能与KH 550反应的低分子量M PP,虽然体系相容性得到了改善,但是降低了粘度;然而KH 550与M PP界面反应形成的“聚合物刷”又具有增粘作用,因此体系中增粘作用和降粘作用相互竞争。实验证明降粘作用为主导作用,体系粘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苯乙烯与丁二烯及含C==C硅烷的嵌段共聚偶联剂。采用该嵌段共聚物对玻璃纤维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单丝临界长度法测定了玻璃纤堆增强聚丙烯的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采用嵌段共聚偶联剂对玻璃纤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界面粘结,其界面改性效果优于普通小分子偶联剂;嵌段共聚偶联剂的分子结构对界面粘结有影响,采用适当的嵌段长度,可获得较好的界面粘结;在基体树脂中加入功能化聚丙烯。可改善复合体系的界面粘结;基体树脂分子链较长或流动性好、粘度低,有利于基体与歼堆的的界面粘结。  相似文献   

9.
通过湿法工艺在小麦麸质中加入一定量的凹凸棒,经冷冻干燥和热模压方法制备了小麦麸质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凹凸棒在小麦麸质中能均匀分散,且当凹凸棒质量分数为7%时,复合材料拥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同时,不同复合材料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在土中埋10 d后,质量降解为原来的50%,20 d后只剩下原来的20%左右。通过在小麦麸质中加入凹凸棒所得到的复合材料提高了小麦麸质的力学性能,是一种可降解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长碳纤维开松针刺成毡,并通过双钢带压机制备了碳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CFRPP),考察了碳纤维长度、含量、纤维毡的针刺及针刺类型、基体改性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断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以分析CFRPP界面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的纤维长度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没有影响;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的碳纤维质量分数约为30%;碳纤维毡经三角形针针刺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PP)能够改善碳纤维与聚丙烯的界面结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其最适宜的相容剂MPP的质量分数约为20%;将长度为80 mm的碳纤维用三角针刺成毡后,以MPP改性的聚丙烯(wMPP=20%)浸渍制备得到碳纤维质量分数为30%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203.3 MPa,拉伸模量达16.6 GPa,弯曲强度为223.2 MPa,弯曲模量达到12.0 GPa,缺口冲击强度为752.2 J/m。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3种柴油加入低温流动改进剂前后的低温粘温特性和流变特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柴油在低温下的结晶行为,运用Kissinger和Ozawa方法计算了柴油结晶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从柴油低温下粘温曲线及流变曲线结果可知,随着温度降低,柴油由牛顿型流体向非牛顿型流体转化,由牛顿型流体向非牛顿型流体转化的温度反常点与柴油的冷滤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回归流变方程发现,柴油在低温下为假塑性非牛顿型流体,并有可能向宾汉型流体转变,加入低温流动性改进剂T1804后,柴油的低温表观粘度显著降低。DSC研究表明:降温速率会影响柴油的结晶行为,加剂后柴油结晶表观活化能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Pd(PPh3)2Cl2)为催化剂,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合成二噻吩基苯并噻二唑,将其作为原料分别与5,6二酮-1,10-邻菲罗啉、菲醌、苊醌和联苯甲酰反应,分别制备了4个二噻吩基喹喔啉衍生物(P1、P2、P3、P4)。以无水FeCl3作为氧化剂,4个二噻吩基喹喔啉衍生物通过溶液氧化聚合为4个均聚物。用FT-IR和1H-NMR等测试手段对单体及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UV-Vis-NIR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聚合物本征态以及与不同浓度的三氟乙酸(TFA)作用时的光学性能。结果显示,聚合物P2~P4对低浓度TFA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其中聚合物P2与8.0×10-4 mol/L的TFA作用后,P2的CHCl3溶液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其UV-Vis-NIR光谱在600~1 100 nm出现新的宽吸收带。P2~P4具有一定的荧光性能,且向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TFA时,聚合物荧光强度减弱且发射波长发生蓝移,其中聚合物P2与8.0×10-6 mol/L的TFA作用时其荧光发射强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还原4,7-二溴-2,1,3-苯并噻二唑制备2,5-二溴邻苯二胺,并分别与1,10-邻菲罗啉-5,6-二酮、苊醌、菲醌和联苯甲酰缩合反应,制备了4种单喹喔啉衍生物(M1、M2、M3、M4)。在二乙酸钯(Pd(CH3COO)2)和配体三环己基膦的催化下,通过Suzuki反应将2,7-二(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酸烷)-9,9-二辛基芴(M5)分别与M1、M2、M3、M4交替共聚制得4种聚合物(P1、P2、P3、P4)。通过FT-IR和1H-NMR等测试方法表征所有单体及聚合物的结构。通过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了4种聚合物在CHCl3溶液中本征态的光谱性能,以及相应聚合物的CHCl3溶液被低浓度三氟乙酸(TFA)质子化时的光学性能。结果显示,4种聚合物对低浓度TFA有良好的敏感性。聚合物P1与2.17×10-7 mol/L的TFA作用时,P1的CHCl3溶液明显变色。聚合物P2~P4的CHCl3溶液与4.32×10-3 mol/L的TFA作用时,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在UV-Vis光谱上500~800 nm处出现新的吸收带。同时,4种交替共聚物的CHCl3溶液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当溶液中加入低浓度的TFA时,即在4种聚合物的CHCl3溶液中分别加入7.0×10-10、1.73×10-6、7.5×10-7 mol/L和4.0×10-6 mol/L的TFA时,其荧光发射强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4.
首先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PS)微球,该微球经浓硫酸磺化后得到了磺化聚苯乙烯(SPS)微球;然后将合成的SPS微球作为多功能交联点加入丙稀酰胺(AAm)化学水凝胶网络中制备了SPS-PAAm杂化水凝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SPS微球及杂化水凝胶的微观结构。研究了SPS微球对SPS-PAAm杂化水凝胶的凝胶分数、溶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SPS微球用量的增加,SPS-PAAm水凝胶的凝胶分数先增加后降低,平衡溶胀度降低;SPS微球的加入能改善水凝胶的力学性能,随着SPS含量的增加,水凝胶的拉伸强度和能量损耗增加;SPS微球和PAAm分子链间存在物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磷系阻燃剂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作为第3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制备了含磷的阻燃共聚酯。采用核磁共振、DSC、元素分析和极限氧指数仪表征阻燃共聚酯的化学组成、序列分布、结晶性能、磷含量和极限氧指数。结果表明:大部分CEPPA单元以无规分布的形式共聚到聚酯分子链中,小部分CEPPA单元以短嵌段的形式共聚在聚酯分子链中,且随着阻燃剂含量增加,无规系数变小。由于分子链的规整性下降,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相比,阻燃共聚酯的Tg和Tm下降,结晶度减小。随阻燃剂含量的增加,极限氧指数值增加,当阻燃共聚酯中的磷含量达到9.08 mg/g时,极限氧指数值达到33%以上。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evaluat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of indigenous honey samples against different reference strains including Escherichia coli ATCC 8739, Enterobacter aerogenes ATCC 13048, Pseudomonas aeroginosa ATCC 9027, 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5923, Salmonella typhi ATCC 14028, Klebsiella pneumonia ATCC 13883, Aspergillus niger ATCC 16404, Rhizopus oligosporus PCSIR1, Candida albicans ATCC 14053 and Candida utilis ATCC 9950.MethodsBy using standard methods sampl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including additive effect of starch and non-peroxidase activity,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phenol contents, flavonoid contents,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Prior to this evaluation, complet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pH, color, ash contents, protein contents, moisture contents, hydroxymethyl furfural contents, total sugar contents, reducing sugar and non-reducing sugar cont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Relatively higher ash contents were found in the Siddar honey i.e. (0.590 0±0.033 6)% and small honey showed relatively higher protein contents i.e. (777.598±9.880) mg/kg. The moisture contents of tested honey samples ranged between 13.8%-16.6%, total sugar contents from 61.672%-72.420% and non-reducing sugar contents from 1.95%-3.93%. Presences of phenolic contents indicate higher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these honey samples. All bacteria showed clear inhibition zones in response to tested honey samples whereas fungi and yeast showed inhibition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honey samples. For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subtilis, Salmonella typhi, Pseudomonas aeroginosa and Aspergillus niger, overall the small honey showed the higher activity than other honey samples.Conclusion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f honey samples confirmed good quality of hone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set by European Union Commission and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Evaluation of these honey samples confirms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of particular types of honeys indigenous to Pakistan.  相似文献   

17.
氟碳-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的泡沫性能和铺展性能对水成膜泡沫灭火剂(AFFF)的灭火能力起决定性作用。选取一种较短碳链氟表面活性剂C1157,对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烷基多糖苷(APG0814)复配溶液的泡沫性能和铺展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C1157与SDS复配后的溶液具有良好的发泡性能,与APG0814复配后的溶液具有较长的泡沫半衰期和良好铺展性能。将这3种表面活性剂按0.3%(质量分数,下同)C1157+0.1%SDS+0.6%APG0814复配,可获得一种兼具良好泡沫性和铺展性的溶液;将其应用在扑灭实验室小规模油火中,与市售AFFF比较,灭火时间从12.4 s缩短至6.7 s。复配溶液起泡高度、泡沫半衰期及铺展时间均优于市售AFFF。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聚(3-羟基丁酸酯-3-羟基戊酸酯) (简称PHBV)和含成核剂氮化硼(BN)的PHBV在30 ℃等温条件下老化过程中的热性能和弹性性能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聚合物三相模型理论,通过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计算得到PHBV的可动无定形相含量(XMA)、刚直无定形相含量(XRA)和结晶相含量(Xc)。结果表明,成核剂的加入对抑制PHBV的老化有明显效果。通过热性能、弹性性能和晶体形貌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汽车碰撞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归纳了摩擦力做功及阻挡杆变形能的计算方法,根据能量守恒的原则,给出了碰撞过程的能量平衡模型,构建了对碰撞过程中滑车的运动以及阻挡杆的变形进行计算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对该模型进行计算求解的计算方法。以Matlab为计算工具,编制了计算程序,结合一个具体的算例,研究滑车质量、初始碰撞速度、内侧柱销中心距、阻挡杆截面尺寸等因素对滑车位移、冲撞力、速度、以及减速度的影响规律,得到了相应的变化曲线,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溶栓素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及其体内溶栓作用。方法 :采用不连续系统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溶栓素的分子量 ,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溶栓素的体外活性和研究溶栓素的作用机理 ,不同温度和 p H值下测定体外溶栓作用以确定溶栓素的最适温度和 p H值 ,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法测定溶栓素的体内溶栓效果。结果 :溶栓素的相对分子量为 30 6 80 ,最适温度是 4 5℃ ,最适 p H值为7.8,溶栓素的作用机理与人血纤溶酶相似 ,有直接纤溶作用 ,溶栓素的体内溶栓作用在同等剂量的条件下优于尿激酶。结论 :溶栓素较适合作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