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小儿高热惊厥的脑电图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2018年5月~2019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197例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发生惊厥后7d内观察脑电图(EEG)表现,记录相关脑电图改变特征,全部入选病例以EEG是否异常(异常包括广泛性慢波和发作性异常)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对照分析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年龄、体温、性别)、惊厥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热因、FC分型、既往发作情况及家族史等,对影响小儿高热惊厥脑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97例中正常范围脑电图为58.88%(116/197),异常脑电图检出率为41.12%(81/197);81例异常脑电图中57例表现为非特异性异常,占70.37%,24例表现为发作性异常,占29.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EEG异常组与正常组之间在发病年龄、体温、惊厥发作次数、FC分型、家族史及出生史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C患儿发作后早期脑电图异常率明显偏高,EEG异常表现主要以慢波节律的非特异性改变及全面性或局灶性癫痫样放电为主;FC后EEG异常受患儿发病年龄、体温、惊厥发作次数、FC分型、家族史及出生史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发热性惊厥 (FC)时 ,异常脑电图 (EEG)及脑地形图 (BEAM)与以后的癫痫发作、FC再发次数的关系。方法 记录 86例 1 5~ 6岁患儿FC后的EEG及BEAM。结果 首次EEG及BEAM的异常率为30 2 % ;发作一次者的异常率为 2 6 8% ,发作两次者的异常率为 30 6 % ,发作三次者的异常率为 44 4% ;3岁以内FC患儿的EEG及BEAM异常率不明显 ,3岁以后FC患儿EEG及BEAM的异常率渐增 ,其中 2例追踪观察近 4年 ,最后确诊为癫痫。结论 EEG及BEAM的异常与FC的发作年龄、再发次数有关 ,其异常程度与预后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剑  高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47-4448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在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结合44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的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次数、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及既往史对EEG征象有较大的影响。首次发作年龄越小,异常率越低;热性惊厥患儿约25%有第2次惊厥发作,约40%有第3次或更多次的发作;EEG检查中3次及3次以上发作的18例患儿有异常EEG征象的达50%,其中4例转为癫痫。结论:热性惊厥及癫痫家族史、是否呈局限性发作、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次数是判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130例热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其中正常脑电图78例(60%),异常脑电图52例(40%)。发病高峰期是6个月至3岁(84.61%),首发年龄在6个月以内和6岁以上者的脑电图异常率最高(P<0.01)。惊厥发作时,高热组异常脑电图16例(35.5%),低热组异常脑电图18例(75%),二者比较差异显著。热惊厥持续时间越长、复发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有热惊厥家族史、癫痫家族史及产科因素者脑电图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儿首次热性惊厥(FC)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108例FC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和跟踪随访,研究其复发、转为癫痫的相关因素和出现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的情况.结果 共复发42例,复发的各种危险因素分别为:初次发作年龄<18个月(13例),初发体温<38.5℃(18例).复杂型FC(19例),有FC家族史(20例),围生期异常(9例),有巅痫家族史(7例).FC转为癫痫共5例,转为癫痫的各种危险因素分别为:初次发作年龄<18个月(3例),有癫痫家族史(2例),复杂型FC(4例),FC家族史(3例),FC反复发作(5例),围生期异常(2例).随着FC再发次数增多,脑电图异常率增加.结论 FC复发及转为癫痫有一定的危险因素.脑电图(EEG)多次异常或出现痫样放电对癫痫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和以后FC的再发及移行为癫痫(EP)发作的关系。方法:记录120例3个月~8岁患儿FC后EEG。结果:EEG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后首发FC的EEG异常率较3岁以内的高;FC再发者EEG异常率较首次FC发作者高;FC大多发生于体温>38.5℃,但初发体温<38.5℃,EEG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局灶性发作和FC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的EEG异常率较全身性发作及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高;有明显异常分娩史及阳性家族史EEG异常率明显升高。其中有4例FC经过2a~5a的随访,最后诊断为EP。结论:FC患者EEG的异常率与异常分娩史、阳性家族史及临床特征有明显关系,EEG对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热惊厥患儿脑电图与转归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 ( FC)患儿 EEG与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例 FC患儿随访病例的临床及 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 0例 FC患儿首发中 ,EEG异常 1 38例 ,占 69% ,复发 64例 ,占 32 % ,转为癫痫 1 4例 ,占 7% ,智力低下 5例 ,占 2 .5 % ,无死亡病例。结论 :FC的远期预后良好 ,复发与患儿首发年龄、体温、FC类型及惊厥家族史阳性有关 ,2周后复查 EEG局限性异常对判断其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儿热性惊厥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红 《中外医疗》2010,29(4):73-73
目的对小儿热性惊厥(FC)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本科收住的102例首次发作热性惊厥患儿的初发年龄、发作时体温、家族史、原发疾病、脑电图改变、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热性惊厥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原发病主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发年龄〈3岁占82.3%,初发体温≥38.5℃者占82.4%,29.4%有惊厥家族史。结论热性惊厥患儿多为良性经过,预后良好,少数反复发作者可移行为癫痫。对〈6岁的发热患儿,当体温≥38.5℃时尽快采取降温措施,必要时给予预防性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210例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 (FC)异常脑电图 (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对 FC进行早期分类诊断 ,与以后癫痫 (EP)发作、FC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 :记录 2 10例 3个月~ 7.5岁患儿 FC后 EEG。结果 :首次 EEG异常率为 2 8.7%。随着 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患儿 EEG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岁以内 FC的 EEG异常不明显 ,3岁以后 FC的 EEG异常则逐渐增多 ,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 5例 FC经过 2~ 6 a的随访 ,最后诊断为 EP。结论 :EEG的异常率与 级亲属的 FC史无关 ,与 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FC再发与 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 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FC者转变成 EP,建议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95例热性惊厥患儿的转归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相关因素、转归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10月-2007年10月本科收住的95例首次发作FC患儿的首发年龄、发作时体温、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病季节、原发疾病、脑电图改变、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FC患儿首次发病多见于6月龄~3岁;以7~9月份发病率最高,63.16%的患儿发作一次,复发率为36.84%;FC的复发与首次发作时的年龄、体温、持续时间和FC分型、脑电图表现以及FC或癫痫家族史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FC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有遗传倾向性,伴有危险因素者易复发且易转为癫痫,对首次发作患儿应进行危险因素评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发热伴惊厥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60例发热伴惊厥病人的病因、首发年龄、再发次数、惊厥程度、惊厥时体温、脑电图改变、家族史及电解质变化等临床因素与惊厥的病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发热伴惊厥病人中75.6%为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20.6%为中枢感染,另有少数中毒性脑病及感染后脑炎。高热惊厥中33例复发,复发率为27%;复发与首发年龄、惊厥程度、发作时体温、家族史有关,发作后脑电图异常也易复发;再发与血钠钙浓度下降有关。结论发热伴惊厥病人应重视中枢感染,脑电图有很大帮助。对于FC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首发年龄、再发次数、惊厥程度、惊厥时体温、脑电图改变、家族史及电解质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防止复发或再发。  相似文献   

12.
高热惊厥复发因素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广艺 《河北医学》2003,9(6):499-500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的复发因素及预防后遗症。方法:对我院2000年和2001年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的患儿进行随访。结果:25例复发,复发率31.3%;复发因素与发作年龄、体温、惊厥时间有关,阳性家族史也有一定的影响;高热惊厥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因反复发作可转为癫痫。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有关知识与适当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王元青 《中外医疗》2012,31(2):15-16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忘儿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和以后Fc的再发及移行为癫痫(EP)发作的关系。方法记tX58倒6个月-6岁忘儿FC后EEG。结果EEG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后首发Fc的EEG异常率较3岁以内的高,Fc再发者EEG异常卒较首次Fc发作者高IFc大多发生于体温≥38.5℃,但初发体温〈38.5℃,EEG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局灶性发作和Fc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的EEG异常率较全身性发作及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高。有阳性家族史者EEG异常率明显升高。其中有6倒FC经过2-5年的随访,熏后诊断为砰。结论FC患者EEG的异常串与阳性家族吏及临床特征有明显关系,EEG对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电图异常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本文就105例小儿热性惊厥(FC)临床诸因素与脑电图(EEG)异常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期EEG异常占35.2%,首发年龄小于1岁、反复发作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局限性或不对称发作、1次热病抽搐多次、FC向无热惊厥转变。围产期异常史、惊厥家族史者EEG异常率升高。应积极控制惊厥发作和预防发作,以减少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小儿高热惊厥2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儿高热惊厥(FC)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措施,以减少癫疒间、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236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复发因素、影响转归的因素,并设立发热对照组(185例,发热,无惊厥),检测2组血钠、钾、糖水平。结果FC组首次发作年龄1~3岁178例(75.42%);首次发作体温≥38.5℃183例(77.54%);基础疾病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共186例(78.81%);首发惊厥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02例(85.59%);191例(80.93%)惊厥持续时间〈15 min。首发年龄〈6个月或〉5岁、首发体温〈38.5℃、FC类型为复杂型FC(CFC)及有惊厥家族史者易复发。首发年龄〈6个月或〉5岁、首发体温〈38.5℃、惊厥持续时间≥15 min、FC类型为CFC、惊厥次数〉5次、有惊厥家族史及体温正常2周后脑电图仍有异常者易转为癫疒间及合并智力低下。FC组血钠明显低于发热对照组(P〈0.01),FC组血糖明显高于发热对照组(P〈0.01)。结论FC首发年龄多为1-3岁,与发热相关;FC多存在低血钠和高血糖。在常规治疗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高血糖。其复发与首发年龄、首发体温、FC类型、惊厥家族史有关。FC大多预后较好,少数可发展为癫疒间,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s,FC)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临床的关系。方法:126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EEG描记与分析。结果:126例患儿1周内及1周后EEG异常率分别为69.84%、32.54%;1周内及1周后均为〈3岁组及抽搐反复发作组异常率高;高热惊厥组及低热惊厥组EEG 1周内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丑周后以低热组异常率高,与高热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98例表现为单纯性热惊厥,28例表现为复杂性热惊厥,EEG出现痫样放电的异常率分别是3.06%、25.00%。结论:EEG异常率与年龄、发作次数、抽搐时体温有关。复杂性热惊厥转为癫痫的可能性大。临床要重视复杂性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小于3岁和低体温抽搐的患儿。  相似文献   

17.
黄爱  沈薇 《重庆医学》2018,(8):1064-1067
目的 探讨胰腺癌(PC)患者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近10年936例P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未合并肿瘤、消化系统及激素代谢异常类疾病患者832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DM)发病率及病程、降糖药物类别、BM I,以及胰腺炎病史、PC家族史、DM 家族史的区别及相关性.结果PC组中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加男性比例更高;PC组中合并DM 251例(26.8%),明显高于对照组DM 的发病率13.0%(P<0.01);PC组中新发DM高达14.1%(132/936),明显高于对照组3.4%(P<0.01).PC家族史、胰腺炎病史、DM家族史、超重和肥胖是P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发DM患者PC发生风险升高4.9倍,二甲双胍可降低 PC发生风险.二甲双胍组确诊DM至PC发生时间最长(18.86 ± 3.46)个月,未用药组时间最短(6.44 ± 1.07)个月.结论 伴DM家族史、PC家族史、胰腺炎病史、超重及肥胖的新发DM患者应警惕PC发生,二甲双胍可能具有延缓新发DM患者PC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