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9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以及斑块面积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以及斑块面积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高励 《四川医学》2010,31(2):194-19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2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回声性质、大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IMT分别为(0.914±0.069)和(1.1±0.141),12个月IMT分别为(0.829±0.076)和(1.114±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大小低于治疗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斑块的厚度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变薄,治疗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斑数量治疗组较对照组也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隐定和缩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能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的血清CRP和IL-6含量;2组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析2组血清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血清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稳定性不同的斑块血清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IL-6与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hs—CRP与IL-6水平较正常人群高,增高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杨百元  徐芙蓉 《重庆医学》2015,(16):2222-2224
目的:探讨S100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来自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200例并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进一步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105例)及易损斑块组(95例)2组,以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中S100B、hs‐CRP水平,并与年龄及性别匹配的19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S100B水平在易损斑块组中较稳定斑块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在稳定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S100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hs‐CRP在易损斑块组中较稳定斑块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的升高(P<0.01),而在稳定斑块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结论S100B在易损斑块CAS患者组中明显升高,S100B可能参与了CAS斑块的形成,调节S100B可能成为抗CA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01—2012—01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109例,行颈部超声和血液检测。根据颈部超声分为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结果:选取109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92例,其中稳定性斑块37例,不稳定性斑块55例,劲动脉无斑块患者17例。血生化检查提示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P〈0.05),而两组冠心病、吸烟的比例和血脂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1例,31.88%)、稳定斑块组(43例,26.88%)和不稳定斑块组(66例,41.25%),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及血脂、hsCRP、FIB值。结果无斑块组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FIB、hsCRP水平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相关性。hsCRP、FI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及82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6.47%,对照组为26.8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塞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分别为(7.41±0.08)mm、(7.49±0.61)mm,与对照组(7.76±0.09)mm、(7.98±0.74)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小于0.05);斑块部位与脑梗塞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塞组甘油三脂(2.05±0.19)mmol/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38±0.18)mmol/L(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发生有密切关系,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B超检查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比较: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和氢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较单用阿托伐他汀钙有更强的调脂作用和抗炎、抗血栓的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的血清学标志。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①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79.55%),其中36例(40.91%)伴不稳定斑块且多位于梗死侧,梗死侧不稳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②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危险度分析显示血hs—CRP水平升高易发生不稳定斑块(OR=2.05,95%CI1.419~7.3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P〈0.05)。结论①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②hs—CRP可能是一项独立的反映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76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Lp-PLA2、HCY水平,并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脑梗死组的Lp-PLA2、HCY、IM 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比例(39.2%)明显高于对照组(14.3%),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IM T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且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④稳定斑块组血清Lp-PLA2、HCY和IM T均高于无斑块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⑤血清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特异性高于 HCY。[结论]与 HCY比较,血清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更好;血清Lp-PLA2能反映斑块的不稳定,可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小板活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评价血小板活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B超检测颈动脉,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共4组,且同时测定CD62p、CD63,并进行颈动脉弱样硬化评分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CD62p:不稳定性斑块组较其余三组均增高,P<0.05-0.01,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增高(P<0.01)。CD63:不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增高(P<0.05),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增高(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D62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小权活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3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30例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超敏C-反应蛋白量测定。结果3组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内膜粗糙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无症状性脑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能较准确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非诺贝特胶囊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和治疗前相比,观察组血脂的四项指标TG、TC、HDL以及LDL均有明显改善,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IM T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但能够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能缩小斑块面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彩超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16-117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86例经CT和(或)MRI确诊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8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9.1%。患病组颈动脉IMT[(1.22±0.31)mm]较对照组IMT[(0.60±0.14)mm]明显增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及C反应蛋白水平(CRP)水平检测意义.方法 共纳入85例诊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90例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APN水平.结果 病例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斑块形成例数亦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CRP水平(7.4±2.5)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6±2.5) mmol/L,而APN水平(3.1±1.1)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6.5±1.2) mmol/L,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N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对血清APN的检测有助于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R-21、miR-126、miR-155、miR-221、miR-222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伴脑梗死患者35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28例,另选择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qPCR)法检测miRNAs的表达水平并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的miR-21、miR-155、miR-221、miR-222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不稳定斑块组miR-126的表达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明显降低,脑梗死组的miR-126表达水平较不稳定斑块组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组中的miR-126表达水平与LDL-C、T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miR-21、miR-126、miR-155,miR-221、miR-222可能与斑块的增长、不稳定、破裂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有望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在发病72 h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内大梗死组血清炎症因子高于中、小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0.05);试验组的易损斑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能及时提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可利用炎性生物分子标志物协助对缺血性卒中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 H 型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0例 H 高血压患者根据 Hcy 水平分为 A 组(15~30μmol/L)和 B 组(>30μmol/L),并选择单纯高血压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C 组),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均记录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并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研究对象颈动脉斑块的各项参数。结果 A 、B 组的颈动脉 IM T ,强、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指数明显高于 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较 A 组的颈动脉 IM T ,强、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指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 Hcy 水平与颈动脉 IM T 呈正相关,与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成负相关(r=0.410,P<0.05;r=-0.484,P<0.05)。结论 H 型高血压患者的血 Hcy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随着血 Hcy 水平的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