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血清学特点.方法: 对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发病年龄最小19岁,最大91岁,其中71岁以上的病例有94例(39%);早期潜伏梅毒35例,晚期潜伏梅毒65例,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141例;TRUST滴度≥1∶8的患者有57例,≤1∶2有154例;潜伏梅毒患者例数逐年增多.结论: 潜伏梅毒病例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住院患者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普鲁卡因青霉素是治疗潜伏梅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潜伏梅毒的临床特点与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诊治的60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早期潜伏梅毒174例,晚期潜伏梅毒170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57例;男256例,女345例,男∶女为0.74∶1;20~39岁高发,主要传染来源为非婚性接触;46例(7.65%)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251例(41.76%)因其他性病或疑有性病进行检查时确诊.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和不能确定病期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大于1∶8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2.99%(127/174)、52.94%(90/170)和60.31%(155/257).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RPR阴转率明显低于早期显性梅毒患者(P=0.044).结论 应加强梅毒宣传力度,多渠道筛查以控制梅毒.  相似文献   

3.
蔡川川  李芳谷  吴志华  杨日东 《右江医学》2012,40(3):306-308,456
目的探讨血浆梅毒螺旋体DNA(TP DNA)定量检测在潜伏梅毒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早期18例,晚期14例)潜伏梅毒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苄星青霉素治疗前后血浆TP DNA拷贝量。结果治疗前早期、晚期潜伏梅毒患者TP DNA阳性率分别为50%、28.6%,而TP DNA拷贝量分别为3.2×103~2.56×104、5.26×102~8.4×103 copies/ml;治疗后3个月早期、晚期患者TP DNA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1例,治疗后6个月早期、晚期患者TP DNA阳性例数分别为4例、2例。结论血浆TP DNA定量检测可用于潜伏梅毒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98例早期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为1.39:1,以20~49岁为主,非婚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梅毒15例(15.31%),无临床症状;一期梅毒18例(18.37%),皮疹以单发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59例(60.20%),皮疹以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掌跖部鳞屑性梅毒疹、扁平湿疣等为主;一期、二期梅毒共存的6例(6.12%)。25例(25.51%)曾被误诊;11例伴发其他性传播疾病。91例使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其中4例同时使用水剂青霉素静脉滴注,7例使用美满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第6个月一期梅毒RPR阴转率为83.33%,潜伏梅毒阴转率为53.33%,二期梅毒阴转率为49.15%。结论早期梅毒皮疹形态多样,易误诊;梅毒常与其他性病同时存在,应注意行相关筛查;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一期梅毒血清阴转率高,梅毒患者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其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潜伏梅毒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头孢曲松钠和苄星青霉素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3、6、12个月时来院测定血清学状况(TPPA和RPR),对检测结果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在相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痊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疗效确切,对促进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转归影响较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梅毒患者的临床以及血清学特点,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中心的60岁以上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性别比为1.6∶1(男性31例、女性19例),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染来源,术前检查异常是发现这些患者的主要途径。50例老年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3例、二期梅毒13例、早期潜伏梅毒10例、晚期潜伏梅毒12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12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合并其他性传播感染。患者血清抵抗的发生率为40%。结论 梅毒在老年人中比率比预想的要高,有必要在临床对梅毒做常规筛查。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人类宿主相关的螺旋体、实验室检测等因素是老年患者易发生假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潜伏梅毒患者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并整理573例梅毒患者中361例潜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对潜伏梅毒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验及诊治情况的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潜伏梅毒占梅毒发病率的63%,21~50岁性活跃期的人群发病率较高,老年人病程较长,均为各种筛查确诊而发现;潜伏梅毒RPR滴度较低,滴度在1∶8以下占96.12%,潜伏梅毒治疗血清阴转率偏低,多出现血清固定。结论:潜伏梅毒由于受到其隐蔽的临床特征的影响,难以早期发现,潜伏梅毒可以传播患者周围的人群,而且其潜在作用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8.
蒋健航  周惠耕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5):398-398,400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治疗潜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确诊为潜伏梅毒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选用头孢曲松治疗(1g/d肌注),对照组30例选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注)治疗,疗程均为15d.结果 治疗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转阴46例(95.8%),对照组RPR转阴23例(76.7%),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头孢曲松治疗潜伏梅毒的RPR阴转效果优于普鲁卡因青霉素,可作为潜伏梅毒备选或首选的治疗药物,尤其是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潜伏梅毒患者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402例梅毒患者中152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潜伏梅毒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的特征。结果 潜伏梅毒占梅毒发病率的37.81%。女性比男性多发,婴幼儿及老人发生率高,病期长,均为其它各种筛查确诊而发现。潜伏梅毒TRUST滴度较低,1:4以下占82.23%。潜伏梅毒治疗血清阴转率偏低。结论 潜伏梅毒由于受其临床特征影响,早期常被漏诊,危害性大。因此,加大性病知识宣传力度,采取多渠道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降低患者的危害性及控制梅毒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临床分期特征及妊娠结局 ,降低先天梅毒发病率。方法 根据妊娠期血清学检查确诊 4 8例梅毒孕妇。治疗组 2 9例 ,经全疗程抗梅毒治疗 ,采用苄星青霉素 2 4 0万单位肌肉注射 ,每周 1次连续 3周 ,未治疗组 19例 ,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在孕 2 0周确诊 35例 (72 9% ) ,除 1例 (2 1% )为Ⅰ期梅毒 ,潜伏期梅毒 4 7例 (97 9% ) ;治疗组人流 5例 ,妊娠至围产期的孕妇有 2 4例 ,其中死胎及引产均为 0 ,新生儿先天梅毒 2例 (8 0 % ) ,P均 <0 0 1,低于未治疗组。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 ,常规筛查特别重要 ;妊娠合并梅毒有不良结局 ,但早期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 ,能显著的控制围产儿死亡 ,并能显著地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了解早期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一期梅毒11例,二期梅毒18例,早期潜伏梅毒13例,RPR、TPHA检查均阳性。患者经治疗后皮疹消退,苄星青霉素治疗者RPR 1年均转阴。结论:多数一、二期梅毒都有典型皮疹,长效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早期潜伏梅毒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许武艺 《西部医学》2013,(11):1709-1710
目的 了解住院病人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法和TPPA法联合检测结果阳性的177例住院潜伏梅毒患者,按年龄、性别、科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77例潜伏梅毒患者中,男性97例(50.80%),女性80例(45.20%),男女比例为1.21∶1.青年患者41例(23.17%);中年患者65例(36.72%),老年患者71例(40.11%).以外科所占比例最高(36.72%),其次是妇科(22.03%)和骨科(13.oo%).结论 住院病人常规梅毒筛查试验是发现潜伏梅毒的必要措施.老年人潜伏梅毒感染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迟延芳 《河北医学》2012,18(1):57-59
目的:观察梅毒抗体阳性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以探讨其对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诊断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并比较75例梅毒抗体阳性患者、80例健康正常人c反应蛋白水平,并同时对比分析梅毒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梅毒患者治疗前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正常人组(P<0.001).I期、Ⅱ期、Ⅲ期梅毒患者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患者梅毒分期的增高,CRP水平有所降低.梅毒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RP检测在梅毒抗体阳性患者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及治疗转归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感染者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水平,探讨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梅毒螺旋体感染者105例,其中一期梅毒病人26例、二期梅毒病人27例、三期梅毒病人21例、隐性梅毒病人31例,另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Tim-3水平、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检测活动期梅毒治疗后血清Tim-3水平变化。结果梅毒组病人血清Tim-3、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二期、三期梅毒组Tim-3水平高于一期梅毒组和隐性组(P < 0.05~P < 0.01)。梅毒组病人CD4+ T细胞水平、CD4+/CD8+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CD8+ 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活动期梅毒经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Tim-3水平和外周血CD8+ 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外周血CD4+ T细胞水平、CD4+/CD8+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Tim-3水平与CD8+ 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2,P < 0.05),与CD4+ 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6,P < 0.05),与IgG、IgM、IgA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存在Tim-3水平的升高、体液免疫功能的亢进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血清Tim-3水平与CD4+、CD8+ T细胞水平存在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梅毒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过程,加速了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正>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累及多组织和器官,也可长期处于隐性状态。近年来随着梅毒发病率的升高,经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治疗失败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4]。为探讨梅毒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6.
TP-ELISA法在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TP-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IgG/IgM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各期梅毒血清80份,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排除梅毒的患者血清样本40份,以及100份献血员血清样本。全部血清标本分别进行RPR、TPPA和TP-ELISA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TP-ELSIA在梅毒患者组中的阳性率为100%(80//80),确证试验TPPA的阳性率为98.8%(79/80),两种方法的检测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P-ELSIA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初筛试验RPR的检测阳性率87.5%(70/80)。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组RPR试验出现假阳性,其他两种方法无假阳性出现。结论:TP-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G/IgM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临床大批量样本初筛和确诊,TP-ELISA试验阳性标本建议进一步作RPR试验。  相似文献   

17.
梅毒RPR 、TPPA 、TPHA 试剂盒临床血清实验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circle card,RPR)、螺旋体血球凝结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g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螺旋体明胶凝结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在诊断梅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三种试剂盒,检测60例经临床确诊的梅毒患者、4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梅毒抗体。[结果]在60例梅毒患者血清中,RPR试验50例(20例Ⅰ期梅毒和30例Ⅱ期梅毒)呈阳性反应,阳性检出率为83.3%;TPHA试验38例(8例Ⅰ期梅毒和30例Ⅱ期梅毒)呈阳性反应,阳性检出率为63.3%:TPPA试验60例(20例Ⅰ、30例Ⅱ期和10例早期潜伏梅毒)均呈阳性反应,阳性检出率为100%。在44例健康者血清中,三种试剂均未检测到梅毒抗体。[结论]TPPA试剂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不仅能准确鉴定Ⅰ、Ⅱ期梅毒,还可较早地筛选出早期潜伏梅毒,缩短了梅毒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本地区近年来新生儿监护室内新生儿梅毒的发病率及新生儿梅毒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期间收入我院新生儿监护室的所有新生儿行静脉血梅毒血清筛查,应用血清不加热反应素试验(USR法),发现异常者行梅毒确诊试验,应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同时异常者父母行USR及TPPA检查。结果筛查3521例新生儿中,USR检测阳性52例,筛查阳性发生率约1.48%,检测TPPA阳性及根据新生儿梅毒诊断标准确诊先天性梅毒49例,两者符合率94.23%。结论先天性梅毒在本地区常见,新生儿梅毒筛查USR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新生儿梅毒筛查的有效方法,为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对降低其发病率及减少其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对诊断老年人梅毒感染的价值。方法对本院7833例住院病人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为4.96%,60岁以下人群阳性率为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经临床确诊后前者梅毒螺旋体抗体假阳性率(1.56%),明显高于后者(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存在着较青壮年高的假阳性率。老年人梅毒感染更应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慎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收集阳性血清标本207例,阴性标本50例,使用TPPA法进行确认;根据测定的s/co值将患者分为4组,分析各组TPPA的阳性率。结果:50份ELISA测定值s/co〈1的样本经TPPA检测均为阴性;62份ELISA测定值s/co为1-3.99的样本经TPPA检测阳性率为88.7%;80份ELISA测定值s/co为4-9.99的样本经TPPA检测阳性率为98.6%;65份ELISA测定值s/co≥10的样本经TPPA检测阳性率为100.0%。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阳性率均随着ELISA法s/co值的升高而升高(P〈0.01)。结论:ELISA检测梅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自动化程度高,适合大批量标本的常规筛查,但对测定值s/co在1-9.99的样本应采用TPPA联合检测,以便尽可能减少假阳性,给临床对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实验室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